大话西游——敢问路在何方(序)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 迎来日出送走晚霞。

踏平坎坷成大道, 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 翻山涉水两肩霜花。

风云雷电任叱咤, 一路豪歌向天涯,向天涯。

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这首歌,我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甚至,多少年来,有很多人用这首歌激励着自己,不断开拓前行。就像我不久前写下的博文《今天就是礼物》一样,我们在问路的过程中,却从未忘记走路,从未忘记寻路,从未忘记脚下的路。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似乎没有《红楼梦》那般的浓情,没有《三国演义》那般的忠烈,也没有《水浒传》那般的气概;然而,这一切掩饰不了《西游记》作为名著的厚重和积淀。

诚然,六小龄童版的电视剧《西游记》给中国的百姓完成了一次文化的普及,老一辈的表演艺术家也用他们自己的体悟和演技在大家的心里,种下了每一个经典人物形象的种子。所以说,对于中国的老百姓来说,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对于《西游记》小说或是电视剧,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由此可见名著的魅力,中国神话的魅力。但可惜的是,那慢慢的变成了一种象征性的符号。当一部部外国大片侵入中国市场,当国人沉浸在西方绚烂的魔幻世界,有多少人想起过中国神话独有的那份浪漫和瑰丽。在这其中,尤以《西游记》为最,它是一部浪漫主义神魔小说,是四大名著中的一个另类,是无数孩子小时候最喜欢的听的故事。但是他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内涵却一直被人们所忽视,几百年来,特别是近现代,中国学者研究《西游记》有着两大误区。其一,《西游记》是一部讽刺封建社会的小说,塑造了孙悟空这个不畏强权,反对封建的英雄人物;其二,《西游记》是一部扬佛抑道的小说。

由于这两个误区的存在,使得多少人受到了误导。特别是由此而拍成的老版西游记更是将这两个误区发挥的淋漓尽致。随便举个例子,玉帝真的那么昏庸,无能,甚至吓的钻桌子吗?太上老君真的那么无能,只是一个烧锅炉的吗?孙悟空真的是强到足以大闹天宫吗?还有很多问题的答案,如果你认真看过原著,你会发现我们曾经认知的关于《西游记》的很多东西都是错误的。

由此,我们要扪心自问,我们真的读懂了《西游记》了吗?我们真的了解哪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吗?就像那一部在当初被认为是“粗制滥造”的香港电影《大话西游》,后来,在清华、北大的学子重新解读后,才以全新的姿态被世人再度关注。

最近,一篇名为《解密西游记》的文章被网络连载,作者吴闲云以缜密的逻辑推理和略加调侃的陈述,似乎给我们呈现看到了《西游记》背后的种种玄机。当然,其中的很多细节还经不起推敲,很多的逻辑推理也值得商榷;而且作为文学作品本身,也不能简单的通过逻辑学来进行推理。但是,我们还是要感谢吴闲云先生,因为作者毕竟从一个特殊的视角,给我们重新审视《西游记》提供了另一种思维方式。

大学的时候我们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等课程,同学们就讨论过中国文学界有个毛病,凡是古典文学,研究者们就一定要说是“揭露社会黑暗,反对封建王朝”,难道古代小说家们都是愤青?试问现在这么多网络小说有几个是这样的,难道几百年后研究者们也要这样研究?古代文人真这么无聊吗?所有的小说都是愤青之作?试问假如孙悟空真的是一个反封建斗士,但是他的结果却还是失败,而且一直受打打压和禁锢,这不是一种梦想的破灭吗?这种结果是那些标榜着反封建的人们想看到的吗?

诚然,我不排斥有些小说的确如此,但更多的小说只是作者灵感和幻想的结晶,寄予了作者的一点情怀。《西游记》正是如此,因此个人以为,《西游记》是一部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小说,孙悟空的人生轨迹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而且书中对佛门和道门皆有褒贬。同时,在《西游记》中,更蕴含了一种平衡,这种平衡,要远胜于我们在政治斗争时提及的“平衡之术”或“潜规则”。

平衡,也意味着“和谐”,“和谐”即意味着规则。“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既有“不同”,就需要规则。当“和”与“不同”的天平倾向于“和”时,固然是朗朗乾坤,其乐融融;当“和”与“不同”的天平倾向于“不同”时,就难免要黑白颠倒,腥风血雨;这样的话,维持“和谐”的规则就需要重新制订。然而,任何一次重建规则达到“和谐”的过程,也都是不同的势力之间重新寻求平衡的支点的过程。

这个支点的角色,可以是伟人,也可能是凡人。如果说这扭转乾坤命运的赌博是伟人在博弈,那么凡人,有时是成就伟大的一枚棋子。于是,在《西游记》中,这个平衡的支点才是我们走近真相的真正入口。

余生性驽钝,鲜有建树,唯借悠悠众口,或成一家之言。

大话西游·第一部(一)——道之谜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注: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汉代为避文帝(刘恒)的讳,才改为“常”)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先不论学术界就“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断句和释义上的争鸣,就上文《道德经》里节选出的这聊聊数语,估计已让我们深感“玄之又玄”,实乃众妙之门。

若果如我在本系列课程序言中所述的那样,《西游记》本身既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又蕴含各派势力的平衡,并终成正果、和谐一统的话,这个平衡的支点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们要“大话西游”,就首先要弄清楚,这些支点都是谁,他们为什么会被选为“和谐”的支点。

《西游记》,很多人都认为它是一部佛学东进过程的记录,在小说中,甚至通过佛家一步步向道家“宣战”;这样一来,《西游记》便蕴含了一种征服,在征服中一步步扩大佛家的地盘,巩固佛家的势力,最终趋于道佛两家的平衡。其实,我们如果仅仅止步于这样的视角,就忽略了另一种真实——儒家思想在小说中的渗透和融合。我认为,与其说《西游记》记载了道佛两派为重建平衡的而进行的明争暗斗,倒不如说《西游记》是在传承一种文化的融合——如果说追求和谐的最高境界是道,那么道,就意味着融合;融合的力量,更甚于征服。而《西游记》,正是一部以融合为主线,以争斗为辅助的文化交融,并最终万象归一。

子曰: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漫漫取经路,也是一个追求“天下有道”的征途。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或曰:道者,天地之境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以道御术,方为君子之道,方为人间正道,人间正道是沧桑。

道家的修炼也好,佛家的修行也罢,最终的目的都是“踏平坎坷成大道,一路豪歌向天涯”。所以,我们可以大概给《西游记》定下这样一个基调:命运,是握在自己手中的,只要我们坚守大道,勇于追求。在追求的路上,不管我们是大人物,还是只是个小角色;不管我们向往的是昭昭日月、朗朗乾坤,还是我们遭遇的是明枪暗箭、阴谋诡计,我们都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支点,不忘大道之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解读《西游记》,我们要以大道之心,以天地之境,以宽容之怀,去感悟那取经路上的点点滴滴;同时,我们要以凡人的目光,去观察三界风云,去正视世事轮回。

道之谜,无所谓有无,无所谓生死。万物源于道,源于天地之灵气;万物归于道,归于山间之明月,江上之清风。

大话西游·第一部(二)——悟空身世之谜(1)

上一讲,我们提到了《西游记》中的大道之行,从这一讲开始,我们探讨《西游记》中重要人物的出身之谜。若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视角来审视《西游记》中重要人物的出身,我们会发现,这些重要人物似乎命中注定就肩负着“大道之行”的责任。

我们先来看看悟空的命运。悟空的出身似乎就注定了他的责任。《西游记》第一回中以《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为目录,已经给我们埋下了很多伏笔,同时也披露了解读《西游记》的玄机。

对于《西游记》的评判,除了主流的观点外,有一种观点似乎流行最广:《西游记》是在一部揭秘社会“潜规则”的小说;不管是神是妖,他们背景是如此重要,有背景的都被领导救走,没背景的才被一棒子打死。这样的理解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还是偏于片面,偏于肤浅。

我认为,《西游记》首先是一部中国古典小说,解读《西游记》,应该从文本本身入手。很多人解读《西游记》喜欢结合《封神演义》中的人物或情节,我想,这大约已经背离了文本本身。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所以,《封神演义》和《西游记》首先立场是不同的:《封神演义》是写神话体系的,它对神话体系中的人物做了很好的总结;《西游记》是阐明在“大道之行”指引下的“平衡之术”,最终“以道御术”。所以,我们去赏析《西游记》,不但要抛开神话体系,而且要抛开宗教信仰,这样才可以从文本的本身出发,看到《西游记》很多内在的东西。

就拿《西游记》中悟空的出身之谜来说,但是悟空诞生的地方,就很值得我们探索。悟空诞生之地花果山,“正是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

从上文可以看出,这块仙石,虽集有天地之灵气,似乎也难掩人工雕琢之痕迹,这样的结合,这般的“通灵”,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平衡”。周天、政历、九宫八卦、芝兰相衬,这些似乎都是道教留下的痕迹。然而,此处留下的痕迹,确是印证了一句老话,叫“此地无银三百两”。

我们都知道,此时的天庭,虽是玉皇大帝执政,但是道教的势力很大;因此,玉皇大帝对道教有绝对的依赖。纵观整个天庭,上到“三清四御”下到“九曜十都”大部分都是道教的人,所以在玉皇大帝看来,道教确有功高震主之嫌。然而,玉皇大帝既能作为这上天入地的真正领导,也绝非等闲之辈;因为他非常清楚,一个真正的皇帝应该是怎么样。要掌握实际的政权,无非通过两种方式,一是革命,而是寻找另外一股势力来平衡。对于当时的情况来讲,革命,绝对不是最佳选择。至少在名义上,玉皇大帝还是天庭的实际统治者,如果革命,那就是在革自己的命;何况天庭道教的势力如此庞大,革命显然不是明智的选择。除此之外,能选择的途径只有“平衡”了。如何平衡,玉皇大帝需要一股新的势力,来和道教周旋,而这股新势力的出现,又不能引起道教的警觉,或者说践踏了道教的忍耐底线,否则,那就是公开向道教宣战了。玉皇大帝要借助此时还严重处于弱势的一个群体,那就是佛教;不过,玉皇大帝在借外力的过程中,将“平衡之术”发挥到了极致。

道祖和佛祖,应该是彼此熟悉的,所以,玉皇大帝要借用的这个支点,最好是一个集天地之灵气又“无门无派、无朝无代”的最熟悉的“陌生人”。此物系天地之精华,天大地大,道教也不好妄加揣测;因缘际会,乘风而化,似和佛家有所渊源。

那此物究竟为何物,为何玉皇大帝先是“惊动”,又垂赐恩慈曰:“下方之物,乃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且待下回分解。

大话西游·第一部(三)——悟空身世之谜(2)

我们再来看看这些线索:

“……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在我看来,这“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就像是一种信号一样,玉皇大帝的“惊动”,是为了确认着信号是否准确;而待其确认完悟空身份之后,他方能淡然道:“下方之物,乃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

其实,悟空的出身似乎决定了他的命途多舛。纵观整部《西游记》,悟空左右不了自己的命运,或者说,他的命运,早已被设计出来,按部就班的进行下去。可以说,悟空是玉皇大帝“平衡”之术中最重要的棋子,我们不妨在就他的出身深入讨论一番。

美猴王享乐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载。一日,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堕下泪来。众猴慌忙罗拜道:“大王何为烦恼?”猴王道:“我虽在欢喜之时,却有一点儿远虑,故此烦恼。”众猴又笑道:“大王好不知足!我等日日欢会,在仙山福地,古洞神洲,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王拘束,自由自在,乃无量之福,为何远虑而忧也?”猴王道:“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节选自《西游记》第一回)

应该说,悟空对自己的了解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因为熟悉,他知晓自己定有超凡的能力;因为陌生,所以他又有强烈的“好奇心”,而这两者恰恰都是玉皇大帝需要的:如果他认为自己是碌碌无为之辈,他就不会作出“闹天空”、“取西经”的事情;如果他没有强烈的“好奇心”,他或许就安安分分作了神仙。这足可见玉皇大帝的高明之处:有些事,他需要悟空明白;有些事,他需要悟空糊涂;实际上我们从悟空一路成长的过程上看,悟空也是在逐步了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并最终,把这个角色有声有色、有情有义的演下去。既然我改变不了我被设定的“命,”那我就更要把握好“运”。同样是棋子,有的棋子的结局是“狡兔死,狐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而智慧的棋子却会在命运的夹缝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一份安逸。

众猴闻此言,一个个掩面悲啼,俱以无常为虑。只见那班部中,忽跳出一个通背猿猴,厉声高叫道:“大王若是这般远虑,真所谓道心开发也!如今五虫之内,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阎王老子所管。”猴王道:“你知那三等人?”猿猴道:“乃是佛与仙与神圣三者,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猴王道:“此三者居于何所?”猿猴道:“他只在阎浮世界之中,古洞仙山之内。”猴王闻之,满心欢喜道:“我明日就辞汝等下山,云游海角,远涉天涯,务必访此三者,学一个不老长生,常躲过阎君之难。”噫!这句话,顿教跳出轮回网,致使齐天大圣成。(节选自《西游记第一回》)

这个通背猿猴来得蹊跷,而且它所说的话,也耐人寻味:“乃是佛与仙与神圣三者,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 在《西游记》第五十八回中,如来曾对“周天之物、周天之种类”做过说明:“周天之内有五仙,乃天地神人鬼;有五虫,乃蠃鳞毛羽昆。这厮非天非地非神非人非鬼,亦非蠃非鳞非毛非羽非昆。又有四猴混世,不入十类之种。“第一是灵明石猴,通变化,识天时,知地利,移星换斗。第二是赤尻马猴,晓阴阳,会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第三是通臂猿猴,拿日月,缩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第四是六耳猕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此四猴者,不入十类之种,不达两间之名。”

这通背猿猴在此将“五虫之内,三种名色”的排序是“佛与道与神圣三者”,这在以道教为主导的天地之下,本身就用大不敬之嫌。同时,通背猿猴的这番话,也无疑是促使悟空“好奇心”燃起并付诸实施的一个催化剂。

悟空此去访佛问道,实在是路途遥遥;在这漫漫长路上,还有哪些地方,揭示了悟空的出身和命运?我们下一讲,再继续探讨。

大话西游·第一部(四)——悟空身世之谜(3)

我们前文中对悟空出身之地花果山进行过简单的论述,在这里,我们再来对《西游记》中的地域划分明确一个基本的概念。

“感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曰东胜神洲,曰西牛贺洲,曰南赡部洲,曰北俱芦洲。这部书单表东胜神洲。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节选自《西游记》第一回)

花果山所在之地为东胜神州,悟空出此地寻仙问道,“独自登筏,尽力撑开,飘飘荡荡,径向大海波中,趁天风来渡南赡部洲地界”。诗曰:“料应必遇知音者,说破源流万法通。”可以说,趁天风来到南瞻部洲的悟空,似乎在命运的设计上,是应该在此地遇上知音者的,从而“说破源流万法通”;而此时能左右悟空命运的因素太单一了,那就是玉皇大帝。

我们前文说过,悟空的出生就意味着一个“平衡的支点”,玉皇大帝的“惊动和淡然”我们已经分析过了;而且悟空诞生之时,并无高深法力,这样的小角色也自然不会引起天庭道教的注意。显然,玉皇大帝这步棋下得非常高明,我们在上一讲已经强调过,悟空是在大闹天空、西天取经的路途中,一点点了然自己的命运的。悟空是智慧的,是通灵的,所以,很多关于命运的话题他都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一参破。在玉皇大帝看来,悟空就像是赌局上的筹码,他是否有“慧根”还需要进一步考察;因为玉皇大帝的身份是无法去直接指导甚至暗示的,很多事情,需要悟空自己去领悟。到最后即使是闯了祸,玉皇大帝也都以“那泼猴”为名,极尽包庇、纵容之能事。

所以,对悟空的考试,从悟空一出生就开始了。甚至,还在悟空身边安排了一些更小的角色来提醒他、暗示他。比如:花果山上的四健将:马、流二元帅,崩、芭二将军。这四个老猴,两个是赤尻马猴,两个是通背猿猴,都是如来在在《西游记》第五十八回中提到的“又有四猴混世,不入十类之种”中的两周。他们知道:此处向东二百里傲来国有武器,要把花果山具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变成一支“武装力量”。他们知道:铁板桥下,有水路通往东海龙宫,而东海龙宫有金箍棒,不仅要让悟空“闹”龙宫,还让悟空拥有了战略打击能力(在《西游记》中,悟空对于金箍棒还是很依赖的,没了金箍棒的悟空,战斗力至少削减50%)。他们知道:天上一日,地上一年,这正道破道佛两家和凡间世界的截然不同。这诸多的暗示,不能不说是玉皇大帝的苦心安排。

然而,这“料应必遇知音者,说破源流万法通”的命运设计,却没能在南瞻部洲实现。猴王在南赡部洲参访仙道却无缘得遇;期间,他“串长城,游小县,不觉八九年余。”

我认为,猴王此次南瞻部洲之行,是玉皇大帝对道教势力和佛教势力的一次试探,通过这次试探,玉皇大帝可以断定:除了东胜神洲外,南赡部洲也是道教的地盘;而此时的佛家势力,还远未具备能和道教势力分庭抗礼的实力(按照如来的说法“东胜神洲者,敬天礼地,心爽气平;北俱芦洲者,虽好杀生,只因糊口,性拙情疏,无多作践;我西牛贺洲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但那南赡部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北俱芦洲似蛮荒之地,我们在此不做太多讨论;至少此时的四大洲,有三大洲是道教的势力,甚至连西牛贺洲,也未必都是佛教的势力范围。后来猴王在护送唐僧取经途中,在西牛贺洲和道教势力的种种遭遇便是证明)。

甚至,玉皇大帝是有些失落的,因为对猴王的命运设计在南赡部洲未能实现;若此路不通,下一步就只有看猴王自己的悟性和造化了。果然,猴王没有让他失望。猴王南赡部洲寻道受阻后,他想着海外必有神仙,独自个依前作筏,又飘过西海,直至西牛贺洲地界。也正是这种悟性和执着,让玉皇大帝坚定了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加之我们上文的分析,猴王对自己既熟悉又陌生的了解,加之他的灵气和执着,足见玉皇大帝作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的深谋远虑。所以,猴王的南赡部洲一行,是玉皇大帝苦心安排的。这既是玉皇大帝对道教势力的一次试探,也是玉皇大帝对猴王的灵性和执着的考察。

这次考察的结果就是,当猴王带着的执着和灵性登上西牛贺州之后,寻仙问道之路豁然开朗。而且几乎是在很短的一个时期,猴王便会脱胎换骨,成为法力无边的、星光闪耀、个性张扬的“偶像”;当然,这其中,还需要些许考验。究竟还有哪些考验在等待这猴王,我们下一讲再给大家细细道来。

大话西游·第一部(五)——祖师何人(1)

猴王独闯西牛贺州一行,可谓是收获颇丰,这看似无意的行动,实际上却达到了一石三鸟的结果:猴王得遇高人,练就了一身傲人的本领;玉皇大帝根据猴王的灵性与执着,更坚定了自己的判断;猴王的授业恩师横空出世,察其言行,高深莫测。

有缘或无缘之说,在凡人看来,却又玄妙之处,但在神仙天界来说,操纵一段凡间机缘,却是易如反掌之事。自猴王踏上西牛贺州这块土地时开始,很多事情,就“顺其自然”的发生了,仿佛如命中注定一般。

我们先来看猴王“偶遇”的樵夫的打扮:

乃是一个樵子,在那里举斧砍柴,但看他打扮非常——头上戴箬笠,乃是新笋初脱之箨。身上穿布衣,乃是木绵拈就之纱。腰间系环绦,乃是老蚕口吐之丝。足下踏草履,乃是枯莎槎就之爽。手执衡钢斧,担挽火麻绳。扳松劈枯树,争似此樵能!(节选自《西游记》第一回)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这样的“偶遇”更像是刻意的安排;而樵夫这样的打扮,可不似凡间所有。我们几乎可以断定,对猴王执着和灵气的考验已经到火候了,这时候,就不必绕弯子了,可以直奔主题。因为猴王通过了考验,而设计者又不想让猴王看穿,所以,安排一个樵夫在此时此地和猴王“偶遇”,下面的事情,也就顺理成章了。

这洞府所在之处,也是非常奇特:

但见——烟霞散彩,日月摇光。千株老柏,万节修篁。千株老柏,带雨半空青冉冉;万节修篁,含烟一壑色苍苍。门外奇花布锦,桥边瑶草喷香。石崖突兀青苔润,悬壁高张翠藓长。时闻仙鹤唳,每见凤凰翔。仙鹤唳时,声振九皋霄汉远;凤凰翔起,翎毛五色彩云光。玄猿白鹿随隐见,金狮玉象任行藏。细观灵福地,真个赛天堂!

又见那洞门紧闭,静悄悄杳无人迹。忽回头,见崖头立一石碑,约有三丈余高,八尺余阔,上有一行十个大字,乃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节选自《西游记》第一回)

这里的这段描写,为我们后来揭开菩提祖师的本来面目,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我们暂且不论。只是,那猴王集天地之灵气,是何等的精明;看到这般光景,已或多或少,悟到几分真相。大约是因为他察觉到这“气场”太过强大,自猴王横空出世以来,第一次流露出了几分惬意和怯意。他深知这洞门背后的玄机,同时也深恐这洞门后的未知。因此,他“看勾多时,不敢敲门。且去跳上松枝梢头,摘松子吃了顽耍。”

此时,命运的设计者似乎也察觉到了这一点,于是,另一个催化剂现身了,他就是引领猴王拜见祖师的仙童。我们再来看这仙童留给猴王的第一印象:真个丰姿英伟,相貌清奇,比寻常俗子不同。但见他——

骛髻双丝绾,宽袍两袖风。貌和身自别,心与相俱空。

物外长年客,山中永寿童。一尘全不染,甲子任翻腾。

这些都是猴王在见到仙童是的直觉,应该说,此时的猴王对于这陌生的一切既是充满期待的,又是心怀敬畏之意的。同时,他也非常期待自己从凡夫俗子到仙风道骨的蜕变。

猴王的授业恩师尚未出现,文中就从侧面对于他进行了大量的描述。从文本中看,这菩提祖师似有未卜先知之能;但是,我更觉得,菩提祖师似早就安静得等在那里,等着猴王前来。这一切,都是悟空命运里的设计,只是,此时的悟空,还没有“悟道”到如此的境界。

对于猴王来说,他现在眼前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新奇的,这让他充满了敬畏和憧憬;而猴王的授业恩师,来得很是蹊跷,我们就不禁要问:这位法力高深的大师究竟是谁?

我们先来看看猴王对他授业恩师的第一印象:

这猴王整衣端肃,随童子径入洞天深处观看:一层层深阁琼楼,一进进珠宫贝阙,说不尽那静室幽居。直至瑶台之下,见那菩提祖师端坐在台上,两边有三十个小仙侍立台下。果然是——

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

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美猴王一见,倒身下拜,磕头不计其数,口中只道:“师父,师父!我弟子志心朝礼,志心朝礼!”(节选自《西游记》第一回)

其实,我们从《西游记》中随处可见儒、释、道的精神,那种仁义礼智信,那种温良恭俭让;当然,也有猜忌,也有算计,也有恶灵,也有欲望。

猴王终归在西牛贺州遇见了自己的授业恩师,令人惊奇的是,尽管这一切命运设计都是玉皇大帝苦心的安排,但是,猴王的授业恩师似乎对猴王的命运之道一无所知,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下一讲来给大家揭秘。

大话西游·第一部(六)——祖师何人(2)

祖师对猴王的命运之道了解得似乎并不十分详细,他只知道“外面来了个修道的”,在刻意等他前来。至于要等的人是谁,有何来历,是否具有可塑性,最后终能修成正果,祖师心里也是没底的。

祖师从见到猴王开始,就先打听猴王的身世。当祖师得知猴王是“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人氏”时,祖师的第一反应是,将猴王赶将出去。祖师可能也很是不解:从东胜神洲到西牛贺州隔两重大海和一部南赡部洲,猴王是如何游历到此的?当得知猴王是漂洋过海,历经十数载方才来到西牛贺州时,祖师又问起猴王的姓氏。猴王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此时的猴王,尚不具备上天入地之能,仙圣佛法之道,应该说,还是很懂得示弱和低调的。然而,接下来祖师的问题和猴王回答后祖师的反应,还是给我们提示了一些新的线索。

祖师道:“不是这个性。你父母原来姓什么?”猴王道:“我也无父母。”祖师道:“既无父母,想是树上生的?”猴王道:“我虽不是树上生,却是石里长的。我只记得花果山上有一块仙石,其年石破,我便生也。”祖师闻言暗喜道:“这等说,却是个天地生成的,你起来走走我看。”(节选自《西游记》第一回)

这祖师听闻猴王的出身原来是天地生成的石头后,表现得很淡定,所以,只是心中“暗喜”,并不是“吃惊”。这首先说明一个问题:树上生也好,天地作也罢,修佛悟道也好,妖魔鬼怪也罢,这在当时看起来都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情,并不会引起众人的太多关注。天地生成的,最多说是有慧根,能否修成正果,那还要看个人的造化。

所以,猴王算不上是“横空出世”,也算不上是一块“疯狂的石头”,否则,纵使玉皇大帝刻意掩饰,也难免不被众人“围观”;而一旦引起众人“围观”,玉皇大帝的整个计划就会破产。在我看来,当时像类似猴王出世这样的事情,在诸神眼中,和凡人眼中的鸡下了个蛋没什么区别;再加上玉皇大帝的一番说辞,更无人关注这小小的山野石猴。玉皇大帝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首先,要让石猴活下来,活下来,才会有未来。

我们再来看看玉皇大帝的那番说辞:

玉帝垂赐恩慈曰:“下方之物,乃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

领导给这块石头的定性是:

1、下方之物:为妖也好为怪也罢,生死全在阎王手里,境界太低,和我神间仙境有天壤之别;

2、天地精华所生:根正苗红,无门无派,非道非佛,底子干净;

3、不足为异:不值得太多关注,打消了那些“有异”的人的念头,求同存异;

所以,这猴王不但没有引起强大的道教势力的关注,甚至连此时势力弱小的佛教势力都没有关注,玉皇大帝更不愿去揭穿自己的苦心安排,至于事态下一步要如何发展,要看天意若何。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以玉皇大帝的修为,他很清楚这一点。巧妙利用平衡的支点,让各种势力顺理成章的以自己为圆心共建和谐社会,此乃大道之行也。

对祖师而言,此时的猴王最多算个“草根英雄”。这里要说明的是,草根英雄有很多,但是,猴王确是诸多“草根英雄”中机遇最好的,可塑性最强的,最被寄予厚望的,最具利用价值的人物。他的韧性、灵气、执着与机遇都拿捏得恰到好处;所以,他终成正果,并功成身退。

草根英雄,择其优者,或入仕,或为侠;但也不乏有庸庸碌碌、为匪为盗者;常令众人仰慕,亦常令人扼腕长叹,天数也,人为也,终不得而知。

当祖师知道猴王身世后,他并没有急于传道,而是对猴王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察。应该说,在祖师看来,猴王是具备“灵气、慧根、韧性、执着”的,是可塑之才。但即使是再高深莫测之人,也只能预见未来,设计未来,却不能书写未来。有道是:世事难料,沧桑变幻,有了预见,尚需遇见。祖师究竟何人,我们下一讲再来解答。

大话西游·第一部(七)——祖师何人(3)

通过我们上文的分析,祖师是知道猴王将要前来的;其实,祖师更像是玉皇大帝给猴王找的“老师”,所以,才会有这样“不期而遇”的设计。

应该说,对于祖师来说,他从玉皇大帝那里了解到的猴王的信息并不是很多;祖师了解得越少,未来的破绽就越小。尤其是这样的平衡之术、这样的命运设计,不是最亲密的人,是觉得不能告知详情的。至于后面别人是否能领悟到这其中的内涵,那大约还要看机缘的巧合或个人的造化了。

祖师等待猴王的到来,和现在学校的领导告诉某班的班主任说,这是我一个亲戚家的孩子,请你多费费心,没什么区别。至于要对孩子进行什么样的照顾,孩子最后能否学有所成,跟个人的学习力和机遇有很大的关系。找到了老师,后面如何教学就是老师的问题了;何况老师对这个学生的第一印象还是相当满意。

我们先来从一些细节上对祖师的身份做些推敲:

祖师广收弟子,有道是“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看来祖师并非隐士。到猴王这里,祖师的排名是:“我门中有十二个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辈之小徒矣。”猴王道:“那十二个字?”祖师道:“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你,正当‘悟’字。与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好么?”猴王笑道:“好,好,好!自今就叫做孙悟空也!”猴王在祖师这里,只是第十辈的小徒,所以,猴王后来的武艺似乎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强大。所谓“强中更有强中手,一山还有一山高”,这也似乎足矣解释为何猴王在取经路上,常常因“技不如人”而不得不四处求助了。

然而,我认为,此处正是玄妙之处,猴王的本领,其实远未及很多观者分析的那般弱小。甚至,我以为,猴王自己都不了解自己的本领究竟有多强,能了解猴王真正本领的,恰恰是那境界最高之人。猴王的灵性,我们前文已详细说明,不再赘述;对于求道之人,灵性是何等重要,也不用我过多解释。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看祖师:

祖师乐于传经布道,连这砍柴的樵夫,都似有仙风道骨。祖师还精通道义佛法,可谓是“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

应该说,此时的祖师给人的感觉像是个非道非佛、既道又佛、时道时佛的世外高人。可是,就像我们介绍悟空的出身那样,为何横空出世的“顽石”,周天、政历、九宫八卦、芝兰相衬,这些似乎都是道教留下的痕迹。那么祖师的这种所为,算不算是一种示弱,或者叫一种自我保护呢。很显然,此时的佛教势力远不具备和道教势力抗衡的实力,如此这般,首先是不愿引人关注,另一方面,祖师很清楚以现在的势力,公开宣讲佛法,就是在对道教势力叫板。所以,我非道非佛、既道又佛、时道时佛的混混沌沌,实际上蕴含了人生的大智慧。

当然,还有很多点评《西游记》的高手,比如吴闲云先生,直接就论证了祖师就是如来的理论,其推理之缜密,令人佩服。

我们且来看悟空初到西牛贺州时对这洞府的印象:果然望见一座洞府。挺身观看,真好去处。但见——

烟霞散彩,日月摇光。千株老柏,万节修篁。千株老柏,带雨半空青冉冉;万节修篁,含烟一壑色苍苍。门外奇花布锦,桥边瑶草喷香。石崖突兀青苔润,悬壁高张翠藓长。时闻仙鹤唳,每见凤凰翔。仙鹤唳时,声振九皋霄汉远;凤凰翔起,翎毛五色彩云光。玄猿白鹿随隐见,金狮玉象任行藏。细观灵福地,真个赛天堂!(节选自《西游记》第一回)

我们再来看看悟空取经途中第一次到灵山时,他所见到的另一番风景:好行者,说声去,就纵筋斗云,早至灵山,落下祥光,四方观看,好去处——

灵峰疏杰,迭嶂清佳,仙岳顶巅摩碧汉。西天瞻巨镇,形势压中华。元气流通天地远,威风飞彻满台花。时闻钟磬音长,每听经声明朗。又见那青松之下优婆讲,翠柏之间罗汉行。白鹤有情来鹫岭,青鸾着意伫闲亭。玄猴对对擎仙果,寿鹿双双献紫英。幽鸟声频如诉语,奇花色绚不知名。回峦盘绕重重顾,古道湾环处处平。正是清虚灵秀地,庄严大觉佛家风。(节选自《西游记》第五十二回)

这两处景致,的确如此之相似。按照吴闲云先生所言:

1.前面的松、柏、篁这三种植物,这里看到了两种,而九十八回“功成行满见真如”时,这里有篁,说明这是完全一致的。

2.前面的鹤、凤、猿、鹿、狮、象这六种动物,这里看到了四种,恰好是后面狮、象到狮驼国为妖去了,说明这也是完全一致的。

而我们更要看到的是,正是因为这些动物、植物是在佛祖身边,所以,他们才拥有了为妖为怪的机会和能力。就像天庭里跑出来的那些道教神仙的宠物一样,他们得以成为佛教里的妖精,为害一方。至于后来的雷音寺,方圆景致叫三星洞更气派,最重要的原因是,佛教此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力,虽不能和道教势力分庭抗礼,但也绝不处于绝对的劣势。因为,在此时(《西游记》第五十二回),道教势力代表人物太上老君的宠物,正在下界嚣张肆虐,连如来也要让它三分,不敢直接和这道祖的宠物发生冲突。可见,此时的佛教势力整体上说还是处于守势的。

当然,我们还不能据此断定祖师的真正身份;或者说,如果我们想去确定祖师的真实身份,不妨再回过头去看看他的得意门生,或许,答案就会逐渐显现。

大话西游·第二部(一)——谁是好学生(1)

我们暂且不急着揭穿祖师的身世,我们还是从祖师的弟子入手,因为学生身上,往往印刻着老师的痕迹。有道是“名师出高徒”,祖师作为他们的班主任兼科任教师,他们中间,就一定有祖师最得意的弟子;那么,究竟谁才是祖师眼中的好学生呢?

我们前文说过,祖师常开坛论道,广收门徒,应该说是“桃李满天下”。然而,我们通过一些细节便可发现,真正让祖师怦然心动的学生,恰恰是这美猴王。

我们即使不去猜测祖师的真正身份,但作为班主任兼老师的得道高人,可能最希望有人能够理解、传承甚至发扬光大自己的学问学说,这是也正是为师之人的“成就感”。修道也好,求佛也罢,都讲究修为和悟性,而这猴王恰恰具备了这样的条件。我以为,祖师和猴王虽是师徒名分,但是更像亦师亦友的知己。祖师登坛授课,弟子无数,能真正悟透“妙理”的学生却是少之又少。否则,《西游记》的第二回,也就不会以《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为题了。

在《西游记》前两回的题目中,无不透露出种种暗示,对于这师徒的身世也好、本领也罢;甚至,他们各自扮演的角色,各自代表的势力;如果说,每个人都是这棋盘上的一枚棋子,那么谁又是将帅,谁又是兵卒。

写到这里,我甚至不赞成很多人从阴谋论的视角去解读《西游记》或其他文学作品——这又回归到了我写这个系列文章的序言:我宁愿看到的是融合、是平衡、是和谐、是大道之行。《西游记》应扬我华夏民族浩然正气,并非类似后宫剧那般的争权夺利、装腔作势、口蜜腹剑、各怀鬼胎。

我们且来看这师徒初见时的情景:

美猴王一见,倒身下拜,磕头不计其数,口中只道:“师父,师父!我弟子志心朝礼,志心朝礼!”祖师道:“你是那方人氏?且说个乡贯姓名明白,再拜。”猴王道:“弟子乃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人氏。”祖师喝令:“赶出去!他本是个撒诈捣虚之徒,那里修什么道果!”猴王慌忙磕头不住道:“弟子是老实之言,决无虚诈。”祖师道:“你既老实,怎么说东胜神洲?那去处到我这里,隔两重大海,一座南赡部洲,如何就得到此?”猴王叩头道:“弟子飘洋过海,登界游方,有十数个年头,方才访到此处。”祖师道:“既是逐渐行来的也罢。你姓什么?”猴王又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祖师道:“不是这个性。你父母原来姓什么?”猴王道:“我也无父母。”祖师道:“既无父母,想是树上生的?”猴王道:“我虽不是树上生,却是石里长的。我只记得花果山上有一块仙石,其年石破,我便生也。”祖师闻言暗喜道:“这等说,却是个天地生成的,你起来走走我看。”猴王纵身跳起,拐呀拐的走了两遍。

祖师笑道:“你身躯虽是鄙陋,却像个食松果的猢狲。我与你就身上取个姓氏,意思教你姓‘猢’。猢字去了个兽旁,乃是个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不能化育,教你姓‘狲’倒好。狲字去了兽旁,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猴王听说,满心欢喜,朝上叩头道:“好,好,好!今日方知姓也。万望师父慈悲,既然有姓,再乞赐个名字,却好呼唤。”祖师道:“我门中有十二个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辈之小徒矣。”猴王道:“那十二个字?”祖师道:“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你,正当‘悟’字。与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好么?”猴王笑道:“好,好,好!自今就叫做孙悟空也!”正是: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毕竟不知向后修些什么道果,且听下回分解。(节选自《西游记》第一回)

美猴王的倒身下拜、叩头无数、至心朝礼,祖师的暗喜、嗔怒、朗笑,都能看出这师徒二人初见之时便有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之感。我们前文已经分析过,祖师是在等猴王的到来;甚至可以说,在这样的等待中,充满了希望,也充满了失望。正所谓希望者为何物,失望者因何事,我们下一讲再继续。

大话西游·第二部(二)——谁是好学生(2)

祖师的徒子徒孙,不可谓不多。然而,其中能堪大任,可为栋梁之才的学生却是屈指可数。

我们前文分析过,天地生成也好,为妖为怪也罢,在当时并不是什么新闻。甚至我们可以猜测,如果玉皇大帝需要借助佛教的势力来“平衡”自己的政权,他需要的棋子肯定不止猴王这一枚。如果玉皇大帝需要菩提祖师为自己培养一批属于自己的势力,那送去的“学生”肯定不止猴王一个。然而,求仙问道不光靠修行,还要看悟性,看造化。祖师等,是因为和玉皇大帝提前有约;祖师希望会有个“好学生”,但是谁也不知道希望会在何时出现;当然,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失望占据了绝大部分。

这也印证了我们在前文中的分析,正是因为走后门要培养的学生太多,所以,从上知天、下知地的祖师初见猴王时的对话来看,祖师居然对猴王并不是十分了解。在这希望和失望交织的岁月里,祖师经历了太多的失望,这次,他终于看到了希望,因此喜不自胜。

其实猴王的跋山涉水,从东胜神洲的傲来之国漂洋过海来到南赡部洲,又,尝尽苦楚,这本身就是对新学生的一种考验——尤其是对悟性和韧性的考验。正是这种考验,让天庭的玉皇大帝和眼下的菩提祖师都长舒一口气,那个平衡的支点,终于找到了。此时,玉皇大帝终于不要整天关注“下方之物,不足为异”的事情了,因为猴王就像一个“转世灵童”一样,最终被GPS精确定位。有道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个在凡夫俗子眼中不起眼的猴王,高人却自能看透他的潜能及前程。

对于好学生,自然要多加关照,考验仔细。在猴王进山拜师后,祖师并没有急于传仙佛之道,而是要猴王懂得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之道。这才是一个好老师要做的事情:能不能考上大学,固然重要;然而,先做人,后成才,方能成栋梁之才,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甚至,宁愿学生先成人——做好人,离成才也就不远了。反之,不会做人,最多就是有才,绝不会是成材。所以,在《西游记》中,猴王泼过、赖过、脑过、闹过,张扬个性也好,打破常规也罢,但非曲直不敢苟且,颇有君子之度,又具侠义之风。

话表美猴王得了姓名,怡然踊跃,对菩提前作礼启谢。那祖师即命大众引孙悟空出二门外,教他洒扫应对,进退周旋之节,众仙奉行而出。悟空到门外,又拜了大众师兄,就于廊庑之间,安排寝处。次早,与众师兄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每日如此。闲时即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凡所用之物,无一不备。在洞中不觉倏六七年。(节选自《西游记》第二回)

六、七年的时间,教猴王至心朝礼,待这一切完备后,其他的事情方能顺理成章。尤其是祖师传授给猴王的,都是“战略核攻击”能力,若猴王为非作歹,岂不成为祸害;所以,对猴王的培养,是先从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角度进行的。

一日,祖师登坛高坐,唤集诸仙,开讲大道。真个是——

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

孙悟空在旁闻讲,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忽被祖师看见,叫孙悟空道:“你在班中,怎么颠狂跃舞,不听我讲?”悟空道:“弟子诚心听讲,听到老师父妙音处,喜不自胜,故不觉作此踊跃之状。望师父恕罪!”祖师道:“你既识妙音,我且问你,你到洞中多少时了?”悟空道:“弟子本来懵懂,不知多少时节,只记得灶下无火,常去山后打柴,见一山好桃树,我在那里吃了七次饱桃矣。”祖师道:“那山唤名烂桃山。你既吃七次,想是七年了。你今要从我学些什么道?”悟空道:“但凭尊师教诲,只是有些道气儿,弟子便就学了。”(节选自《西游记》第二回)

祖师开讲大道,悟空自明妙音,甚至因此“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大约就是教学的最高境界,能和祖师心意相通,足见悟空的灵性。然而,但从这一点,还不足以印证他就是“好学生”,究竟还有那些痕迹来印证祖师对悟空的判断,我们下次再说。

大话西游·第二部(三)——谁是好学生(3)

学生既是通灵之人,祖师自是十分欢喜。有了好学生,自然要开小灶,一对一辅导才行。但是,如是这般,还需悟空更具灵性,以打破“盘中之谜”。在我看来,这“盘中之谜”既是对悟空灵性的考验,更是一种“障眼法”。

祖师登坛开讲大道,而不是传佛诵经,这本身就是一种韬光养晦的示弱之道。在公开课上,祖师面对众仙,也只能“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我猜测,在大众听来,这“三家配合”大约就是儒、释、道文化融合的要义。

然而,对于灵气过人的悟空而言,却听出了其中的弦外之音,所以,他得以“悟彻菩提真妙理”。祖师见状甚喜,但有不能被众仙发觉。于是,原著里有了师徒之间这样的一段公开对话:

祖师道:“‘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旁门,旁门皆有正果。不知你学那一门哩?”悟空道:“凭尊师意思,弟子倾心听从。”祖师道:“我教你个‘术’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术门之道怎么说?”祖师道:“术字门中,乃是些请仙扶鸾,问卜揲蓍,能知趋吉避凶之理。”悟空道:“似这般可得长生么?”祖师道:“不能,不能!”悟空道:“不学,不学!”

祖师又道:“教你‘流’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又问:“流字门中是甚义理?”祖师道:“流字门中,乃是儒家、释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医家,或看经,或念佛,并朝真降圣之类。”悟空道:“似这般可得长生么?”祖师道:“若要长生,也似壁里安柱。”悟空道:“师父,我是个老实人,不晓得打市语。怎么谓之‘壁里安柱’?”祖师道:“人家盖房欲图坚固,将墙壁之间立一顶柱,有日大厦将颓,他必朽矣。”悟空道:“据此说,也不长久。不学,不学!”

祖师道:“教你‘静’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静字门中是甚正果?”祖师道:“此是休粮守谷,清静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关之类。”悟空道:“这般也能长生么?”祖师道:“也似窑头土坯。”悟空笑道:“师父果有些滴。一行说我不会打市语。怎么谓之‘窑头土坯’?”祖师道:“就如那窑头上,造成砖瓦之坯,虽已成形,尚未经水火锻炼,一朝大雨滂沱,他必滥矣。”悟空道:“也不长远。不学,不学!”

祖师道:“教你‘动’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动门之道却又怎么?”祖师道:“此是有为有作,采阴补阳,攀弓踏弩,摩脐过气,用方炮制,烧茅打鼎,进红铅,炼秋石,并服妇乳之类。”悟空道:“似这等也得长生么?”祖师道:“此欲长生,亦如水中捞月。”悟空道:“师父又来了。怎么叫做‘水中捞月’?”祖师道:“月在长空,水中有影,虽然看见,只是无捞摸处,到底只成空耳。”悟空道:“也不学,不学!”

祖师闻言,咄的一声,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唬得那一班听讲的,人人惊惧,皆怨悟空道:“你这泼猴,十分无状!师父传你道法,如何不学,却与师父顶嘴!这番冲撞了他,不知几时才出来呵!”此时俱甚报怨他,又鄙贱嫌恶他。悟空一些儿也不恼,只是满脸陪笑。原来那猴王已打破盘中之谜,暗暗在心。所以不与众人争竞,只是忍耐无言。祖师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时分存心;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上者,教他从后门进步,秘处传他道也。(节选自《西游记》第二回)

祖师于众仙面前的这番说辞,既是一种示弱,更是一种伪装。我们大概可以推测,众仙于祖师这学到的本事,大多是“‘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旁门”,修得的也自然是这旁门中的正果。所以,我们可以断定,祖师本身只懂得“道”字门中的旁门,或者说相对于道术来说,祖师的教学水平实在有限;祖师真正精通的,乃是佛派的法术,开馆授徒、给大众开讲大道是为了掩人耳目,真正的目的,是有一个寻嫡传弟子,继承自己的佛派法术。而这位嫡传弟子,即将精通佛派法术的人,就是悟空。这一种期待和等待,最痛苦,却也最值得;因为悟空,还要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所以,在凡夫俗子的眼里甚至在悟空自己眼里,悟空的本领和修为都是二流角色;然而,悟空究竟有多大的本领,有多大的潜能,有多高的悟性,有多深的修为,只有高人方可得知。

大话西游·第二部(四)——谁是好学生(4)

悟空打破祖师盘中之谜,得知祖师要秘传道术给自己,在他三更时分来到祖师塌下,祖师口中自吟道:

难,难,难!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闲。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

这一段话,道破了很多玄机:在经历了希望和失望之后,在经历了重重考验之后,在经历了苦苦等待之后,祖师终于等来了自己的“好学生”;悟空,成为了祖师心中的“至人”。

我们再看:

悟空应声叫道:“师父,弟子在此跪候多时。”祖师闻得声音是悟空,即起披衣盘坐,喝道:“这猢狲!你不在前边去睡,却来我这后边作甚?”悟空道:“师父昨日坛前对众相允,教弟子三更时候,从后门里传我道理,故此大胆径拜老爷榻下。”祖师听说,十分欢喜,暗自寻思道:“这厮果然是个天地生成的,不然,何就打破我盘中之暗谜也?”悟空道:“此间更无六耳,止只弟子一人,望师父大舍慈悲,传与我长生之道罢,永不忘恩!”祖师道:“你今有缘,我亦喜说。既识得盘中暗谜,你近前来,仔细听之,当传与你长生之妙道也。”悟空叩头谢了,洗耳用心,跪于榻下。

祖师云:

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性命无他说。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

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口诀记来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凉。

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

相盘结,性命坚,却能火里种金莲。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

(节选自《西游记》第二回)

此时的祖师,表现是“十分欢喜”,所有的考量都已尘埃落定,下一步祖师要思考的就是,到底要给这个“好学生”装备什么样的法术,才能最大限度的让悟空按照当初设计的方向走下去。

而祖师“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的境界,悟空后来做到了,这一点我们会在后面做专题讨论。总之,自此时开始,悟空先后修得长生之道、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

从表面上看,悟空学习的这些都是法术,谨记口诀,维持调息即可。然而,光靠这些法术还足以具备上天入地只能,在三星洞的这十多年里,悟空还练就了一身好身手。有了好身手,辅之以法术,再能有些趁手的宝贝,才能形成真正的战斗力。当然,在《西游记》中,光有这些还是不够的,好的宝贝和法力才是最具攻击力的。

总之,此时的悟空,可谓是祖师的得意门生,除了自己勤奋之外,还能做到闻一知十,融会贯通。同时,祖师也绝对是个好老师。悟空所学的本领,除了日常的修为之外,有的是悟空本身的愿望,如长生之术;有的是祖师的引导,如避三灾的七十二变化;有的则是祖师因势利导,如悟空的筋斗云。

然而,对于悟空学艺的文字,似乎就是这很短的篇幅,很快,祖师以悟空“卖弄法术”为由,赶悟空下山。如此优秀的一个学生,为何会因为在同班同学面前秀了一下个人才艺就被开除,这其中似乎另有玄机。这其中的玄机究竟是什么,我们下一讲再告诉大家。

大话西游·第二部(五)——谁是好学生(5)

照道理说,在同班同学之间秀一秀个人才艺,不至于被开除学籍,这个处罚对于一般学生来说就已经很重了,更何况还是祖师的真传弟子、得意门生?一般情况下,班主任老师都会保护自己的学生,尤其是“三好学生”,祖师是何等法外高人,居然因为区区小事对自己的爱徒痛下杀手?

我们再来看,祖师赶悟空下山,是在支退众仙之后的,而且处罚的理由也很没有说服力:

大众见了,鼓掌呵呵大笑,都道:“好猴儿,好猴儿!”不觉的嚷闹,惊动了祖师,祖师急拽杖出门来问道:“是何人在此喧哗?”大众闻呼,慌忙检束,整衣向前。悟空也现了本相,杂在丛中道:“启上尊师,我等在此会讲,更无外姓喧哗。”祖师怒喝道:“你等大呼小叫,全不像个修行的体段。修行的人,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如何在此嚷笑?”大众道:“不敢瞒师父,适才孙悟空演变化耍子。教他变颗松树,果然是颗松树,弟子们俱称扬喝采,故高声惊冒尊师,望乞恕罪。”祖师道:“你等起去。”叫:“悟空过来!我问你弄什么精神,变什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悟空叩头道:“只望师父恕罪!”祖师道:“我也不罪你,但只是你去罢。”悟空闻此言,满眼堕泪道:“师父,教我往那里去?”祖师道:“你从那里来,便从那里去就是了。”悟空顿然醒悟道:“我自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来的。”祖师道:“你快回去,全你性命;若在此间断然不可!”悟空领罪,“上告尊师我也离家有二十年矣,虽是回顾旧日儿孙,但念师父厚恩未报,不敢去。”祖师道:“那里什么恩义?你只不惹祸不牵带我就罢了!”悟空见没奈何,只得拜辞,与众相别。祖师道:“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悟空道:“决不敢提起师父一字,只说是我自家会的便罢。”(节选自《西游记》第二回)

我们从上文可以清楚看到,祖师开除悟空的理由相当无厘头,对于悟空来说,这岂止是一桩悬案,这就是一桩冤案甚至惨案。古时候求仙拜佛的学生,对于自己的老师都是难得一见;换句话说,那时候的老师可不像现在这般“敬业”。那时候想听闻老师登坛传道的时机是很少的,更多的时间是靠自己去修行、去领悟。师道尊严,当老师的脾气一般和自己学问一样牛,像孔老夫子如是温文尔雅的还真是不多。在大多数时间见不到老师的日子里,同学们之间互相拉拉家常、秀秀才艺似乎也未尝不可;即使是违反校规校纪,也犯不上被开除学籍。

悟空先前就有过因为“顶撞”老师而被同学怪罪的经历,但修仙之人为人处世多遵君子之风,自然不会多加计较。而祖师传授给悟空的除长生之道外,其他武艺、法术都是当着众仙之面附耳传授,光明磊落,坦坦荡荡,对于悟空而言,又何来“畏祸”之由?比如祖师在传给悟空筋斗云的时候,就是当众传授,众仙也纷纷称美,何来卖弄之由?所以,此次悟空的才艺秀,从公从私,都不够开除学籍的罪名,最多就是个警告处分,大不了留校察看。可是,祖师赶悟空走,却毅然决然,态度明确而强烈。

就这样的一个不是错误的错误,就是这一个在课余时间的才艺秀,让悟空很难想明白,为什么会惹来祖师如此震怒。这个突如其来的处分,让悟空百口莫辩,只能请求祖师恕罪,也许悟空心里尚在思考自己究竟罪在何处。然而,祖师的“攻击力”还远不止此,祖师执意让悟空离开,并指明了离开的路线。而在确信悟空知道要归往何处时,祖师表现出了更激烈的一面,他开始威胁甚至恐吓自己的爱徒:“你快回去,全你性命;若在此间断然不可!”“哪里什么恩义?你只不惹祸不牵带我就罢了!”“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

威胁恐吓、断绝恩义这些话,都不像出自一个得道高人之口,唯一的解释是,悟空现在必须走,按照命运的设计或者说是计划,悟空要去完成自己使命的时间到了。

只是,这尚未毕业就被提前开除的好学生,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吗?那悟空在祖师身边的日子里,所学到的本领已足够他笑傲江湖了吗?我们下一讲再说。

大话西游·第二部(六)——谁是好学生(6)

我们再回过头看祖师赶悟空走时的对话:

“你快回去,全你性命;若在此间断然不可!”“哪里什么恩义?你只不惹祸不牵带我就罢了!”“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

概括起来就是:威胁恐吓、恩断义绝、划清界限。

威胁恐吓就是:你再不走,就要了你的命;恩断义绝就是:哪里什么恩义;划清界限就是:惹祸不牵带我,凭你如何惹祸行凶,不准说是我的徒弟,否则让悟空万劫不得翻身。

这些话,早已超越了师徒之间的对话,更不要说对祖师来说,悟空是他的得意门生,对悟空而言,祖师是他的良师益友了。这些话,完全是咬牙切齿,似有血海深仇才能说出的话,而起因仅仅是因为一场个人才艺秀。

祖师的话里,除了威胁恐吓、恩断义绝、划清界限外,还透露着许多玄机:

提示悟空速回花果山,因为悟空的老邻居家里有见趁手的兵器,可以提高悟空的战略核攻击能力;悟空要惹祸,似乎祖师早已了然于心,且是“定生不良”;对于惹得祸有多大,为何悟空不能透露是自己是祖师的徒弟,似乎祖师更是早有先见之明。

一个好老师,即便是要开除自己的得意门生,也会多加嘱咐,令其好好做人,绝不会明知学生“定生不良”,而凭学生日后肆意妄为,只是不说出和自己的干系就可以。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断言,祖师赶悟空回花果山的目的,就是让自己的好学生去惹祸去的。这学生惹的祸,不管是关乎自己的名声也好,还是学生惹的祸,最后自己根本罩不住;但这样的老师,纵有通天之能,道德层面上似乎也说不过去的。能让一个人背弃道德的,要么是信仰,要么就是利益和欲求。

但是,这个好学生,具备惹祸的本事了吗?可是表面上从《西游记》中的种种记载看,这个学生的本事也不过平平;尤其是在护送唐僧西天取经的路上,悟空的执行力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能力看起来并不尽如人意。这一切实际上并不如此简单。

我们来看看祖师究竟教给了悟空哪些本领:

秘传之道:长生之道也。悟空三更时分,来到祖师榻前,祖师自言自语,暗示悟空乃是“至人”,“难,难,难!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闲。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甚至,师徒间还有不少心有灵犀的默契,如“此间更无六耳”等等。

然后就是这段在原著中记载的口诀:

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性命无他说。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

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口诀记来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凉。

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

相盘结,性命坚,却能火里种金莲。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

明传之道:七十二变和筋斗云。

同样是口诀,原著中没有对七十二变和筋斗云的口诀进行描述,只知道祖师当着众仙的面,附耳低于,传授口诀,遂悟空技成。

这七十二般变化,多是伪装之术,攻击力并不是十分强。除非变成瓜子、蚊虫之类,进入敌方体内,才具杀伤力;但这要建立在对手上当的前提下。所以,更多的是掩人耳目的伪装之术,防御力大于攻击力。

至于这筋斗云,更像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的保命之术,具备了超音速巡航能力,但是挂载的弹药实在有限,没有实际的打击效果。

由此看来,悟空所具备的能力,在他可控范围内,或为众仙知晓的就两种:伪装和保命。光靠伪装和保命这两种法术想笑傲江湖,这简直是天方夜谭。所以,对于悟空来说,还需具备两种能力:具备战略攻击力的兵器——“如意金箍棒”;具备承受饱和核攻击能力的身体——铜头铁臂。而后两样,祖师没有教,只有悟空自己“创造机会”去获得。

而这其中,最神秘的,莫过于祖师的秘传之道,就是那段口诀;我认为,这段口诀绝非长生那般简单。这段口诀,是何等的胸怀、何等的霸气,非“至人”恐很难参透;能参透这段口诀的人,定会是上天入地、成就经天纬地大业之人。而参透口诀之人,才会是真正的好学生,那悟空最后参透了吗?

大话西游·第二部(七)——知道不知道(1)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仔细讲来,大约可以做这样的解读:

佛家讲究入世与出世,于尘世间理会佛理之真谛。人之一生,从垂髫小儿至垂垂老者,匆匆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也经历着人生的三重境界。

人生第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涉世之初,还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新鲜,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对许多事情懵懵懂懂,却固执地相信所见到就是最真实的,相信世界是按设定的规则不断运转,并对这些规则有种信徒般的崇拜,最终在现实里处处碰壁,从而对现实与世界产生了怀疑。

人生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们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有的人就此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我们开始用心地去体会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与现实的思考,山不再是单纯意文上的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的水了。

人生第三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一境界。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的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认识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弃的是什么,这时,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种内涵在内了。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这才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大约参禅悟道、为人处世的精妙之处莫过于此。

这些要义在悟空的成长经历中,似乎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若非参禅悟道,就自我解构而言,大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知道。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时的不可一世;然后过渡到“知道自己不知道”时的冷静反思;再到“不知道自己知道”时的忐忑不安;最后达成“知道自己知道”时的从容淡然。

我想,对于官场也好、职场也罢,人在江湖,这些关乎成长“大道之行”还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的。

悟空,就是在这样的“知道不知道”中,一点点了解、看清并最终看破;所以,功成名就,功成身退,留给世人一个华美的背影……

那么,悟空这一路上,究竟是如何走来,如何看清,何时看破,除自我解构之外,还有没有知己;还是,这其中自有命运的安排;即使,一个智慧的人,可以巧妙遵循命运的轨迹,活出自己的精彩。

我们下一讲和大家分享。

大话西游·第二部(八)——知道不知道(2)

一篇文章的标题,就是一篇文章的眼,其中,大约蕴含了感情基调和思绪脉络。对于长篇章回体小说而言,回目的题目,大约就是本回的眼吧。那么,如果这个思路行得通,回目,也就是揭开文章秘密的窗口。

且看《西游记》前两回的目录:“灵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和“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

概况起来大约是这样的结论:灵根已育,本源已清,心性已修,大道已生;妙理自悟彻,元神自归合。这大约就是灵动之气:放置于自然之间,则曰“物华天宝”;归本于人本之时,或言“人杰地灵”。

《西游记》的前两回,对于悟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似乎他就是草根英雄中最闪耀的明星。不管是他学艺时的一通百通,还是他对于儒、释、道精义的体悟,都给我们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从远涉重洋的坚强毅力,到知恩图报的恋恋不舍,悟空给我们留下的都是一个拥有目标明确,执行力强,百折不回,通情达理,滴神之恩,涌泉相报等优秀品质的形象。也唯有这样的形象,才能让祖师认定悟空就是他苦苦等待的“至人”。同时,也就是这样的师徒情深,才因悟空的“才艺秀”却被祖师逐出师门并恶语相加,更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

这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天道轮回,世事无常,不是祖师或悟空能左右得了的。

但是《西游记》接下来的几回的回目,基调却急转直下:“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类尽除名”、“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宫诸神捉怪”。

概况起来似乎应该是这样:“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类尽除名”,说的都是具有黑社会性质的江湖乱象;“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说的好像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的贪得无厌之徒;至于“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宫诸神捉怪”,更是把悟空的光辉形象彻底颠覆,成为偷抢扒拿的无名鼠辈,而且给定性为“怪”,这境界,和“天地神人鬼”都差了很远。

而再往后的回目,也给出了更清晰的答案:“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和“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

这两个回目的解读应该是四个关键字:问、降、逃、定。

问的是大圣,而且由佛家派人来问,其实原因早应是心知肚明;降的是大圣,自有佛家推荐的人来降,胜负也早已在意料之中;逃的是大圣,逃出的是道家的魔掌,就命运而言,活下去才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才能体现“棋子”的价值;定的是大圣,由佛家的掌门人收纳下来,以“软禁“为名,把悟空保护起来,也给了他冷静思考的空间;同时,告诉所有人“待他灾愆满日,自有人救他”。

这就是命运的安排。至于这些和“知道不知道”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我们下一讲继续和大家讨论。

大话西游·第二部(九)——知道不知道(3)

不辜负、不放弃。这是我和朋友们、同事们、学生们经常分享的六个字。

值得我们不辜负的事情很多:父母的期望、锦色的年华;需要我们不放弃的事情很多:最初的梦想、人生的责任……

我曾说,走过,必要留下痕迹。人生之路本就充满风雨和泥泞,且让我们从容淡然,在回首之间,那些曾经走过的萧瑟之处,归去之时,早已也无风雨也无晴。

悟空恰恰就是集天地之灵气、汇万本之所源,天赋自不必言。得遇高人指点,可以上天入地、躲避三灾,机遇亦不必说。所以,悟空更不能也不愿辜负自己:不论是蕴育灵气的出身,还是傲视群雄的功夫;而下一步,就是悟空会不会放弃,或者说,是不是有人逼着他必须放弃的问题了。

我们前文提及过悟空的灵性及悟性,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悟空对自己究竟了解多少呢?从《西游记》的前两回看,悟空的命运是被精心设计的,是被寄予厚望的;然而命运可以被设计,却不可被书写。此时,能了解悟空的天赋及未来的,可能只有寥寥数人;而悟空自己,对于自己所学之道,未见得有深入的认识。因此,悟空的自我解构还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只是,悟空在这命运设计中,从误打误撞到装疯卖傻,从自发到自觉,最终一步步明晰了自己的使命。

我们且来看看悟空出道后的第一战。这既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斗,也不是一场一战成名战役,充其量是一次很不上档次的小股“黑社会”势力的火拼,火拼的结果就是,悟空重新成为这花果山水帘洞的老大。而且此时悟空对自己的道法,并不自信。我们且看:

他两个拳捶脚踢,一冲一撞。原来长拳空大,短簇坚牢,那魔王被悟空掏短胁,撞丫裆,几下筋节,把他打重了。他闪过,拿起那板大的钢刀,望悟空劈头就砍。悟空急撤身,他砍了一个空。悟空见他凶猛,即使身外身法,拔一把毫毛,丢在口中嚼碎,望空喷去,叫一声:“变!”即变做三二百个小猴,周围攒簇。

原来人得仙体,出神变化无方。不知这猴王自从了道之后,身上有八万四千毛羽,根根能变,应物随心。那些小猴,眼乖会跳,刀来砍不着,枪去不能伤。你看他前踊后跃,钻上去把个魔王围绕,抱的抱,扯的扯,钻裆的钻裆,扳脚的扳脚,踢打挦毛,抠眼睛,捻鼻子,抬鼓弄,直打做一个攒盘。这悟空才去夺得他的刀来,分开小猴,照顶门一下,砍为两段,领众杀进洞中,将那大小妖精,尽皆剿灭。(节选自《西游记》第二回)

在面对魔王的钢刀之时,悟空的选择是“急撤身”,而且魔王给悟空的感觉是“凶猛”,最后只得用毫毛便做些许小猴,才夺刀成功,斩杀魔王。如此看来,悟空此时的战斗力着实太低:这个自称混世魔王之人,最多也就是个妖的级别,和得道高人相比,是在是不入流之辈;手持的钢刀,差不多也就是凡间的兵器,并无太大杀伤力,可悟空还是觉得“凶猛”,足见其“不自知”。

在天庭看来,像混世魔王这类小妖,估计都犯不着天庭大动干戈。换句话说,这种事在天庭看来最多是具有“团伙”性质的治安事件,连“黑社会”性质的刑事案件都算不上;更谈不上革命或是造反,或者是领土和主权的纷争,对天庭政权的稳定性不构成任何影响。因为混世魔王之流既没有冲击天庭机关,也没有制造大规模的恶性集体事件,就像是小商小贩之间互相设定彼此的“势力范围”一样,邻里之间闹点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最多通过协商、仲裁估计就能够解决。

甚至,我们可以猜测,有些妖魔鬼怪就好像天庭在其治下范围内设立的“临时工”,虽无正式“编制”,但大多也鞍前马后,介于天庭和纳税人之间,帮助天庭收缴“税款”,也可谓功不可没。

所以,在下界充当“临时工”,只要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大多可以与天庭和睦相处;而为何悟空重回花果山后不久,就和天庭兵戎相见了呢?我们下一讲再和大家分享。

大话西游·第二部(十)——知道不知道(4)

悟空的灵性,自不必再说。比如,他的毫毛;实际上熟悉《西游记》的朋友都知道,悟空的毫毛在战斗中被运用得极为广泛,而且战斗力还是很强的。

“原来人得仙体,出神变化无方。不知这猴王自从了道之后,身上有八万四千毛羽,根根能变,应物随心。那些小猴,眼乖会跳,刀来砍不着,枪去不能伤。”

然而,在功夫上的灵性,并不能代表在政治上的悟性。悟空在政治斗争中,显得很失策。就好像太平天国的洪秀全一样,刚刚占领了金田村,就建立了“太平天国”,这也太失策,把清军主力悉数吸引过来,对其进行剿杀。虽历尽东征、北伐、西征,也终难逃灭亡的厄运。现代史学家认为,若不是太平天国以“精神邪教”的方式蛊惑大众,可能早就失败了。

我们再来看看悟空此时的境界:

却说美猴王荣归故里,自剿了混世魔王,夺了一口大刀,逐日操演武艺,教小猴砍竹为标,削木为刀,治旗幡,打哨子,一进一退,安营下寨,顽耍多时。忽然静坐处思想道:“我等在此恐作耍成真,或惊动人王,或有禽王、兽王认此犯头,说我们操兵造反,兴师来相杀,汝等都是竹竿木刀,如何对敌?须得锋利剑戟方可。如今奈何?”众猴闻说,个个惊恐道:“大王所见甚长,只是无处可取。”正说间,转上四个老猴,两个是赤尻马猴,两个是通背猿猴,走在面前道:“大王,若要治锋利器械,甚是容易。”悟空道:“怎见容易?”四猴道:“我们这山,向东去有二百里水面,那厢乃傲来国界。那国界中有一王位,满城中军民无数,必有金银铜铁等匠作。大王若去那里,或买或造些兵器,教演我等,守护山场,诚所谓保泰长久之机也。”悟空闻说,满心欢喜道:“汝等在此顽耍,待我去来。”(节选自《西游记》第三回)

我们可以看出,悟空此时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个土匪头子兼山代王。他并无和天庭分庭抗礼之心,所惧怕的对手居然是“人王、禽王、兽王”,这与他大闹天宫之时的境界真是判若两猴。

民间有句俗话叫: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悟空知道自己现在有几斤几两,只有伪装和逃命的本领,靠什么和普通对手竞争呢,更不消说事对抗天庭了。可以说,除了伪装和逃命之术外,他的攻击力和防御力都很低。所以,他需要“高级装备”来武装自己。这就像盛大传奇游戏里60级的魔法师居然用的是木剑一样,实在是给自己的功力大打折扣。同时,悟空还需要打造一支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来和人王、妖王、禽王、兽王分庭抗礼。

傲来国一行,他拥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并被七十二洞妖王奉为“尊”。此时,猴王仍未得到“趁手的兵器”,于是,第一次冲击天庭机关的事件就顺其自然的发生了。

四老猴上前启奏道:“大王乃是仙圣,凡兵是不堪用,但不知大王水里可能去得?”悟空道:“我自闻道之后,有七十二般地煞变化之功,筋斗云有莫大的神通,善能隐身遁身,起法摄法,上天有路,入地有门,步日月无影,入金石无碍,水不能溺,火不能焚。那些儿去不得?”四猴道:“大王既有此神通,我们这铁板桥下,水通东海龙宫。大王若肯下去,寻着老龙王,问他要件什么兵器,却不趁心?”(节选自《西游记》第三回)

有道是,有其一必有其二,猴王此次冲击天庭机关,究竟得到了那些他命运设计中应得的,我们下一讲再和朋友们分享。

大话西游·第二部(十一)——知道不知道(5)

龙,在《西游记》里绝不是什么厉害的角色,充其量是天庭的底层执法机关,地位低下,能力有限,扰民有术,御敌无方。在《西游记》中,龙的作用大多数就是个天气预报播报员,按照天庭的指令,按时播报“某地多云转晴、东南风四至五级、降雨量30毫米之类的事情”。理论上讲,龙应该是天庭编制里最底层的执行者,而且级别实在有限,吓唬吓唬凡人还是可以的;而对于天、地、神、人、鬼来说,龙实在太显得微不足道。

我们前文已经分析过悟空命运设计中的四个老猴:

悟空去海外求仙,是源于这四老猴的一次暗示:

只见那班部中,忽跳出一个通背猿猴,厉声高叫道:“大王若是这般远虑,真所谓道心开发也!如今五虫之内,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阎王老子所管。”猴王道:“你知那三等人?”猿猴道:“乃是佛与仙与神圣三者,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猴王道:“此三者居于何所?”猿猴道:“他只在阎浮世界之中,古洞仙山之内。”猴王闻之,满心欢喜道:“我明日就辞汝等下山,云游海角,远涉天涯,务必访此三者,学一个不老长生,常躲过阎君之难。”噫!这句话,顿教跳出轮回网,致使齐天大圣成。(节选自《西游记》第一回)

此次暗示的结果,预示着后来“齐天大圣”的笑傲江湖。

而此时,这四老猴给了悟空命运设计中的又一次暗示:

美猴王正喜间,忽对众说道:“汝等弓弩熟谙,兵器精通,奈我这口刀着实榔槺,不遂我意,奈何?”四老猴上前启奏道:“大王乃是仙圣,凡兵是不堪用,但不知大王水里可能去得?”悟空道:“我自闻道之后,有七十二般地煞变化之功,筋斗云有莫大的神通,善能隐身遁身,起法摄法,上天有路,入地有门,步日月无影,入金石无碍,水不能溺,火不能焚。那些儿去不得?”四猴道:“大王既有此神通,我们这铁板桥下,水通东海龙宫。大王若肯下去,寻着老龙王,问他要件什么兵器,却不趁心?”悟空闻言甚喜道:“等我去来。”

悟空来找龙王,也是有人事先安排好的。只不过,这等政治斗争的机密大事,实在不能让这种级别、这等角色的人知道;从推理上说,应该是天庭系统国安部门的机要人员给东海龙王发了个e-mail,告诉老龙王,有仙驾到,让老龙王略作准备。这些准备中就包括后来四海龙王进贡的高级魔法圣衣一套,和老龙王自己的宝贝“如意金箍棒”一支。如此之后,不管是外在的华彩,还是内在的战斗力,悟空瞬间具备了饱和核攻击能力;并且,此次龙宫之行,给悟空壮了胆,是他不可一世的第一步。他出了龙宫之后,比当初惧怕“人王、禽王、兽王”的境界有了很大的提高。或许从悟空的命运设计中,现在就需要他“不知道自己知道”的狂妄,这也是对他的考验。

于是,才有了原著中的这段记载:

好猴王,跳至桥头,使一个闭水法,捻着诀,扑的钻入波中,分开水路,径入东洋海底。正行间,忽见一个巡海的夜叉,挡住问道:“那推水来的,是何神圣?说个明白,好通报迎接。”悟空道:“吾乃花果山天生圣人孙悟空,是你老龙王的紧邻,为何不识?”那夜叉听说,急转水晶宫传报道:“大王,外面有个花果山天生圣人孙悟空,口称是大王紧邻,将到宫也。”东海龙王敖广即忙起身,与龙子龙孙、虾兵蟹将出宫迎道:“上仙请进,请进!”直至宫里相见,上坐献茶毕,问道:“上仙几时得道,授何仙术?”悟空道:“我自生身之后,出家修行,得一个无生无灭之体。近因教演儿孙,守护山洞,奈何没件兵器。久闻贤邻享乐瑶宫贝阙,必有多余神器,特来告求一件。”(节选自《西游记》第三回)

我们也曾在前文中分析过,成仙、为妖、修道、炼魔这在《西游记》中实在是常有之事。成仙、修道就好比高考或者是国家公务员考试,对于遵纪守法的莘莘学子,自然会按照各自的成绩得到相应的编制,最终“学而优则仕”,各取所需。为妖、炼魔,就好比走江湖路数,只要低调为之,不造成大规模的民怨,不冲击天庭机关,一般情况下,天庭对这类事情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绝无可能成仙、为妖、修道、炼魔之人,谁都可以去龙宫借宝。那龙宫毕竟是一级天庭机关,岂容随意打扰?比如这老龙王的原近邻混世魔王,用的就是凡间的兵器,也未曾听说混世魔王到龙宫借宝一说,凡事都是有规矩的。

再说,龙宫宝再多,也属于国家财产,不能轻易让出。就好比犯罪分子可以从黑市上买到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等装备,没听说去派出所民警那里借枪一用的说法。更何况,这让出的可不是五四式手枪,这让出的乃是大禹治水留下的宝贝,定海神针。这几乎等于悟空直接去军火库买了一枚战略弹道核战术导弹,而且还是携带多枚弹头的那种。悟空肯定不是黑市的高级军火商,这样的安排,太不符合常理;所以,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一切都是由天庭秘密部门授权完成的。

我们再看三海龙王给悟空凑披挂一事,更是蹊跷:

少时,钟鼓响处,果然惊动那三海龙王。须臾来到,一齐在外面会着。敖钦道:“大哥,有甚紧事,擂鼓撞钟?”老龙道:“贤弟,不好说!有一个花果山什么天生圣人,早间来认我做邻居,后要求一件兵器,献钢叉嫌小,奉画戟嫌轻,将一块天河定底神珍铁,自己拿出手,丢了些解数。如今坐在宫中,又要索什么披挂。我处无有,故响钟鸣鼓,请贤弟来。你们可有什么披挂,送他一副,打发出门去罢了。”敖钦闻言,大怒道:“我兄弟们点起兵,拿他不是!”老龙道:“莫说拿,莫说拿!那块铁,挽着些儿就死,磕着些儿就亡,挨挨儿皮破,擦擦儿筋伤!”西海龙王敖闰说:“二哥不可与他动手,且只凑副披挂与他,打发他出了门,启表奏上上天,天自诛也。”北海龙王敖顺道:“说的是。我这里有一双藕丝步云履哩。”西海龙王敖闰道:“我带了一副锁子黄金甲哩。”南海龙王敖钦道:“我有一顶凤翅紫金冠哩。”老龙大喜,引入水晶宫相见了,以此奉上。悟空将金冠、金甲、云履都穿戴停当,使动如意棒,一路打出去,对众龙道:“聒噪,聒噪!”四海龙王甚是不平,一边商议进表上奏不题。

这身披挂,是老龙王通知三海龙王时就已经交代好的。否则,如果悟空得了金箍棒后,又向老龙王索要披挂,这三海龙王带来的又恰恰是一身呢?

四海龙王之所以愤愤不平,是因为天庭国安部门只是给他们打了个招呼,有上仙驾临,需要安排好接待事宜;但是,不曾想上仙竟是这等“泼皮无赖”,此次领导莅临指导,整体的接待上,对众龙来说是不欢而散的。这修道成仙之人,怎么说也得像个君子,可是悟空此番在龙宫的作为,实在像是贪得无厌的小人。

众龙可能很郁闷:我们大小也是个官啊,这猴子,太不拿龙当龙了。于是,进表上奏;而在天庭,玉皇大帝早就等着有人进表上奏呢;这正是悟空的命运设计中需要的。然而,冲击龙宫,还不足矣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尚属人们内部矛盾。而且,一切尚在可控范围之内,所以,悟空还要惹出更大的祸,方才能引起足够的曝光率。那悟空还会做哪些事情,才能引起天庭的注意呢?我们下一讲来和大家分享。

大话西游·第二部(十二)——知道不知道(6)

悟空从龙宫出来,身披高级魔法圣衣,手持如意金箍棒,越水而出。

且看:你看这猴王,分开水道,径回铁板桥头,撺将上来,只见四个老猴,领着众猴,都在桥边等候。忽然见悟空跳出波外,身上更无一点水湿,金灿灿的,走上桥来。唬得众猴一齐跪下道:“大王,好华彩耶,好华彩耶!”悟空满面春风,高登宝座,将铁棒竖在当中。这些猴不知好歹,都来拿那宝贝,却便似蜻蜓撼铁树,分毫也不能禁动,一个个咬指伸舌道:“爷爷呀!这般重,亏你怎的拿来也!”悟空近前,舒开手一把挝起,对众笑道:“物各有主。这宝贝镇于海藏中,也不知几千百年,可可的今岁放光。龙王只认做是块黑铁,又唤做天河镇底神珍。那厮每都扛抬不动,请我亲去拿之。那时此宝有二丈多长,斗来粗细;被我挝他一把,意思嫌大,他就小了许多;再教小些,他又小了许多;再教小些,他又小了许多。急对天光看处,上有一行字,乃‘如意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你都站开,等我再叫他变一变着。”他将那宝贝颠在手中,叫:“小,小,小!”即时就小做一个绣花针儿相似,可以缮在耳朵里面藏下。众猴骇然叫道:“大王!还拿出来耍耍!”猴王真个去耳朵里拿出,托放掌上叫:“大,大,大!”即又大做斗来粗细,二丈长短。他弄到欢喜处,跳上桥,走出洞外,将宝贝擅在手中,使一个法天象地的神通,把腰一躬,叫声:“长!”他就长的高万丈,头如泰山,腰如峻岭,眼如闪电,口似血盆,牙如剑戟。手中那棒,上抵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把些虎豹狼虫,满山群怪,七十二洞妖王,都唬得磕头礼拜,战兢兢魄散魂飞,霎时收了法象,将宝贝还变做个绣花针儿,藏在耳内,复归洞府,慌得那各洞妖王,都来参贺。(节选自《西游记》第三回)

人生得意之处,最忌得意忘形。此时的悟空,已经满面春风,目空一切,上至三十三重天,下至十八层地狱,都是老子天下第一,不在话下。这种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不可一世,体现得淋漓尽致;然而,过度的骄傲就会演变成自负,这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致命的。

人生得意之时,最易骄傲自满,于是,悟空似乎忘记了自己的使命:

猴王将那四个老猴封为健将,将两个赤尻马猴唤做马、流二元帅,两个通背猿猴唤做崩、芭二将军。将那安营下寨,赏罚诸事,都付与四健将维持。他放下心,日逐腾云驾雾,遨游四海,行乐千山。施武艺,遍访英豪;弄神通,广交贤友。此时又会了个七弟兄,乃牛魔王、蛟魔王、鹏魔王、狮驼王、猕猴王、犭禺狨王,连自家美猴王七个。日逐讲文论武,走摐传觞,弦歌吹舞,朝去暮回,无般儿不乐。把那万里之遥,只当庭闱之路,所谓点头径过三千里,扭腰八百有余程。

一日,在本洞分付四健将安排筵宴,请六王赴饮,杀牛宰马,祭天享地,着众怪跳舞欢歌,俱吃得酩酊大醉。(节选自《西游记》第三回)

猴王终日痛饮美酒,呼朋唤友,对于自己的命运设计似乎并不在意;随着打闹龙宫一事的渐渐淡去,悟空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曝光率持续走低,人气急剧下降,这让玉皇大帝很是头疼:你不愿意惹事不要紧,我让事情来惹你。

对于此时悟空的影响力,道教势力是不屑于关注他的;道教的媒体也都是大报周刊,闹龙宫这类的事件在他们眼中根本不值一提。然而,有道是“店大欺客”、“客大欺主”,既然道教势力对这类事情不闻不问,漠不关心,自有一些娱乐小报来给悟空推波助澜。惹上悟空的,恰恰是佛教的势力,十八层地狱的掌管者,地藏王菩萨。

于是,两个勾死鬼奉命去套取悟空的灵魂,引发了悟空大闹阎罗殿:

看到猴属之类,原来这猴似人相,不入人名;似甗虫,不居国界;似走兽,不伏麒麟管;似飞禽,不受凤凰辖。另有个簿子,悟空亲自检阅,直到那魂字一千三百五十号上,方注着孙悟空名字,乃天产石猴,该寿三百四十二岁,善终。悟空道:“我也不记寿数几何,且只消了名字便罢,取笔过来!”那判官慌忙捧笔,饱掭浓墨。悟空拿过簿子,把猴属之类,但有名者一概勾之。螟下簿子道:“了帐,了帐!今番不伏你管了!”一路棒打出幽冥界。那十王不敢相近,都去翠云宫,同拜地藏王菩萨,商量启表,奏闻上天,不在话下。

这事多少算件大事,值得曝光曝光,于是,悟空立刻赢得了人气和点击率。

若说龙宫级别低,没有能制服悟空的得力干将,并且前期天庭国安部门已经做出安排,所以悟空得以逍遥。可是,这十八层地狱可不是基层办事处,而是响当当的政府部门:

幽冥境界,乃地之阴司。天有神而地有鬼,阴阳轮转;禽有生而兽有死,反复雌雄。生生化化,孕女成男。此自然之数,不能易也。

而且,在这幽冥境界,还是有可以收服悟空之人的,比如地藏王菩萨。然而,地狱十王仍旧放走悟空,准备商量启表,奏闻上天。

此时此刻,玉皇大帝高坐天庭,就在等龙宫和幽冥境界前来上奏,因为一切,记载意料之中,也在掌握之中。

大话西游·第二部(十三)——知道不知道(7)

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不光要运筹帷幄,还要不露声色。

龙王进表,地藏王上奏,这些在玉皇大帝的计划之内。

我上文中说,在悟空骄傲自满、不思进取的情况下,必须有人提醒他,他还有重要的使命没有完成。这种提醒,当然不能让道教势力去参与,所以,惹事上身的,是佛教势力。而当机会按部就班地实施的时候,需要和政治家唱双簧的时刻到了。我们先来看看这两封奏折:

却表启那个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一日,驾坐金阙云宫灵霄宝殿,聚集文武仙卿早朝之际,忽有丘弘济真人启奏道:“万岁,通明殿外有东海龙王敖广进表,听天尊宣诏。”玉皇传旨,着宣来。敖广宣至灵霄殿下,礼拜毕。旁有引奏仙童,接上表文。玉皇从头看过,表曰:

水元下界东胜神洲东海小龙臣敖广启奏大天圣主玄穹高上帝君:近因花果山生、水帘洞住妖仙孙悟空者,欺虐小龙,强坐水宅,索兵器,施法施威;要披挂,骋凶骋势。惊伤水族,唬走龟鼍。南海龙战战兢兢,西海龙凄凄惨惨,北海龙缩首归降。臣敖广舒身下拜,献神珍之铁棒,凤翅之金冠,与那锁子甲、步云履,以礼送出。他仍弄武艺,显神通,但云:‘聒噪,聒噪!’果然无敌,甚为难制。臣今启奏,伏望圣裁。恳乞天兵,收此妖孽,庶使海岳清宁,下元安泰。奉奏。(节选自《西游记》第三回)

这老龙王的奏折写得质量太次,境界太低。给人的感觉就是黑社会聚众闹事,村委会无能为力,最后让悟空极尽欺行霸市之能事。最后因为自己能力有限,罩不住了,只能恳请调动武装警察部队,对不法分子予以拘捕。

照道理说,这等小事,本不应惊动天庭最高统治者。但是,玉皇大帝的处理态度确实异常坚决:圣帝览毕,传旨:“着龙神回海,朕即遣将擒拿。”老龙王顿首谢去。

我们再看看地藏王菩萨的上奏,这境界要比老龙王这高出了很多,多少让人觉得天庭出兵,师出有名:

下面又有葛仙翁天师启奏道:“万岁,有冥司秦广王赍奉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萨表文进上。”旁有传言玉女,接上表文,玉皇亦从头看过。表曰:

幽冥境界,乃地之阴司。天有神而地有鬼,阴阳轮转;禽有生而兽有死,反复雌雄。生生化化,孕女成男。此自然之数,不能易也。今有花果山水帘洞天产妖猴孙悟空,逞恶行凶,不服拘唤。弄神通,打绝九幽鬼使;恃势力,惊伤十代慈王。大闹森罗,强销名号。致使猴属之类无拘,猕猴之畜多寿,寂灭轮回,各无生死。贫僧具表,冒渎天威。伏乞调遣神兵,收降此妖,整理阴阳,永安地府。谨奏。(节选自《西游记》第三回)

地藏王的上书,还是颇具战略高度的,给了玉帝一个兴师动众的理由;否则会让道教势力怀疑,玉帝为何对龙王那点无能的小事如此上心。而对此,玉帝的态度依然坚定:玉皇览毕,传旨:“着冥君回归地府,朕即遣将擒拿。”秦广王亦顿首谢去。

玉帝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是成竹在胸的;这其中,除了玉帝自己精妙的设计之外,还缺不了“演员”的配合:

大天尊宣众文武仙卿,问曰:“这妖猴是几年产育,何代出身,却就这般有道?”一言未已,班中闪出千里眼、顺风耳道:“这猴乃三百年前天产石猴。当时不以为然,不知这几年在何方修炼成仙,降龙伏虎,强销死籍也。”玉帝道:“那路神将下界收伏?”言未已,班中闪出太白长庚星俯伏启奏道:“上圣三界中,凡有九窍者,皆可修仙。奈此猴乃天地育成之体,日月孕就之身,他也顶天履地,服露餐霞,今既修成仙道,有降龙伏虎之能,与人何以异哉?臣启陛下,可念生化之慈恩,降一道招安圣旨,把他宣来上界,授他一个大小官职,与他籍名在箓,拘束此间。若受天命,后再升赏;若违天命,就此擒拿。一则不动众劳师,二则收仙有道也。”玉帝闻言甚喜,道:“依卿所奏。”即着文曲星官修诏,着太白金星招安。(节选自《西游记》第三回)

一言未已、言未已、闻言甚喜,这一切就像事先排练好的那样进行。千里眼、顺风耳的说法,有浑水摸鱼之嫌,表示这事情发生的着实属于偶然事件,打消了道教势力的疑虑;玉帝则顺水推舟,还要装模作样的问起:“哪路神将下界收伏?”

太白金星的发言更是值得玩味,作为天庭的发言人,他的发言是在给悟空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夫子也常说,“必也正名乎?”太白金星需要让悟空名正言顺被授予仙箓,洗脱了悟空来历不明的土匪经历。所以,他说:“上圣三界中,凡有九窍者,皆可修仙。奈此猴乃天地育成之体,日月孕就之身,他也顶天履地,服露餐霞,今既修成仙道,有降龙伏虎之能,与人何以异哉?……若受天命,后再升赏;若违天命,就此擒拿。一则不动众劳师,二则收仙有道也。”

给悟空授予仙箓,这实在是玉皇大帝设计中的巧妙的一环,因为悟空此次的天庭之旅,到底会得到经历哪些命运设计中的波折和哪些“意料之中”的收获呢?我们下一讲再和大家分享。

大话西游·第二部(十四)——知道不知道(8)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2005年高考全国卷的作文题《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那时,我记得一个优秀的高考作文的作者写道:意料之外的是一场风雨,情理之中的是一份收获。当然,对于人生而言,这样的概述是很富哲理的,也正是那份收获,让我们在一份“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然中,从容归去。

但在这里,我觉得可以把这句话换一种说法:情理之中的是一场风雨,“意料之外”的是一份收获。当然,这里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主人公的都是悟空;若对幕后命运的设计者玉皇大帝而言,这份大礼,悟空收定了。

此次“招安”悟空,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他“高迁上品天仙位,名列云班宝箓中”;对此,太白金星在南天门外,又对悟空进行了一番说明,至于此时不可一世的悟空是否能体会到其中的含义,那就要看他自己的造化了。

金星笑道:“大王息怒。你自来未曾到此天堂,却又无名,众天丁又与你素不相识,他怎肯放你擅入?等如今见了天尊,授了仙箓,注了官名,向后随你出入,谁复挡也?”悟空道:“这等说,也罢,我不进去了。”金星又用手扯住道:“你还同我进去。”将近天门,金星高叫道:“那天门天将、大小吏兵放开路者。此乃下界仙人,我奉玉帝圣旨,宣他来也。”那增长天王与众天丁俱才敛兵退避。猴王始信其言。(节选自《西游记》第四回)

“等如今见了天尊,授了仙箓,注了官名,向后随你出入,谁复挡也?”太白金星的这番说辞是在告诉悟空,他不但得见天尊,授了仙箓,注了官名,更等于给悟空开了一张通行证,使其能名正言顺的随意出入天庭与凡间。至于以后会发生什么,暂且不论;但悟空却和天、地、神、人、鬼成了一家人,纵使官位不高,但和众仙也是同道中人,即使有冲突也就要尽量弱化为人民内部矛盾。开玩笑的说,对待悟空,要尽量像对待同志一样,给予春天般的温暖;而不用像对待敌对分子一样,像寒冬一样无情。

而且,悟空初到天庭,还是满怀敬畏之心的;至于他不通天宫礼数,这不能简单看成是他此时就有“造反”的欲望。悟空初入天宫,就好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琳琅满目,以致眼花缭乱;至于这天庭的礼数,又岂能为一凡夫俗子所知?

但见:恶狠狠掌朝的天将,气昂昂护驾的仙卿。正中间,琉璃盘内,放许多重重迭迭太乙丹;玛瑙瓶中,插几枝弯弯曲曲珊瑚树。正是天宫异物般般有,世上如他件件无。金阙银銮并紫府,琪花瑶草暨琼葩。朝王玉兔坛边过,参圣金乌着底飞。猴王有分来天境,不堕人间点污泥。(节选自《西游记》第四回)

就这样,猴王摇身一变,由江湖走向了庙堂。甚至包括后来玉皇大帝封其为“齐天大圣”,这些设计,对玉皇大帝而言,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尽管,这一切之于猴王来说,只是意料之外的收获而已。这正是玉皇大帝的高明之处:举手投足之时,已平三山五岳之事;气定神闲之间,足安四海九州之邦。

然而,对于这些意料之外的收获,猴王似乎并不领情,这也和他在面对祖师时的态度大相径庭:在祖师那里拜师学艺,猴王是“至心朝礼”;可见到玉皇大帝后,猴王却“挺身在旁,且不朝礼”。我在上面略述了悟空初入天庭,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存在不通礼数的可能性;然而这里面究竟是因为悟空果真不通礼数,还是另有玄机?我们下一讲继续和大家分享。

大话西游·第二部(十五)——知道不知道(9)

首先,悟空初进天庭,确实不通天庭礼数;这和普通的拜师学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我们常说我们是礼仪之邦,这其中的礼仪所涵盖的广度、深度实在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

最重要的原因是,能力变了,心态变了。

我这前文中一直在论证悟空的灵性,一方面是关乎他的出身,一方面是关乎他的领悟。常言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悟空去拜师学艺之时,菩提祖师对悟空来说,即使恩师,也是益友,也就是我们说的“至人”,彼此常怀惺惺相惜之感。当是时也,悟空未得长生之道,难觅避灾之方,对祖师,悟空胸怀敬畏,心存感恩。所以,悟空至心朝礼,常思回报。

悟空来到天庭,是在玉皇大帝的巧妙“设计”之下,因自己不可一世,被天庭“招安”的胜者心态,而且这胜者而多少有些侥幸的成分;再加上此时他在龙宫“巧取豪夺”的金箍棒着实展现出了超强的战斗力。在悟空看来,此时就像恐怖分子弄了一颗核导弹,似乎就敢于挑战世界和平了;然而,实际上境界并未达到那么高,甚至有些自卑。他的灵性告诉他,他并不满足于落草为寇,做一个山代王;他还是希望能名正言顺、堂堂正正做番事情。所以,他对天庭之行,是充满期待的;至于他故作“清高”,“且不朝礼”恰恰验证了一句话:一个人越是想炫耀的地方,恰恰可以流露出一个人的不自信。悟空想通过此时的不可一世的形象,掩饰他内心的自卑和不安。

当然,这只是悟空的想法,他却不知这更是玉帝的设计;对于玉帝来说,悟空这样的表现可谓正中下怀。所以,玉帝表现出的慈悲宽厚更像是一种溺爱和纵容:

不等宣诏,直至御前,朝上礼拜。悟空挺身在旁,且不朝礼,但侧耳以听金星启奏。金星奏道:“臣领圣旨,已宣妖仙到了。”玉帝垂帘问曰:“那个是妖仙?”悟空却才躬身答应道:“老孙便是。”仙卿们都大惊失色道:“这个野猴!怎么不拜伏参见,辄敢这等答应道‘老孙便是’却该死了,该死了!”玉帝传旨道:“那孙悟空乃下界妖仙,初得人身,不知朝礼,且姑恕罪。”众仙卿叫声:“谢恩!”猴王却才朝上唱个大喏。玉帝宣文选武选仙卿,看那处少甚官职,着孙悟空去除授。旁边转过武曲星君启奏道:“天宫里各宫各殿,各方各处,都不少官,只是御马监缺个正堂管事。”玉帝传旨道:“就除他做个弼马温罢。”众臣叫谢恩,他也只朝上唱个大喏。玉帝又差木德星官送他去御马监到任。(节选自《西游记》第四回)

且不朝礼,又侧耳以听启奏,我们足可以推测出悟空此时的心态:自卑又自傲,自顾又自怜,欲盖弥彰,欲说还休。倒是玉帝的说辞,更像是在打消道教势力的疑虑:下界妖仙、初得人身、不知朝礼……这样鲁莽有余、心机不足的角色,自然不会让道教势力生疑。然而,玉帝的高明之处却是他知道,悟空此次天庭之行将得到哪些他想让悟空拥有的东西。而在悟空后嫌官小,怒回花果山,玉帝象征性的征讨和再次招安,更是赋予了他想让悟空拥有的所有法术和能力。只是,玉帝更需要让悟空想明白,自己的使命是什么,为了完成使命,他还需要经历哪些历练和磨难。

悟空初入天庭,得到了什么呢?我们暂且不论官衔,从原著的记录中,我们至少知道悟空此时已“高迁上品天仙位,名列云班宝箓中”(节选自《西游记》第三回);这就是悟空初次进入天庭最大的收获。

然而,为了让悟空拥有玉帝自己设想的法术和能力,同时又要在道教势力那里掩人耳目,还需要更精确的设计。那这种设计究竟会达到怎样的结果,我们下一讲再和大家分享。

大话西游·第二部(十六)——知道不知道(10)

有道是:“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然而,即便如此,作为“弼马温”的悟空还是迈出了“名正言顺”的第一步。当然,因为官职实在太小,道教势力自然也不会怀疑。那么,这受了仙箓的猴王和以往有什么不同呢?除了我们前文说的“高迁上品天仙位,名列云班宝箓中”之外,再来看看“名正言顺”和“歪门邪道”的区别:

闻此,不觉心头火起,咬牙大怒道:“这般藐视老孙!老孙在那花果山,称王称祖,怎么哄我来替他养马?养马者,乃后生小辈下贱之役,岂是待我的?不做他,不做他!我将去也!”忽喇的一声,把公案推倒,耳中取出宝贝,幌一幌,碗来粗细,一路解数,直打出御马监,径至南天门。众天丁知他受了仙箓,乃是个弼马温,不敢阻当,让他打出天门去了。(节选自《西游记》第四回)

正饮酒欢会间,有人来报道:“大王,门外有两个独角鬼王,要见大王。”猴王道:“教他进来。”那鬼王整衣跑入洞中,倒身下拜。美猴王问他:“你见我何干?”鬼王道:“久闻大王招贤,无由得见,今见大王授了天箓,得意荣归,特献赭黄袍一件,与大王称庆。肯不弃鄙贱,收纳小人,亦得效犬马之劳。”猴王大喜,将赭黄袍穿起,众等欣然排班朝拜,即将鬼王封为前部总督先锋。鬼王谢恩毕,复启道:“大王在天许久,所授何职?”猴王道:“玉帝轻贤,封我做个什么弼马温!”鬼王听言,又奏道:“大王有此神通,如何与他养马?就做个齐天大圣,有何不可?”猴王闻说,欢喜不胜,连道几个“好,好,好!”教四健将:“就替我快置个旌旗,旗上写‘齐天大圣’四大字,立竿张挂。自此以后,只称我为齐天大圣,不许再称大王。亦可传与各洞妖王,一体知悉。”此不在话下。(节选自《西游记》第四回)

这就是受了仙箓前后的区别。受了仙箓,众天丁便“不敢阻拦”;受了仙箓,独角鬼王便前来投奔,而且投奔的理由就是因为猴王“授了天箓,得意荣归”。要知道在猴王得受天箓之前,前来投奔的都是各路妖王,禽兽之类,档次和境界着实不高,怎么给人的感觉都是一群乌合之众;这独角鬼王前来投奔,意义就不一样了。按照“天、地、神、人、鬼”的排序,至少也算“入流”的境界了;就算离“阳春白雪”的志趣还有些距离,至少已经具备了“通俗歌曲”的审美境界。至于那些不入流的,审美情趣充其量在“庸俗歌曲”的境界,估计和《伤不起》、《爱情买卖》是一个级别的。

而且,独角鬼王的投奔似乎也是早已安排好的。这从独角鬼王的话中多少可以看出些蹊跷:

鬼王谢恩毕,复启道:“大王在天许久,所授何职?”猴王道:“玉帝轻贤,封我做个什么弼马温!”鬼王听言,又奏道:“大王有此神通,如何与他养马?就做个齐天大圣,有何不可?”猴王闻说,欢喜不胜,连道几个“好,好,好!”教四健将:“就替我快置个旌旗,旗上写‘齐天大圣’四大字,立竿张挂。

玉皇大帝似乎是个学心理学的,此刻悟空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狂妄之心早被玉皇大帝拿捏的清清楚楚。“弼马温”和“齐天大圣”所传达的就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意思:不愿做“弼马温”,是贪;要做“齐天大圣”,是反。

鬼王从倒身下拜,再到第一次说话;谢恩毕,复启道;听言,又奏道。这些事情干得太连贯了,精妙得就像打出了一记超炫的组合拳。照道理说,投奔猴王,刚被收留,应该高调为事,低调做人;可是,鬼王却急于表现,献计献策,而且,是要公开和天庭分庭抗礼的计策。这不像在帮猴王,更像是在害他。

当猴王采纳了鬼王的计策后,这场猴王和天庭之间的第一战就必然会爆发;既是战争,就必有胜负,在这场战争中,玉皇大帝对猴王的命运又将有怎样的设计?我们下一讲再和朋友们分享。

大话西游·第二部(十七)——知道不知道(11)

猴王与天庭之间的第一场战斗,终于爆发。这是一场温柔的绅士之战,交战理由是因为猴王嫌官小,不当官,下界去了;至于猴王此时已经“扯虎皮,拉大旗之事”,自封“齐天大圣”的罪名却不在此次征讨的范围之内。

我前文说过,不愿做“弼马温”,是贪;要做“齐天大圣”,是反。只是,这玉皇大帝似乎没听臣子把猴王已自封“齐天大圣”之事汇报完毕,就匆匆表态,让大家各归本职,自遣天兵,擒拿猴王:

却说那玉帝次日设朝,只见张天师引御马监监丞、监副在丹墀下拜奏道:“万岁,新任弼马温孙悟空,因嫌官小,昨日反下天宫去了。”正说间,又见南天门外增长天王领众天丁,亦奏道:“弼马温不知何故,走出天门去了。”玉帝闻言,即传旨:“着两路神元,各归本职,朕遣天兵,擒拿此怪。”(节选自《西游记》第四回)

这次玉帝表态和他首次“招安”是的表态都有光一样的速度,但是表态归表态,这次对猴王的擒拿,就像对猴王的招安一样,还是雷声大,雨点小。其实,玉皇大帝让悟空做“弼马温”时就早料到了这天庭与悟空的第一次战斗,从双方参战的兵力上看,最多就是一次军事摩擦,谈不上一次真正的战斗。

托塔天王、哪吒三太子和巨灵神,担当起了向花果山进攻的重任。从双方实力上看:天庭这边派出的虽是正规军,但战斗力实在不敢恭维;花果山方面,真正参战也只有猴王一人。至于其他的天兵天将和花果山的乌合之众,更多的扮演的是拉拉队的角色。所以说,这场战争,像是绅士之间的决斗;换句话说,玉帝需要的正式这样一场不会流血但却会分成胜负的摩擦,这才会给悟空再次来到天庭,得到他命运设计中应该得到的那些东西。

巨灵神厉声高叫道:“那泼猴!你认得我么?”大圣听言,急问道:“你是那路毛神?老孙不曾会你,你快报名来。”巨灵神道:“我把你那欺心的猢狲!你是认不得我!我乃高上神霄托塔李天王部下先锋,巨灵天将!今奉玉帝圣旨,到此收降你。你快卸了装束,归顺天恩,免得这满山诸畜遭诛。若道半个不字,教你顷刻化为鳷粉!”猴王听说,心中大怒道:“泼毛神,休夸大口,少弄长舌!我本待一棒打死你,恐无人去报信,且留你性命,快早回天,对玉皇说:他甚不用贤!老孙有无穷的本事,为何教我替他养马?你看我这旌旗上字号,若依此字号升官,我就不动刀兵,自然的天地清泰;如若不依,时间就打上灵霄宝殿,教他龙床定坐不成!”这巨灵神闻此言,急睁睛迎风观看,果见门外竖一高竿,竿上有旌旗一面,上写着“齐天大圣”四大字。巨灵神冷笑三声道:“这泼猴,这等不知人事,辄敢无状,你就要做齐天大圣!好好的吃吾一斧!”(节选自《西游记》第四回)

悟空迎近前来问曰:“你是谁家小哥?闯近吾门,有何事干?”哪吒喝道:“泼妖猴!岂不认得我?我乃托塔天王三太子哪吒是也。今奉玉帝钦差,至此捉你。”悟空笑道:“小太子,你的奶牙尚未退,胎毛尚未干,怎敢说这般大话?我且留你的性命,不打你。你只看我旌旗上是什么字号,拜上玉帝,是这般官衔,再也不须动众,我自皈依;若是不遂我心,定要打上灵霄宝殿。”哪吒抬头看处,乃“齐天大圣”四字。哪吒道:“这妖猴能有多大神通,就敢称此名号!不要怕,吃吾一剑!”悟空道:“我只站下不动,任你砍几剑罢。”(节选自《西游记》第四回)

从交战前的两次对话中,我们可以揣测悟空此时的心态:张狂无度、恣意妄为、患得患失、匹夫之勇。这正是这个阶段里,玉皇大帝需要的那种悟空,把“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狂妄发挥到极致;然后,玉皇大帝再以“宽容”之心,去继续实现自己对悟空的设计。我曾说过,命运是可以设计的,但不可以被书写。对于玉皇大帝而言,随着棋局的展开,他也开始加大了对棋子的控制力:因为,“店大欺客,客大欺主”;高手博弈,最高境界是对方的棋子皆是自己的棋子,可以任意左右;然而,究竟最后是左右了对方的棋子,还是被对方的棋子左右,这都要看弈者的功力和修为。若此,我们下一讲再和朋友们分享。

大话西游·第二部(十八)——知道不知道(12)

大约凡是可以用来交换的东西,都不是最珍贵的东西;比如利益、比如地位。金钱和地位可以买到想要的生活,但未必会拥有想要的感觉和品位。

既然悟空的功利性如此明显,那还是很容易满足的。在悟空看来,这“齐天大圣”已经是自己的终极追求,殊不知在玉皇大帝及众仙眼中,悟空只是个可有可无的棋子,有官无禄,煞是可笑。

在天庭与悟空的第一战中,悟空自恃出尽了风头,殊不知面前和他交战的对手实在是弱爆了;因为对于庸庸碌碌之辈而言,困难永远比方法多。但是,弱爆了的对手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他们可以把悟空想让他们传达的话带回去给他们的主子。

却说那李天王与三太子领着众将,直至灵霄宝殿,启奏道:“臣等奉旨出师下界,收伏妖仙孙悟空,不期他神通广大,不能取胜,仍望万岁添兵剿除。”玉帝道:“谅一妖猴有多少本事,还要添兵?”太子又近前奏道:“望万岁赦臣死罪!那妖猴使一条铁棒,先败了巨灵神,又打伤臣臂膊。洞门外立一竿旗,上书‘齐天大圣’四字,道是封他这官职,即便休兵来投;若不是此官,还要打上灵霄宝殿也。”玉帝闻言,惊讶道:“这妖猴何敢这般狂妄!着众将即刻诛之。”正说间,班部中又闪出太白金星,奏道:“那妖猴只知出言,不知大小。欲加兵与他争斗,想一时不能收伏,反又劳师。不若万岁大舍恩慈,还降招安旨意,就教他做个齐天大圣。只是加他个空衔,有官无禄便了。”玉帝道:“怎么唤做‘有官无禄’?”金星道:“名是齐天大圣,只不与他事管,不与他俸禄,且养在天壤之间,收他的邪心,使不生狂妄,庶乾坤安靖,海宇得清宁也。”玉帝闻言道:“依卿所奏。”(节选自《西游记》第四回)

这玉帝和太白金星的双簧表演得太棒了,对于玉帝而言,太白金星实在是好下属的典范:这种非暴力、不合作的战略部署,不但解决了纷争,避免了非人道主义的流血牺牲,还赋予了领导一个大慈大悲的光环;若此,玉帝不久之后加冕一个诺贝尔和平奖也说不定。

而猴王在得知自己被封“齐天大圣”之时的心态,可远没有玉皇大帝那样从容淡定:

金星道:“那众头目来!累你去报你大圣知之。吾乃上帝遣来天使,有圣旨在此请他。”众妖即跑入报道:“外面有一老者,他说是上界天使,有旨意请你。”悟空道:“来得好,来得好!想是前番来的那太白金星。那次请我上界,虽是官爵不堪,却也天上走了一次,认得那天门内外之路。今番又来,定有好意。”教众头目大开旗鼓,摆队迎接。大圣即带引群猴,顶冠贯甲,甲上罩了赭黄袍,足踏云履,急出洞门,躬身施礼。高叫道:“老星请进,恕我失迎之罪。”金星趋步向前,径入洞内,面南立着道:“今告大圣,前者因大圣嫌恶官小,躲离御马监,当有本监中大小官员奏了玉帝。玉帝传旨道:‘凡授官职,皆由卑而尊,为何嫌小?’即有李天王领哪吒下界取战。不知大圣神通,故遭败北,回天奏道:‘大圣立一竿旗,要做齐天大圣。众武将还要支吾,是老汉力为大圣冒罪奏闻,免兴师旅,请大王授箓。玉帝准奏,因此来请。”悟空笑道:“前番动劳,今又蒙爱,多谢,多谢!但不知上天可有此齐天大圣之官衔也?”金星道:“老汉以此衔奏准,方敢领旨而来。如有不遂,只坐罪老汉便是。”(节选自《西游记》第四回)

当然,这是悟空对此次受箓的理解:悟空得封“齐天大圣”一职,满足了是个人的私欲,因而沾沾自喜;但是在玉皇大帝那里,确实另一番天地。试想,有道是,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天庭自有天庭的规矩,很多人苦练修行,方能得到成仙,而悟空却得之甚易。对于一个高明的政治家,当然要学会平衡各种势力,巧妙周旋;而平衡的本身就以为这要制定规则,至少是面上要一碗水端平了;至于潜规则,那定是要超越规矩之上,另有所图;更何况这次要走“潜规则”路线的人是玉皇大帝本人:

悟空大喜,恳留饮宴不肯,遂与金星纵着祥云,到南天门外。那些天丁天将,都拱手相迎,径入灵霄殿下。金星拜奏道:“臣奉诏宣弼马温孙悟空已到。”玉帝道:“那孙悟空过来,今宣你做个齐天大圣,官品极矣,但切不可胡为。”这猴亦止朝上唱个喏,道声谢恩。玉帝即命工干官张、鲁二班,在蟠桃园右首起一座齐天大圣府,府内设个二司:一名安静司,一名宁神司。司俱有仙吏,左右扶持。又差五斗星君送悟空去到任,外赐御酒二瓶,金花十朵,着他安心定志,再勿胡为。那猴王信受奉行,即日与五斗星君到府,打开酒瓶,同众尽饮。送星官回转本宫,他才遂心满意,喜地欢天,在于天宫快乐,无挂无碍。正是:仙名永注长生箓,不堕轮回万古传。(节选自《西游记》第四回)

“仙名永注长生箓,不堕轮回万古传”这才是玉帝想得到的真正结果;随着棋局的展开,局势瞬息万变,很多事情,已不像当初预料的那样简单;这更需要弈者有高超的驾驭力,否则,自己就会被棋局左右,而非自己左右棋局。当然,这一切对玉帝来说,依然从容淡定,因为他手中的这枚棋子,分量越来越重要了。

大话西游·第二部(十九)——知道不知道(13)

此时的悟空,意气风发,自由自在,逍遥无度。这在很多人看来,悟空此时的生活似乎是最值得追求的一种生活;然而,若想获得更大的自由,必须担当更多的责任,这才是真正的自由。当然,这种境界,也未必被等闲之辈所知;至少,悟空此时并不是十分明了。

悟空现在过的这种逍遥日子,正是玉皇大帝需要的;因为这种逍遥自然会引起道教势力的不满,于是,在道教势力发表不同声音的同时,玉帝运筹帷幄,顺水推舟,一切事情安排的了无痕迹,悄无声息,这才是王者风范。

一日,玉帝早朝,班部中闪出许旌阳真人俯囟启奏道:“今有齐天大圣日日无事闲游,结交天上众星宿,不论高低,俱称朋友。恐后闲中生事。不若与他一件事管,庶免别生事端。”玉帝闻言,即时宣诏。那猴王欣欣然而至,道:“陛下,诏老孙有何升赏?”玉帝道:“朕见你身闲无事,与你件执事。你且权管那蟠桃园,早晚好生在意。”大圣欢喜谢恩,朝上唱喏而退。(节选自《西游记》第五回)

玉帝此次招猴王前来封赏,在众人看来,可不是玉帝自己的主意;只是道教势力的发言人出于对悟空所作所为的“担忧”而引发的不满,所以,玉帝才给悟空找事做。而悟空的反应,也很前两次见玉帝有了很大的变化,那就是:先欣然而至,后欢喜谢恩。这大约就是玉帝欣赏悟空的地方,更是悟空自我的悟性所在。这和前面悟空拜师学艺,菩提祖师的巧妙安排一下子被悟空参破一样;玉帝让悟空掌管蟠桃园,悟空已经隐约感觉到了后面会发生的事情,自己将会有何收获。而这些,只能高人之间互相心意相通,尤其是凡夫俗子所能悟透?

他等不得穷忙,即入蟠桃园内查勘。本园中有个土地,拦住问道:“大圣何往?”大圣道:“吾奉玉帝点差,代管蟠桃园,今来查勘也。”那土地连忙施礼,即呼那一班锄树力士、运水力士、修桃力士、打扫力士都来见大圣磕头,引他进去。但见那——

夭夭灼灼,颗颗株株。夭夭灼灼花盈树,颗颗株株果压枝。果压枝头垂锦弹,花盈树上簇胭脂。时开时结千年熟,无夏无冬万载迟。先熟的酡颜醉脸,还生的带蒂青皮。凝烟肌带绿,映日显丹姿。树下奇葩并异卉,四时不谢色齐齐。左右楼台并馆舍,盈空常见罩云霓。不是玄都凡俗种,瑶池王母自栽培。

大圣看玩多时,问土地道:“此树有多少株数?”土地道:“有三千六百株。前面一千二百株,花微果小,三千年一熟,人吃了成仙了道,体健身轻。中间一千二百株,层花甘实,六千年一熟,人吃了霞举飞升,长生不老。后面一千二百株,紫纹缃核,九千年一熟,人吃了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大圣闻言,欢喜无任,当日查明了株树,点看了亭阁回府。自此后,三五日一次赏玩,也不交友,也不他游。(节选自《西游记》第五回)

悟空上任蟠桃园之后,在别人眼里,似乎和弼马温没什么区别:不同的是前一次是去伺候动物,这次改为伺候植物;上一次工作重点的是马夫,这一次的工作重点是园丁。一个智慧的人,在不同的平台上会去寻找自己所在的最佳位置,并得到超出常人的收获。悟空知道,这个平台有多大,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所以,他表现出了惊人的执行力,其亲力亲为、不辞辛苦的工作态度,评上个劳模也不为过。这就像一个企业高管的悟性和执行力,知道自己可以在这个别人看起来不起眼的平台上能够得到什么。

当然,蟠桃园可不是那么不起眼,这里面蕴含着很多玄机。玉帝这一招,可以瞒过凡夫俗子,却未必瞒得了世外高人。既然如此,这幕戏剧已经上演,就必须不折不扣得演下去。

这蟠桃的使用说明,土地公公已经做了详细解读:“有三千六百株。前面一千二百株,花微果小,三千年一熟,人吃了成仙了道,体健身轻。中间一千二百株,层花甘实,六千年一熟,人吃了霞举飞升,长生不老。后面一千二百株,紫纹缃核,九千年一熟,人吃了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

这着实太有诱惑力了,这正验证了我们前文提到的玉帝的设计:他需要悟空“仙名永注长生箓,不堕轮回万古传”;悟空的天庭之旅,得到了常人需要苦练修行方能有的作为,而且这样打破了仙界的规则。这些规则的打破,本身就是玉帝自己的政治需要;但是,这还是会引起道教势力的警觉,所以,既然打破了规则,索性一破到底,让悟空背下这个黑锅找个地方反省去。但是,悟空该得到的本领,没有打丝毫折扣;只是,玉皇大帝需要一个更成熟、冷静、沉着、老练的悟空。人,不能空有一身本领,空有一身抱负,还需要空间,需要平台,需要历练,需要反思,需要忍受,需要舍得。要抗得起大风大浪,经得起大是大非,权衡利弊,知所进退。

我们再回过头看蟠桃园,实际上是一个神仙得以延年益寿的特供食品提供基地,这样重要的一个岗位,让悟空去担任,看起来是有些草率。在玉皇大帝看来,悟空去了,必会惹出事端;就像菩提祖师赶走悟空之时,就料想了后来他定会惹祸一样。然而,高手过招,就在于取舍之间的果断和从容。这盘棋,从一开始,弈者通过浑水摸鱼、欲擒故纵等计策,早已给悟空、给道教势力留下了结局。最后,把祸事都推给悟空,却又反过来用道教势力之手借刀杀人,此计甚妙!

一日,见那老树枝头,桃熟大半,他心里要吃个尝新。奈何本园土地、力士并齐天府仙吏紧随不便。忽设一计道:“汝等且出门外伺候,让我在这亭上少憩片时。”那众仙果退。只见那猴王脱冠服,爬上大树,拣那熟透的大桃,摘了许多,就在树枝上自在受用,吃了一饱,却才跳下树来,簪冠着服,唤众等仪从回府。迟三二日,又去设法偷桃,尽他享用。(节选自《西游记》第五回)

蟠桃园是皇家园林,里面有掌管这神仙们生死的特供食品,如此重要之地,本应戒备森严。可是,玉皇大帝不但在家里养了个贼,还给了这个贼充分的作案时间和空间。

当贼已经按照部署落实玉帝事先做好的预算时,蟠桃盛会开始了。邀请各路神仙,齐聚瑶池,参政议政,共享长生之道;众多大腕共聚于此,自然少不了莺歌燕舞、歌舞升平。可是,猴王的所作所为却给这次盛会奏响了极不和谐的音符,在众目睽睽之下,玉帝要继续精心设计,让这一切后果,由悟空一人承担。

要知道,这次蟠桃盛会悟空这位“齐天大圣”可是不在请客之列的,原因就是,此次被邀请的都是“有官有禄”的人,而悟空是“有官无禄”的人:

“……即差李天王与哪吒太子收降,又降诏抚安,宣至上界,就封他做个‘齐天大圣’,只是有官无禄。他因没事干管理,东游西荡。朕又恐别生事端,着他代管蟠桃园。他又不遵法律,将老树大桃,尽行偷吃。及至设会,他乃无禄人员,不曾请他,他就设计赚哄赤脚大仙,却自变他相貌入会,将仙肴仙酒尽偷吃了,又偷老君仙丹,又偷御酒若干,去与本山众猴享乐。朕心为此烦恼,故调十万天兵,天罗地网收伏。这一日不见回报,不知胜负如何。”(节选自《西游记》第六回)

当然,这只是设计的一部分;如何让悟空和道教势力发生冲突,从而平衡道佛两股势力的关系,这才是设计中比较重要的一步棋,那么,玉皇大帝成功了吗?我们下一讲再和朋友们分享。

大话西游·第二部(二十一)——知道不知道(15)

让悟空“仙名永注长生箓,不堕轮回万古传”是玉帝想得到的结果,可是,光拥有这些能力还是不足以挑起对道教势力的战争,因为此时悟空尽管战略核威慑力和逃命的能力是具备的,但悟空的防御力还是很弱的。所以,玉皇大帝需要有一个几乎来增强悟空的防御力,赐他一个铜头铁臂、金刚不坏之身。有了这超强的防御力,再加之悟空肆意妄为的性格,那悟空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如何快速提高悟空的防御力,太上老君的金丹绝对是个可以给人带来惊喜的东西。当然,这东西就像药丸一样,吃一颗两颗,也就只能起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霞举飞升的功效;如果有人有机会吃上十罐八罐,并且把各种丹药混在一起,不管是纯生还是精品,不管是扎啤还是黑啤,一股脑吃下去,这些丹丸融在一起所产生的各种化学变化,所带来的能力绝对是惊人的。而这恰恰正是玉皇大帝需要的:

话表齐天大圣被众天兵押去斩妖台下,绑在降妖柱上,刀砍斧剁,枪刺剑刳,莫想伤及其身。南斗星奋令火部众神,放火煨烧,亦不能烧着。又着雷部众神,以雷屑钉打,越发不能伤损一毫。那大力鬼王与众启奏道:“万岁,这大圣不知是何处学得这护身之法,臣等用刀砍斧剁,雷打火烧,一毫不能伤损,却如之何?”玉帝闻言道:“这厮这等,这等,如何处治?”太上老君即奏道:“那猴吃了蟠桃,饮了御酒,又盗了仙丹。我那五壶丹,有生有熟,被他都吃在肚里,运用三昧火,锻成一块,所以浑做金钢之躯,急不能伤。不若与老道领去,放在八卦炉中,以文武火锻炼。炼出我的丹来,他身自为灰烬矣。”玉帝闻言,即教六丁、六甲将他解下,付与老君。老君领旨去讫,一壁厢宣二郎显圣,赏赐金花百朵,御酒百瓶,还丹百粒,异宝明珠,锦绣等件,教与义兄弟分享。真君谢恩,回灌江口不题。(节选自《西游记》第七回)

话说这仙丹功效还是很全面的,悟空吃完丹药之后的反应是:一时间丹满酒醒,又自己揣度道:“不好,不好!这场祸,比天还大,若惊动玉帝,性命难存。走,走,走!不如下界为王去也!”他就跑出兜率宫,不行旧路,从西天门,使个隐身法逃去,即按云头,回至花果山界。

我们可以看出,悟空对玉皇大帝的敬畏之心,他之所以表现得不屑一顾,是因为内心不够强大;一个人越是刻意回避或展示的东西,恰恰是他最缺少的,这里面流露这一个人的自卑。

悟空的惹祸,都在玉皇大帝的意料之中,只是,这些事情是不能给予悟空明显的暗示的,需要悟空自己去体会,自己去领悟,自己去寻觅,有了机遇还要能把握机遇,这样,机遇才能变成机会,有了机会,才有成功的胜算。

好大圣,摇摇摆摆,仗着酒,任情乱撞,一会把路差了,不是齐天府,却是兜率天宫。一见了,顿然醒悟道:“兜率宫是三十三天之上,乃离恨天太上老君之处,如何错到此间?也罢,也罢!一向要来望此老,不曾得来,今趁此残步,就望他一望也好。”即整衣撞进去。那里不见老君,四无人迹。原来那老君与燃灯古佛在三层高阁朱陵丹台上讲道,众仙童、仙将、仙官、仙吏都侍立左右听讲。这大圣直至丹房里面,寻访不遇,但见丹灶之旁,炉中有火。炉左右安放着五个葫芦,葫芦里都是炼就的金丹。大圣喜道:“此物乃仙家之至宝。老孙自了道以来,识破了内外相同之理,也要炼些金丹济人,不期到家无暇。今日有缘,却又撞着此物,趁老子不在,等我吃他几丸尝新。”他就把那葫芦都倾出来,就都吃了,如吃炒豆相似。(节选自《西游记》第五回)

这绝对是世界上最昂贵的炒豆;当悟空偷了蟠桃之时,搅了聚会之时,他的反应是:吃勾了多时,酕菘醉了,自揣自摸道:“不好,不好!再过会,请的客来,却不怪我?一时拿住,怎生是好?不如早回府中睡去也。”

这半醉半醒之时,还未意料到惹祸多重,因为悟空似乎能够感觉到,玉帝不会真正对自己下手;但是这太上老君可是道教势力的三大法王之一,悟空对于兜率宫会不会对自己痛下杀手,没有绝对的把握。悟空的灵性,大约如此。再加之现在炒豆吃多了,酒醒之时,方觉自己惹出大祸;冲动是魔鬼,惹得了事,却担不起责任,那唯一的选择就是逃了。此时的悟空,修为和境界都没那么高;没有“无事不惹事,出事不怕事”的从容淡定,最后只有落荒而逃。

悟空此次惹祸,直接触动了道教势力的高层,玉皇大帝对此“深为震怒”,于是,悟空与天庭之间的第二次战争已迫在眉睫。只是,这两次战争,玉皇大帝前后的表态是截然不同的;既然,悟空应得长生、逃命、保命、攻击、防御的都已得到;有道是,有得必有失,下一步,该是悟空要失去些什么的时候了;而悟空失去的,正是玉皇大帝要得到的。我们下一讲再和朋友们继续分享。

大话西游·第二部(二十二)——知道不知道(16)

从表面上看,这从玉皇大帝是真怒了,因为玉帝征讨悟空的两次发言和表态是截然不同的:

玉帝闻言,即传旨:“着两路神元,各归本职,朕遣天兵,擒拿此怪。”

(节选自《西游记》第四回)

灵官领旨,即出殿遍访,尽得其详细,回奏道:“搅乱天宫者,乃齐天大圣也。”又将前事尽诉一番。玉帝大恼,即差四大天王,协同李天王并哪吒太子,点二十八宿、九曜星官、十二元辰、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东西星斗、南北二神、五岳四渎、普天星相,共十万天兵,布一十八架天罗地网,下界去花果山围困,定捉获那厮处治。(节选自《西游记》第五回)

这两次表态的关键词一个是擒拿,一个是处治。从字面上看,擒拿只是限制了人生自由,处治可就罪加一等了。而且“君无戏言”,此话一出,断无收回的可能,所以,在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之前,玉皇大帝是铁了心要置悟空于死地。所以,太白金星在这个时候神秘失踪,再不言招安之事;既无退路,双方的决战就在所难免。

要说决战的话,双方的实力实在有巨大的差距;悟空这边是单兵作战,天庭这边是团队作战。悟空这边兵种有限,战法上都是传统的战法;天庭这边则是海陆空三军的立体作战,未及交战,胜负已分。

天庭的军队,从气势上还是占有很大优势的,但见:

黄风滚滚遮天暗,紫雾腾腾罩地昏。只为妖猴欺上帝,致令众圣降凡尘。四大天王,五方揭谛:四大天王权总制,五方揭谛调多兵。李托塔中军掌号,恶哪吒前部先锋。罗睺星为头检点,计都星随后峥嵘。太阴星精神抖擞,太阳星照耀分明。五行星偏能豪杰,九曜星最喜相争。元辰星子午卯酉,一个个都是大力天丁。五瘟五岳东西摆,六丁六甲左右行。四渎龙神分上下,二十八宿密层层。角亢氐房为总领,奎娄胃昴惯翻腾。斗牛女虚危室壁,心尾箕星个个能。井鬼柳星张翼轸,轮枪舞剑显威灵。停云降雾临凡世,花果山前扎下营。(节选自《西游记》第五回)

此时的悟空,隐约开始了自我认识的觉醒,那就是,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变成“知道自己不知道”。这从他在盗酒偷丹时的反应就可以看出。“不好,不好!这场祸,比天还大,若惊动玉帝,性命难存。走,走,走!不如下界为王去也!”

此时此刻,面对着天庭的步步紧逼,悟空不再向第一次和天庭作战时那般莽撞冲动。他没有对众猴说,取我的披挂来,且让我出去厮杀一番;而是摆出了一副死猴不怕开水烫的姿态,任你叫骂,只要不得寸进尺,我就隐忍不发,妄图逃过这场祸事,避免这次战争。

当时李天王传了令,着众天兵扎了营,把那花果山围得水泄不通。上下布了十八架天罗地网,先差九曜恶星出战。九曜即提兵径至洞外,只见那洞外大小群猴跳跃顽耍。星官厉声高叫道:“那小妖!你那大圣在那里?我等乃上界差调的天神,到此降你这造反的大圣。教他快快来归降;若道半个‘不’字,教汝等一概遭诛!”那小妖慌忙传入道:“大圣,祸事了,祸事了!外面有九个凶神,口称上界差来的天神,收降大圣。”

那大圣正与七十二洞妖王,并四健将分饮仙酒,一闻此报,公然不理道:“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门前是与非。”说不了,一起小妖又跳来道:“那九个凶神,恶言泼语,在门前骂战哩!”大圣笑道:“莫采他。诗酒且图今日乐,功名休问几时成。”说犹未了,又一起小妖来报:“爷爷!那九个凶神已把门打破,杀进来也!”大圣怒道:“这泼毛神,老大无礼!本待不与他计较,如何上门来欺我?”即命独角鬼王,领帅七十二洞妖王出阵,老孙领四健将随后。那鬼王疾帅妖兵,出门迎敌,却被九曜恶星一齐掩杀,抵住在铁板桥头,莫能得出。(节选自《西游记》第五回)

个人英雄,充其量是个侠客;团队精神,才是王者之为。悟空已经领悟到这一点,然而,此刻他已退无可退,他该怎么办?我们下一讲再和朋友们分享。

大话西游·第二部(二十三)——知道不知道(17)

无路可退,而且玉帝此次完全摆出了一副要置悟空于死地的架势,悟空别无选择,唯独拼死一战。玉帝则稳坐中军帐,运筹帷幄,一方面要替太上道祖讨个公道,一方面也要树立天庭的威信。当然,这一切,玉帝最放心的就是,此时,道教势力已经不足以置悟空于死地了,而如何控制悟空,收服悟空,玉帝心中早有如意安排。

从原文来看,我们开始能够捕捉到玉帝和太上道祖之间的关系的:

王母闻言,即去见玉帝,备陈前事。说不了,又见那造酒的一班人,同仙官等来奏:“不知什么人,搅乱了蟠桃大会,偷吃了玉液琼浆,其八珍百味,亦俱偷吃了。”又有四个大天师来奏上:“太上道祖来了。”玉帝即同王母出迎。老君朝礼毕,道:“老道宫中,炼了些九转金丹,伺候陛下做丹元大会,不期被贼偷去,特启陛下知之。”玉帝见奏悚惧。少时,又有齐天府仙吏叩头道:“孙大圣不守执事,自昨日出游,至今未转,更不知去向。”玉帝又添疑思,只见那赤脚大仙又上奏道:“臣蒙王母诏昨日赴会,偶遇齐天大圣,对臣言万岁有旨,着他邀臣等先赴通明殿演礼,方去赴会。臣依他言语,即返至通明殿外,不见万岁龙车凤辇,又急来此俟候。”玉帝越发大惊道:“这厮假传旨意,赚哄贤卿,快着纠察灵官缉访这厮踪迹!”(节选自《西游记》第六回)

我们可以看出,天庭重仙来到玉帝、王母这里,俱称“上奏”,而太上道祖来了,玉帝、王母需要出迎。太上道祖虽然也尽到了君臣的礼数,但和他人已大有不同,这一点,玉帝和王母应该是不舒服的,否则就不会让悟空作为棋子和支点,去寻求道教势力和佛教势力之间的平衡。

运筹帷幄之人,往往不露声色,便能调兵遣将,攻城略地。对于玉帝而言,花果山确实犯不着让他兴师动众的动用御林军。或许,这也是检验天庭队伍里谁最能揣度圣意,对自己最为忠诚的方法之一。

且不言天神围绕,大圣安歇。话表南海普陀落伽山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灵感观世音菩萨,自王母娘娘请赴蟠桃大会,与大徒弟惠岸行者,同登宝阁瑶池,见那里荒荒凉凉,席面残乱;虽有几位天仙,俱不就座,都在那里乱纷纷讲论。菩萨与众仙相见毕,众仙备言前事。菩萨道:“既无盛会,又不传杯,汝等可跟贫僧去见玉帝。”众仙怡然随往。至通明殿前,早有四大天师、赤脚大仙等众,俱在此迎着菩萨,即道玉帝烦恼,调遣天兵,擒怪未回等因。菩萨道:“我要见见玉帝,烦为转奏。”天师邱弘济即入灵霄宝殿,启知宣入。时有太上老君在上,王母娘娘在后。(节选自《西游记》第六回)

这个细节很值得我们留意,因为后来如来在做“安天大会”时,附和的也有其中的几位。玉帝的烦恼,自然需要有人转述,而此刻凌霄宝殿内的座次,似乎也可以看出道教势力的强势。而观音此刻显得很低调,“烦为转奏”、“启知宣入”这些都是老板最喜欢的方式。

菩萨引众同入里面,与玉帝礼毕,又与老君、王母相见,各坐下,便问:“蟠桃盛会如何?”玉帝道:“每年请会,喜喜欢欢,今年被妖猴作乱,甚是虚邀也。”菩萨道:“妖猴是何出处?”玉帝道:“妖猴乃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石卵化生的。当时生出,即目运金光,射冲斗府。始不介意,继而成精,降龙伏虎,自削死籍。当有龙王、阎王启奏。朕欲擒拿,是长庚星启奏道:‘三界之间,凡有九窍者,可以成仙。’朕即施教育贤,宣他上界,封为御马监弼马温官。那厮嫌恶官小,反了天宫。即差李天王与哪吒太子收降,又降诏抚安,宣至上界,就封他做个‘齐天大圣’,只是有官无禄。他因没事干管理,东游西荡。朕又恐别生事端,着他代管蟠桃园。他又不遵法律,将老树大桃,尽行偷吃。及至设会,他乃无禄人员,不曾请他,他就设计赚哄赤脚大仙,却自变他相貌入会,将仙肴仙酒尽偷吃了,又偷老君仙丹,又偷御酒若干,去与本山众猴享乐。朕心为此烦恼,故调十万天兵,天罗地网收伏。这一日不见回报,不知胜负如何。”

这玉帝太不仗义了,当着太上道祖的面,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太白金星身上,有时候做臣子的最大作用未必是攻城拔寨,而是要学会给领导背黑锅。反过来看电影《大话西游》中唐僧的演唱:“背黑锅我来,送死你去,拼全力为众生”,这是无论如何也收不服悟空的,因为这样的团队,这样的领导,干的都是本末倒置的事情,哪还有成功的胜算?玉帝作为CEO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此,除了平衡之术之外,就是把合适的人,用在合适的岗位上;有攻城拔寨的,也有背黑锅的;或者说,就像棋盘,有人是车,有人是卒,孰轻孰重,了如指掌。

除此之外,玉帝“难得糊涂”的境界也是无人能敌的:自始至终发生的所有事情,对玉帝来说都是可控的,而此刻他却将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对于事情的发展佯装不知。领导装糊涂,下属不能陪着一起装,于是,观音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而且,从原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观音并非每年都受邀来参加蟠桃盛会的,此次却受邀前来,玉帝、王母一定有特殊的安排。不知道这安排究竟是什么,我们下一讲再和朋友分分享。

大话西游·第二部(二十四)——知道不知道(18)

这《西游记》第六回的回目叫:“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这回目非常诡异,这观音赴会的是为了“问原因”,这小圣施威却能降住大圣。我倒觉得,观音赴会不是问原因,而是有原因;小圣施威之所以能降住大圣,是因为小圣的背后,有比大圣更厉害的角色。

菩萨的到来,先是派木叉去“试探虚实”。这木叉和悟空,是好一番厮杀:

棍虽对棍铁各异,兵纵交兵人不同。一个是太乙散仙呼大圣,一个是观音徒弟正元龙。浑铁棍乃千锤打,六丁六甲运神功。如意棒是天河定,镇海神珍法力洪。两个相逢真对手,往来解数实无穷。这个的阴手棍,万千凶,绕腰贯索疾如风;那个的夹枪棒,不放空,左遮右挡怎相容?那阵上旌旗闪闪,这阵上鼍鼓冬冬。万员天将团团绕,一洞妖猴簇簇丛。怪雾愁云漫地府,狼烟煞气射天宫。昨朝混战还犹可,今日争持更又凶。堪羡猴王真本事,木叉复败又逃生。

这大圣与惠岸战经五六十合,惠岸臂膊酸麻,不能迎敌,虚幌一幌,败阵而走。大圣也收了猴兵,安扎在洞门之外。只见天王营门外,大小天兵,接住了太子,让开大路,径入辕门,对四天王、李托塔、哪吒,气哈哈的喘息未定:“好大圣,好大圣!着实神通广大!孩儿战不过,又败阵而来也!“李天王见了心惊,即命写表求助,便差大力鬼王与木叉太子上天启奏。(节选自《西游记》第六回)

后又举荐能降住悟空之人:

却说玉帝拆开表章,见有求助之言,笑道:“叵耐这个猴精,能有多大手段,就敢敌过十万天兵!李天王又来求助,却将那路神兵助之?”言未毕,观音合掌启奏:“陛下宽心,贫僧举一神,可擒这猴。”玉帝道:“所举者何神?”菩萨道:“乃陛下令甥显圣二郎真君,见居灌洲灌江口,享受下方香火。他昔日曾力诛六怪,又有梅山兄弟与帐前一千二百草头神,神通广大。奈他只是听调不听宣,陛下可降一道调兵旨意,着他助力,便可擒也。”玉帝闻言,即传调兵的旨意,就差大力鬼王赍调。那鬼王领了旨,即驾起云,径至灌江口,不消半个时辰,直至真君之庙。早有把门的鬼判,传报至里道:“外有天使,捧旨而至。”二郎即与众弟兄,出门迎接旨意,焚香开读。旨意上云:

花果山妖猴齐天大圣作乱。因在宫偷桃、偷酒、偷丹,搅乱蟠桃大会,见着十万天兵,一十八架天罗地网,围山收伏,未曾得胜。今特调贤甥同义兄弟即赴花果山助力剿除。成功之后,高升重赏。”

真君大喜道:“天使请回,吾当就去拔刀相助也。”鬼王回奏不题。(节选自《西游记》第六回)

在整个过程中,最气定神闲的是玉皇大帝,他在得知李天王和木叉再次落败时,仍旧泰然自若的笑着说:“叵耐这个猴精,能有多大手段,就敢敌过十万天兵!李天王又来求助,却将那路神兵助之?”玉帝之所以如此镇定,是因为后面早有应对之人提出应对之策,就像他当初想招安悟空是,太白金星接话是如此之快一样。不同的是,这次的角色换成了菩萨,言未毕,菩萨已推举出玉帝想要之人:二郎神。

二郎神听调不听宣,似乎身份极为特殊,但是这恰恰可以证明二郎神并非道教势力的帮凶,至少算相对独立的一股可控势力。从后来悟空西天取经的遭遇上看,天庭道教势力里可以置悟空与死地的神仙着实不少,即使伤不了悟空姓名,也可以限制悟空的自由,让其难以翻身。当然,对于玉帝来说,前后的招安也好,镇压也罢,最终都是为了引出另一股势力——佛教势力。要让道教势力对自己的支持势力,有所忌惮。

同时,玉帝需要悟空去领悟,他还有很多不足,要逐渐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狂妄中清醒。其实,上文我们也分析过,悟空此时已经察觉到了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对抗天庭,所以,在天庭对他发起第二次攻势的时候,他已经开始自发的学会了隐忍和退让。然而,这些还不够,玉帝需要他对自己的认识,逐步由自发走向自觉,由自觉走向觉醒。

让观音推荐人物来降住悟空,其实是出于对悟空的一种保护;来者为客,观音推荐了人选,道教势力也不好多说什么。而且,从后面战争进行的形式上看,佛教势力似乎对悟空更为了解。这其中又有什么渊源,我们下一讲再和朋友们分享。

大话西游?第二部(二十五)——知道不知道(19)

一个成熟的政治家,除了善于周旋,善于平衡之外,还一定要拥有绝对属于自己的支持力量。这次对悟空的战争,玉皇大帝既平衡了道教势力和佛教势力之间的关系,也展示了自己的武装力量,这些会让道教势力有所忌惮。当然,现在还远不是和道教势力分庭抗礼的时候,所以,按照玉皇大帝的设计,此次道教势力一方面坐享其成“抢占了胜利果实”,另一方面,也和悟空之间结下了怨。

二郎神的出门,给人更多的感觉是在“掩耳盗铃”:

这真君即唤梅山六兄弟,乃康、张、姚、李四太尉,郭申、直健二将军,聚集殿前道:“适才玉帝调遣我等往花果山收降妖猴,同去去来。”众兄弟俱忻然愿往。即点本部神兵,驾鹰牵犬,搭弩张弓,纵狂风,霎时过了东洋大海,径至花果山。见那天罗地网,密密层层,不能前进,因叫道:“把天罗地网的神将听着:吾乃二郎显圣真君,蒙玉帝调来擒拿妖猴者,快开营门放行。”一时,各神一层层传入,四大天王与李天王俱出辕门迎接。相见毕,问及胜败之事,天王将上项事备陈一遍,真君笑道:“小圣来此,必须与他斗个变化。列公将天罗地网,不要幔了顶上,只四围紧密,让我赌斗。若我输与他,不必列公相助,我自有兄弟扶持;若赢了他,也不必列公绑缚,我自有兄弟动手。只请托塔天王与我使个照妖镜,住立空中。恐他一时败阵,逃窜他方,切须与我照耀明白,勿走了他。”天王各居四维,众天兵各挨排列阵去讫。(节选自《西游记》第六回)

首先,二郎神似乎远比众仙了解悟空,包括悟空的本领;其次,二郎神似乎胜券在握,不需众仙相助;至于李天王的照妖镜,给人的感觉是,想让他照到的时候,照妖镜才能发挥作用,根本就是个摆设。

二郎神的出马,从兵法的角度看,真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声东击西,浑水摸鱼。给人的感觉是二郎神并不想让众仙干预他和悟空打斗的过程,似乎这打斗的过程中有太多的秘密。

再加之二郎神乃观音举荐,玉皇大帝亲调,和道教势力似乎一点关系都没有;而即使这样一个似乎和道教势力一点关系都没有的角色,在这次战争中取得的胜利。奇怪的是,在这次胜利的背后,二郎神就“功成身退”,最后悟空从八卦炉里逃出,遭殃的确实太上老君的府邸——兜率宫。

所以,我认为,此次观音举荐、玉帝亲调都是早有预谋的,因为玉帝需要让悟空逐渐领悟“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当然,玉皇大帝还需要悟空了解,真正想置悟空于死地的人是谁,有了生死利益上的交易,才会有玉帝想要的忠诚。

大圣见了,笑嘻嘻的,将金箍棒掣起,高叫道:“你是何方小将,辄敢大胆到此挑战?”真君喝道:“你这厮有眼无珠,认不得我么!吾乃玉帝外甥,敕封昭惠灵显王二郎是也。今蒙上命,到此擒你这反天宫的弼马温猢狲,你还不知死活!”大圣道:“我记得当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的,是你么?我行要骂你几声,曾奈无甚冤仇;待要打你一棒,可惜了你的性命。你这郎君小辈,可急急回去,唤你四大天王出来。”真君闻言,心中大怒道:“泼猴!休得无礼!吃吾一刃!”大圣侧身躲过,疾举金箍棒,劈手相还。他两个这场好杀——

昭惠二郎神,齐天孙大圣,这个心高欺敌美猴王,那个面生压伏真梁栋。两个乍相逢,各人皆赌兴。从来未识浅和深,今日方知轻与重。铁棒赛飞龙,神锋如舞凤。左挡右攻,前迎后映。这阵上梅山六弟助威风,那阵上马流四将传军令。摇旗擂鼓各齐心,呐喊筛锣都助兴。两个钢刀有见机,一来一往无丝缝。金箍棒是海中珍,变化飞腾能取胜。若还身慢命该休,但要差池为蹭蹬。

真君与大圣斗经三百余合,不知胜负。那真君抖擞神威,摇身一变,变得身高万丈,两只手,举着三尖两刃神锋,好便似华山顶上之峰,青脸獠牙,朱红头发,恶狠狠,望大圣着头就砍,这大圣也使神通,变得与二郎身躯一样,嘴脸一般,举一条如意金箍棒,却就如昆仑顶上的擎天之柱,抵住二郎神。唬得那马、流元帅,战兢兢摇不得旌旗;崩、芭二将,虚怯怯使不得刀剑。这阵上,康、张、姚、李、郭申、直健,传号令,撒放草头神,向他那水帘洞外,纵着鹰犬,搭弩张弓,一齐掩杀。可怜冲散妖猴四健将,捉拿灵怪二三千!那些猴,抛戈弃甲,撇剑丢枪;跑的跑,喊的喊;上山的上山,归洞的归洞。好似夜猫惊宿鸟,飞洒满天星。众兄弟得胜不题。(节选自《西游记》第六回)

这场仗,像是给道教势力演戏一样:我们回顾前文,道教势力围攻花果山,其他妖魔,俱有擒获,唯独伤不及猴类;而此次二郎小圣一出,攻击的恰恰是花果山的大本营。于是,悟空悚惧,在后面的打斗中渐渐处于下风,给人的感觉是多么的“顺理成章”。然而,这其中,有战争,更有交易;不论是战争还是交易,胜利是给有准备的人的礼物。这种准备,对于玉帝而言,是运筹帷幄的设计;对悟空而言,是贵在有自知之明的悟性。

大话西游?第二部(二十六)——知道不知道(20)

在这场战斗中,天庭方面是下了血本的:调动几大天王和无数天兵天将不说,还专门把二郎神请过来,看起来像是不置悟空于死地誓不罢休。但是,现在心里最坦然的是玉皇大帝,因为他知道,此时的悟空,已经刀枪不入、水火不侵;所以,在捕获悟空后,玉皇大帝又装模作样的要斩杀悟空,最后斩杀不成,由老君自荐,带去兜率宫要将悟空炼成丹。但是,道教势力最后却事与愿违,丹没有炼成,人差一点挂了。

我们再来看看二郎神和悟空之间的打斗:

却说真君与大圣变做法天象地的规模,正斗时,大圣忽见本营中妖猴惊散,自觉心慌,收了法象,掣棒抽身就走。真君见他败走,大步赶上道:“那里走?趁早归降,饶你性命!”大圣不恋战,只情跑起。将近洞口,正撞着康、张、姚、李四太尉、郭申、直健二将军,一齐帅众挡住道:“泼猴,那里走!”大圣慌了手脚,就把金箍棒捏做绣花针,藏在耳内,摇身一变,变作个麻雀儿,飞在树梢头钉住。那六兄弟,慌慌张张,前后寻觅不见,一齐吆喝道:“走了这猴精也,走了这猴精也!”正嚷处,真君到了问:“兄弟们,赶到那厢不见了?”众神道:“才在这里围住,就不见了。”二郎圆睁凤目观看,见大圣变了麻雀儿,钉在树上,就收了法象,撇了神锋,卸下弹弓,摇身一变,变作个饿鹰儿,抖开翅,飞将去扑打。大圣见了,搜的一翅飞起去,变作一只大鹚老,冲天而去。二郎见了,急抖翎毛,摇身一变,变作一只大海鹤,钻上云霄来旺。大圣又将身按下,入涧中,变作一个鱼儿,淬入水内。二郎赶至涧边,不见踪迹,心中暗想道:“这猢狲必然下水去也,定变作鱼虾之类。等我再变变拿他。”果一变变作个鱼鹰儿,飘荡在下溜头波面上。等待片时,那大圣变鱼儿,顺水正游,忽见一只飞禽,似青鹞,毛片不青;似鹭鸶,顶上无缨;似老鹳,腿又不红:“想是二郎变化了等我哩!”急转头,打个花就走。二郎看见道:“打花的鱼儿,似鲤鱼,尾巴不红;似鳜鱼,花鳞不见;似黑鱼,头上无星;似鲂鱼,鳃上无针。他怎么见了我就回去了,必然是那猴变的。”赶上来,刷的啄一嘴。那大圣就撺出水中,一变,变作一条水蛇,游近岸,钻入草中。二郎因旺他不着,他见水响中,见一条蛇撺出去,认得是大圣,急转身,又变了一只朱绣顶的灰鹤,伸着一个长嘴,与一把尖头铁钳子相似,径来吃这水蛇。水蛇跳一跳,又变做一只花鸨,木木樗樗的,立在蓼汀之上。二郎见他变得低贱——花鸨乃鸟中至贱至淫之物,不拘鸾、凤、鹰、鸦都与交群,故此不去拢傍,即现原身,走将去,取过弹弓拽满,一弹子把他打个蝤踵。那大圣趁着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变了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做门扇,舌头变做菩萨,眼睛变做窗棂。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做一根旗竿。真君赶到崖下,不见打倒的鸨鸟,只有一间小庙,急睁凤眼,仔细看之,见旗竿立在后面,笑道:是这猢狲了!他今又在那里哄我。我也曾见庙宇,更不曾见一个旗竿竖在后面的。断是这畜生弄喧!他若哄我进去,他便一口咬住。我怎肯进去?等我掣拳先捣窗棂,后踢门扇!”大圣听得,心惊道:“好狠,好狠!门扇是我牙齿,窗棂是我眼睛。若打了牙,捣了眼,却怎么是好?’扑的一个虎跳,又冒在空中不见。(节选自《西游记》第六回)

这二郎神和悟空斗的恰恰是变化之术,而且二郎神似乎也拥有和悟空近乎同样的法力和技能。这二人都是七十二般地煞之数的变化,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师从同处。关于变化的技能,前文中菩提祖师已经说过,是“躲避三灾”之法;实际上道教势力里也传授“躲避三灾”之法,比如猪八戒就有天罡之数的三十六般变化。而且,二郎神对于悟空的了解似乎比较深刻,不论是二人斗法之时,还是二人打斗之间,二郎神都略处上风。

我想,玉皇大帝也好,观音菩萨也罢,都是希望悟空能尽快领悟“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个道理;而实际上从打斗的情况看,悟空正在逐步认识到“知道自己不知道”。至于他后来再度打闹兜率宫,更多的出于重获自由时的疯狂报复,是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决然,更是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重新认定和审视:如果没有自己的再次大闹,就引不出后面的佛祖来做“安天大会”。而玉皇大帝正是通过“安天大会”,正式引荐了一股崭新的势力——佛教势力;同时,也通过“安天大会”上众仙的表现,让道教势力有所忌惮。实际上,悟空大闹天宫,这一看起来十分偶然的事件,最终却促使了天庭的各派势力重新洗牌;其中,有舍得、有交易、有平衡,只不过在这场交易中,玉皇大帝才是最大的赢家。

当然,赢在当下,未必代表笑到最后,哪怕只是阶段性的胜利;玉皇大帝制定的游戏规则,真的适用于所有人吗?我们下一讲再和大家交流。

大话西游·第二部(二十七)——知道不知道(21)

观音在《西游记》中的第一次亮相,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是,此人不是善茬儿,应该是个狠角色。“问原因,荐小圣,没事帮腔,有事帮忙。”至少对于悟空的问题,观音似乎了解的要比道教势力多得多。

开门遥观,只见众天丁布罗网,围住四面;李天王与哪吒,擎照妖镜,立在空中;真君把大圣围绕中间,纷纷赌斗哩。菩萨开口对老君说:“贫僧所举二郎神如何?果有神通,已把那大圣围困,只是未得擒拿。我如今助他一功,决拿住他也。”老君道:“菩萨将甚兵器?怎么助他?”菩萨道:“我将那净瓶杨柳抛下去,打那猴头;即不能打死,也打个一跌,教二郎小圣好去拿他。”老君道:“你这瓶是个磁器,准打着他便好,如打不着他的头,或撞着他的铁棒,却不打碎了?你且莫动手,等我老君助他一功。”菩萨道:“你有什么兵器?”老君道:“有,有,有。”捋起衣袖,左膊上取下一个圈子,说道:“这件兵器,乃锟钢抟炼的,被我将还丹点成,养就一身灵气,善能变化,水火不侵,又能套诸物;一名金钢琢,又名金钢套。当年过函关,化胡为佛,甚是亏他,早晚最可防身。等我丢下去打他一下。”话毕,自天门上往下一掼,滴流流,径落花果山营盘里,可可的着猴王头上一下。猴王只顾苦战七圣,却不知天上坠下这兵器,打中了天灵,立不稳脚,跌了一跤,爬将起来就跑,被二郎爷爷的细犬赶上,照腿肚子上一口,又扯了一跌。他睡倒在地,骂道:“这个亡人!你不去妨家长,却来咬老孙!”急翻身爬不起来,被七圣一拥按住,即将绳索捆绑,使勾刀穿了琵琶骨,再不能变化。(节选自《西游记》第六回)

观音在第六回中,只是动口,并未动手,但却依然收到了动手才能达到的效果,这就是狠角色,借刀杀人,笑里藏刀。菩萨问太上老君,其实也是一种软实力的展示和对道教势力的试探。当然,太上老君也不愿折了面子,更不愿被菩萨抢了风头,于是,太上老君出手了。大约是由于太上老君此刻并没有把悟空当成一个角色,他在这次赌斗中也算能够知所进退。实际上,从《西游记》后面的记叙中我们看,太上老君的这个金刚圈绝非只有这点战斗力。

当然,从场面上看,太上老君的圈儿还是起到了作用的,精确制导,命中了悟空的天灵盖,估计悟空也被打傻了,有些轻微脑震荡;这次偷袭,让悟空很是狼狈。然而,真正让悟空丧失抵抗能力的,却不是这金刚圈,而是二郎爷爷的宠物,让刀枪不入的悟空居然被扯了一跤;最离奇的是,悟空随后被七圣使勾刀穿了琵琶骨,再也无法施展法术。

这里的记载很是蹊跷:变化之术乃是菩提祖师所传授的“避三灾”之术,丧失了变化之术又被限制了自由的悟空照道理应该完全丧失了防御力;可是,二郎神之众似乎可以把握住悟空的命门所在,这的却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当然,玉皇大帝此时则丝毫不用担心,只需要装腔作势的要置悟空于死地即可;因为玉帝很清楚,悟空此时早已“仙名永注长生箓,不堕轮回万古传”,他的性命,早已不会被道教势力所左右。

小圣施威,老君助阵,天兵围剿,菩萨帮闲,这场浩浩荡荡的战事终于结束,以天庭大获全胜而告终;同时,当庭判决,要将悟空“就地正法”。

那老君收了金钢琢,请玉帝同观音、王母、众仙等,俱回灵霄殿。这下面四大天王与李天王诸神,俱收兵拔寨,近前向小圣贺喜,都道:“此小圣之功也!”小圣道:“此乃天尊洪福,众神威权,我何功之有?”康、张、姚、李道:“兄长不必多叙,且押这厮去上界见玉帝,请旨发落去也。”真君道:“贤弟,汝等未受天箓,不得面见玉帝。教天甲神兵押着,我同天王等上界回旨。你们帅众在此搜山,搜净之后,仍回灌口。待我请了赏,讨了功,回来同乐。”四太尉、二将军依言领诺。这真君与众即驾云头,唱凯歌,得胜朝天。不多时,到通明殿外。天师启奏道:“四大天王等众已捉了妖猴齐天大圣了,来此听宣。”玉帝传旨,即命大力鬼王与天丁等众,押至斩妖台,将这厮碎剁其尸。咦!正是:欺诳今遭刑宪苦,英雄气概等时休。(节选自《西游记》第六回)

从二郎神的话语中我们大约可以发现,未受天箓者,和受天箓者的差别还是很大的,这正是玉帝和太白金星煞费苦心的表演双簧,但也必须让悟空受天箓的原因。而此时玉帝的表态似乎毅然决然,那就是,要将悟空“押至斩妖台,将这厮碎剁其尸”。玉帝当然舍不得悟空死,但是,君有难,做臣子的自然要去分担;于是,这事情就自然会落到太上老君那里,因为太上老君不论是为了忠诚,还是为了自己的那些“魔力炒豆”,他都很愿意亲自上阵,置悟空于死地。对于这一切,以悟空的灵性,他会茫然,会思考,会反省,会蜕变。

写到这里,我的心情是复杂而伤感的。记得当初和学生们在课堂上分享《西游记》时,孩子们也有过这样的感慨:没有被压在五行山下的悟空才是真正的悟空,才是率真的悟空;当然,这里面既有孩子们的童真,也有我们每个人心头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欺诳今遭刑宪苦,英雄气概等时休”,当悟空褪去了美猴王金光闪闪的外衣,他必须要审视自己,要看清自己;当“人类精神中最顽皮的部分”悄然褪色后,等待他的,必将是成长的阵痛和蜕变。这些阵痛,我们经常在生活中寻找并失去……

大话西游?第二部(二十八)——知道不知道(22)

“富贵功名,前缘分定,为人切莫欺心。正大光明,忠良善果弥深。些些狂妄天加谴,眼前不遇待时临。问东君因甚,如今祸害相侵。只为心高图罔极,不分上下乱规箴。”(节选自《西游记》第七回)

这《西游记》第七回的开始,很像是对悟空说的话:我们需要舞台,需要成功,但是也要关注规则,甚至关注潜规则。懂得运用规则者,会成就事情;懂得运用潜规则者,会成就事业。

所以,我们在《西游记》前七回中,见证了悟空的张狂和自由,也见证了悟空的隐忍和无奈。然而,不管我们选择什么样的舞台,最后都要演好各自的角色。所以我们在前七回中中,看到的大约是这样的悟空:

超群的灵性和悟性,近乎顺利的修炼之行,其中有良师益友,也有自我的坚持;随后我们看到了小有所成的悟空不可一世,也见证了当小圣出马时悟空对自我的反思和无奈;最后,我们见证了一个近乎英雄般的形象,也只有“逃出”八卦炉,八卦炉就像命运的锁,悟空要挣扎,要挣脱;我们也看到了一个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需要用五百年的时间去反思自己,去救赎自己。那么,我们可以想象,在有一天,悟空重获自由时,他到底领悟到了多少大道之行。

话表齐天大圣被众天兵押去斩妖台下,绑在降妖柱上,刀砍斧剁,枪刺剑刳,莫想伤及其身。南斗星奋令火部众神,放火煨烧,亦不能烧着。又着雷部众神,以雷屑钉打,越发不能伤损一毫。那大力鬼王与众启奏道:“万岁,这大圣不知是何处学得这护身之法,臣等用刀砍斧剁,雷打火烧,一毫不能伤损,却如之何?”玉帝闻言道:“这厮这等,这等,如何处治?”太上老君即奏道:“那猴吃了蟠桃,饮了御酒,又盗了仙丹。我那五壶丹,有生有熟,被他都吃在肚里,运用三昧火,锻成一块,所以浑做金钢之躯,急不能伤。不若与老道领去,放在八卦炉中,以文武火锻炼。炼出我的丹来,他身自为灰烬矣。”玉帝闻言,即教六丁、六甲将他解下,付与老君。老君领旨去讫,一壁厢宣二郎显圣,赏赐金花百朵,御酒百瓶,还丹百粒,异宝明珠,锦绣等件,教与义兄弟分享。真君谢恩,回灌江口不题。

那老君到兜率宫,将大圣解去绳索,放了穿琵琶骨之器,推入八卦炉中,命看炉的道人,架火的童子,将火扇起锻炼。原来那炉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他即将身钻在巽宫位下。巽乃风也,有风则无火,只是风搅得烟来,把一双眼睛刍红了,弄做个老害病眼,故唤作“火眼金睛”。(节选自《西游记》第七回)

这太上老君,果然是着了玉帝的道儿了,自告奋勇要置悟空于死地。而且,看起来老君对自己的“魔力炒豆”还是有很深的感情的,不但要用文武火把悟空炼成灰烬,还要把自己的,“魔力炒豆”重新炼出来;其用心置险恶,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

另外,在第七回中也阐明了一个事实:悟空所谓的“火眼金睛”完全是意外产物,甚至是一种非传染性的眼科疾病,并没有想象中可以洞察一切的威力。而很多人都臆断出“火眼金睛”的威力是如此强大,这是很不人道的一种认识。人家悟空为了保命,被熏出了红眼病,我们还说这是悟空的一大绝活和特色,这的却说不过去。至于能分清妖魔鬼怪或妖魔鬼怪的私人庭院的说法,其实也是没有根据的:神仙的品味比较高,一般都是文人墨客、慧娴雅叙的高档会所,着装考究,修养甚高,或品茶,或喝咖啡,旁边是侍者,拉着小提琴的那种;至于妖魔鬼怪,一般品位比较低,大多是吆五喝六的乌合之众,素质不高,旁边或是小弟、或是小姐,唱着“爱情买卖”,哼着“伤不起”的那种。我觉得,看穿这些人和事不需要“火眼金睛”也可以做到,这属于常人即可分清的是非;所以,就悟空的“火眼金睛”而言,从人道主义的立场,我们还是以同情为主,以悟空获得了慢性非传染性眼科疾病所带来的“特异功能”为辅,多给予一些人文关怀,少提及悟空的伤疤。

真个光阴迅速,不觉七七四十九日,老君的火候俱全。忽一日,开炉取丹。那大圣双手侮着眼,正自揉搓流涕,只听得炉头声响,猛睁睛看见光明,他就忍不住将身一纵,跳出丹炉,唿喇一声,蹬倒八卦炉,往外就走。慌得那架火看炉与丁甲一班人来扯,被他一个个都放倒,好似癫痫的白额虎,风狂的独角龙。老君赶上抓一把,被他一扌卒,扌卒了个倒栽葱,脱身走了。即去耳中掣出如意棒,迎风幌一幌,碗来粗细,依然拿在手中,不分好歹,却又大乱天宫,打得那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形。好猴精!有诗为证。诗曰:

混元体正合先天,万劫千番只自然。渺渺无为浑太乙,如如不动号初玄。

炉中久炼非铅汞,物外长生是本仙。变化无穷还变化,三皈五戒总休言。

又诗:

一点灵光彻太虚,那条拄杖亦如之。或长或短随人用,横竖横排任卷舒。

又诗:

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是知音。

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

(节选自《西游记》第七回)

死里逃生的悟空,继续选择抗争,我觉得这其中,并不是因为悟空的勇气,而是因为反正死路一条,索性鱼死网破。但是,悟空此刻的心态比以前成熟多了,他需要抗争,因为这盘棋需要他抗争;他也需要给自己一个体面的台阶下,就好像电影《英雄》里,放弃刺秦的剑客无名,也得到了应用的国葬一样,我认为,此刻的悟空,已经想清楚了一些事情。他究竟想清楚了哪些事情,我们下一讲,再和朋友们分享。

大话西游?第二部(二十九)——知道不知道(23)

一代伟人毛泽东给著名革命烈士刘胡兰的题词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其实,如果仔细去解读这八个字的含义,可以这样理解:人,要知道为什么活着,活着便要活出自己的精彩;死,是每个人都无法拒绝的事情,所以,要用活着的价值来为死亡做出最好的祭奠,活得精彩,活出价值,活出滋味便是给死亡最好的礼物。

悟空现在大约可以悟到:自己为什么活着,自己究竟要通过何种方式实现自我的救赎,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这种实现理想的方式,不是不可一世的张狂,不是争强好胜的斗狠,更多的是要有大智慧思考一切,以大胸怀包容一切,学会示弱,知所进退。

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时的心比天高,到现在“知道自己不知道”时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悟空的成长,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阵痛中实现的。现在,即使他还是要撞得鱼死网破,却已经不再有明确的目标;所以,悟空最后的抗争,并不是胜者的高奏凯歌,更像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不服输,所以,这种“偏向虎山行”的壮烈,一方面,是他知道了自己到底要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什么角色,另一方面,他更是给不服输的自己一个体面的台阶。

这一番,那猴王不分上下,使铁棒东打西敌,更无一神可挡。只打到通明殿里,灵霄殿外。幸有佑圣真君的佐使王灵官执殿。他看大圣纵横,掣金鞭近前挡住道:“泼猴何往!有吾在此,切莫猖狂!”这大圣不由分说,举棒就打,那灵官鞭起相迎。两个在灵霄殿前厮浑一处。好杀——

赤胆忠良名誉大,欺天诳上声名坏。一低一好幸相持,豪杰英雄同赌赛。铁棒凶,金鞭快,正直无私怎忍耐?这个是太乙雷声应化尊,那个是齐天大圣猿猴怪。金鞭铁棒两家能,都是神宫仙器械。今日在灵霄宝殿弄威风,各展雄才真可爱。一个欺心要夺斗牛宫,一个竭力匡扶玄圣界。苦争不让显神通,鞭棒往来无胜败。

他两个斗在一处,胜败未分,早有佑圣真君,又差将佐发文到雷府,调三十六员雷将齐来,把大圣围在垓心,各骋凶恶鏖战。那大圣全无一毫惧色,使一条如意棒,左遮右挡,后架前迎。一时,见那众雷将的刀枪剑戟、鞭简挝锤、钺斧金瓜、旄镰月铲,来的甚紧。他即摇身一变,变做三头六臂;把如意棒幌一幌,变作三条;六只手使开三条棒,好便似纺车儿一般,滴流流,在那垓心里飞舞,众雷神莫能相近。真个是——

圆陀陀,光灼灼,亘古常存人怎学?入火不能焚,入水何曾溺?光明一颗摩尼珠,剑戟刀枪伤不着。也能善,也能恶,眼前善恶凭他作。善时成佛与成仙,恶处披毛并带角。无穷变化闹天宫,雷将神兵不可捉。

当时众神把大圣攒在一处,却不能近身,乱嚷乱斗,早惊动玉帝。遂传旨着游奕灵官同翊圣真君上西方请佛老降伏。(节选自《西游记》第七回)

如果说,悟空从八卦炉中侥幸逃生,之后,他的选择并不是在兜率宫大开杀戒,而是杀向天宫:

慌得那架火看炉与丁甲一班人来扯,被他一个个都放倒,好似癫痫的白额虎,风狂的独角龙。老君赶上抓一把,被他一扌卒,扌卒了个倒栽葱,脱身走了。即去耳中掣出如意棒,迎风幌一幌,碗来粗细,依然拿在手中,不分好歹,却又大乱天宫,打得那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形。

他要逃脱,因为太上老君要置他于死地;他要抗争,继续抗争才能引出背后对他命运的主宰者。在兜率宫继续纠缠,他很可能会死于非命;去天宫打闹他毫无惧色,因为他已经逐渐明晰自己的角色,他要引起慌得那架火看炉与丁甲一班人来扯,被他一个个都放倒,好似癫痫的白额虎,风狂的独角龙。老君赶上抓一把,被他一扌卒,扌卒了个倒栽葱,脱身走了。即去耳中掣出如意棒,迎风幌一幌,碗来粗细,依然拿在手中,不分好歹,却又大乱天宫,打得那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形。他要活着,活下去,才有未来。

当他再次来到灵霄宝殿前的时候,他虽然还在不屈的战斗,但更多的是“演习性”的打击,而并非战略性的攻击。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只自由飞翔的鸟儿,折了翅膀,却也要向围观它的人们,发出不屈的嚎叫;而这嚎叫的背后,有悟空对自己命运的屈服和等待。

他现在渐渐开始明晰:玉帝在命运设计中赋予他的使命是什么;观音并不是一个最厉害的角色,但能力已经远在自己之上;至于他从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死里逃生,惊魂未定中,他更察觉到老君的能力也远超出他的想象。当悟空知道自己是枚棋子时,他的张狂和不可一世,最终演变成了无奈,最终演化成了敬畏,他开始有了自己的方向和信仰。

有了方向和信仰,他逐渐明白,此刻自己的所作所为,就是为了让这命运设计背后的另一股势力中的尊者出现;而玉帝正需要这位尊者出面来平衡两股势力。所以,被压在五行山下,已经成为了他最好的归宿,在这期间,他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让自己成熟,成熟到足够掌控和把握自己的命运。

大话西游·第二部(三十)——知道不知道(24)

圆陀陀,光灼灼,亘古常存人怎学?入火不能焚,入水何曾溺?光明一颗摩尼珠,剑戟刀枪伤不着。也能善,也能恶,眼前善恶凭他作。善时成佛与成仙,恶处披毛并带角。无穷变化闹天宫,雷将神兵不可捉。

当时众神把大圣攒在一处,却不能近身,乱嚷乱斗,早惊动玉帝。遂传旨着游奕灵官同翊圣真君上西方请佛老降伏。(节选自《西游记》第七回)

此时悟空自明,自己的造诣已远非刚从菩提祖师那里出师时那般肤浅;对于善恶的角色转换,对悟空来说也是一念之间。然而,通过试探,通过悟性,悟空由不可一世的张狂,变成了“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无奈。在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自负到“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惶恐中,表面上看起来,是失去了自我;实际提升了的,却是自我的能力和修为;而真正看清了的,却是世事沉浮的大千世界。

玉帝此时知道,另一张牌该出现了。玉帝对佛祖的召唤是“传旨”,这一点可以充分证明佛教势力和道教势力相比,此时完全是处于守势的。在举手投足间之间,尊卑却早有定论。

如来闻诏,即对众菩萨道:“汝等在此稳坐法堂,休得乱了禅位,待我炼魔救驾去来。”

如来即唤阿傩、迦叶二尊者相随,离了雷音,径至灵霄门外。忽听得喊声振耳,乃三十六员雷将围困着大圣哩。佛祖传法旨:“教雷将停息干戈,放开营所,叫那大圣出来,等我问他有何法力。”众将果退,大圣也收了法象,现出原身近前,怒气昂昂,厉声高叫道:“你是那方善士,敢来止住刀兵问我?”如来笑道:“我是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尊者,南无阿弥陀佛。今闻你猖狂村野,屡反天宫,不知是何方生长,何年得道,为何这等暴横?”大圣道:我本——

天地生成灵混仙,花果山中一老猿。水帘洞里为家业,拜友寻师悟太玄。

炼就长生多少法,学来变化广无边。因在凡间嫌地窄,立心端要住瑶天。

灵霄宝殿非他久,历代人王有分传。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

佛祖听言,呵呵冷笑道:“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尊位?他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该多少年数,方能享受此无极大道?你那个初世为人的畜生,如何出此大言!不当人子,不当人子!折了你的寿算!趁早皈依,切莫胡说!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顷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大圣道:“他虽年劫修长,也不应久占在此。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佛祖道:“你除了长生变化之法,再有何能,敢占天宫胜境?”大圣道:“我的手段多哩!我有七十二般变化,万劫不老长生。会驾筋斗云,一纵十万八千里。如何坐不得天位?”佛祖道:“我与你打个赌赛:你若有本事,一筋斗打出我这右手掌中,算你赢,再不用动刀兵苦争战,就请玉帝到西方居住,把天宫让你;若不能打出手掌,你还下界为妖,再修几劫,却来争吵。”(节选自《西游记》第七回)

这是悟空和如来之间的第一次正面对话,当着玉帝和天上众仙的面,这样的对话,对双方的修为和悟性的要求极高。

如来的第一次问话,实际上是需要悟空做一个自我介绍,就好像“非你莫属”或“非诚勿扰”里登台的选手,要先介绍自己;如来也想通过悟空的自我介绍来了解悟空的悟性是否足够,玉帝的设计是否无懈可击。

悟空的自我介绍如来还是比较满意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透露出自己的授业恩师是谁,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至少悟空还是一个重情重义、信守承诺的人,虽然生性顽劣,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原则,不苟活,不苟同。成大事者,先要学会担当;悟空的这一次回答是让如来满意的;更何况,菩提祖师的身世之谜我们还没有完全给大家揭开呢。

如来的第二次问话,实际上先是替悟空“澄清”一个事实,悟空仅仅是一个成精的猴子,连什么悟空是集“天地之灵气”仙苞一事都未曾提及。

其次,如来拍了一个大大的马屁:玉皇上帝尊位的得来,实际上是因为他自由忍辱负重,坚强不屈,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历尽劫难,方得享受此无极大道;这些话不光是说给悟空听,更是说给道教势力的人听。

再次,“趁早皈依,切莫胡说!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顷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这是一种警告,更是一种提醒,一种保护。

悟空的本来面目究竟是什么,如来和玉帝都很清楚,悟空没有说清,是因为悟空的悟性和担当;如来却能看清,这个提醒,让悟空顿悟,于是,悟空几乎是“欣然”接受了这种提醒和保护。当然,欣然是内心反应,表面工作还是要做一做的,于是,就有了两人之间的“打赌赛”;只是,未知这打赌赛中,谁是最大的赢家,我们下一讲再和朋友们分享。

大话西游·第二部(三十一)——知道不知道(25)

佛祖道:“我与你打个赌赛:你若有本事,一筋斗打出我这右手掌中,算你赢,再不用动刀兵苦争战,就请玉帝到西方居住,把天宫让你;若不能打出手掌,你还下界为妖,再修几劫,却来争吵。”(节选自《西游记》第七回)

这绝对称得上是史上最大的也是最无厘头的赌局:两人打赌,赌注居然是别人的宝座,所以这个赌打得在外人看来实在太儿戏:两人居然拿天庭之主的位子当赌注,玩一把。这玩得也太大了,玉帝早和佛祖策划好这一切,早就预知这赌局的输赢。估计我如果是玉帝,我请来的平妖的客人居然要拿我的位子做赌注,我肯定不会想如果赌输了如来还会好心的在西方给我留个位子,我是肯定要一脚把佛祖踢回西方极乐世界去。

那大圣闻言,暗笑道:“这如来十分好呆!我老孙一筋斗去十万八千里。他那手掌,方圆不满一尺,如何跳不出去?”急发声道:“既如此说,你可做得主张?”佛祖道:“做得,做得!”伸开右手,却似个荷叶大小。那大圣收了如意棒,抖擞神威,将身一纵,站在佛祖手心里,却道声:“我出去也!”你看他一路云光,无影无形去了。佛祖慧眼观看,见那猴王风车子一般相似不住,只管前进。大圣行时,忽见有五根肉红柱子,撑着一股青气。他道:“此间乃尽头路了。这番回去,如来作证,灵霄宫定是我坐也。”又思量说:“且住!等我留下些记号,方好与如来说话。”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叫:“变!”变作一管浓墨双毫笔,在那中间柱子上写一行大字云:“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写毕,收了毫毛。又不庄尊,却在第一根柱子根下撒了一泡猴尿。翻转筋斗云,径回本处,站在如来掌内道:“我已去,今来了。你教玉帝让天宫与我。”如来骂道:“我把你这个尿精猴子!你正好不曾离了我掌哩!”大圣道:“你是不知。我去到天尽头,见五根肉红柱,撑着一股青气,我留个记在那里,你敢和我同去看么!”如来道:“不消去,你只自低头看看。”那大圣睁圆火眼金睛,低头看时,原来佛祖右手中指写着“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大指丫里,还有些猴尿臊气,大圣吃了一惊道:“有这等事,有这等事!我将此字写在撑天柱子上,如何却在他手指上?莫非有个未卜先知的法术。我决不信,不信!等我再去来!”(节选自《西游记》第七回)

这悟空和佛祖之间的双簧演的绝对天衣无缝,“暗笑”、“急发声道”、“做得做得”、“却道声”……

我仿佛听见两人在KTV合作着一首周杰伦的《暗号》:

我想要的想做的你比谁都了,

你想说的想给的我全都知道;

未接来电没留言,一定是你孤单的想念,

任何人都猜不到,这是我们的暗号;

他们猜随便猜不重要,

连上彼此的讯号,才有个依靠;

有太多人太多事,夹在我们之间咆哮,

杂讯太多讯号,就连风吹都要干扰;

可是你不想一直走在黑暗地下道,

想吹风想自由想要一起手牵手,去看海绕世界流浪……

我害怕你心碎没人帮你擦眼泪,

别管那是非只要我们感觉对,

我害怕你心碎没人帮你擦眼泪,

别离开身边,拥有你我的世界才能完美……

《暗号》唱完了,自是皆大欢喜,各有所得:

好大圣,急纵身又要跳出,被佛祖翻掌一扑,把这猴王推出西天门外,将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唤名“五行山”,轻轻的把他压住。众雷神与阿傩、迦叶一个个合掌称扬道:善哉,善哉!

当年卵化学为人,立志修行果道真。万劫无移居胜境,一朝有变散精神。

欺天罔上思高位,凌圣偷丹乱大伦。恶贯满盈今有报,不知何日得翻身。

如来就是如来,境界、修为都高常人一筹,太上老君抓到悟空,是要把悟空往死里整,又是烧烤,又是烟熏的,有虐待动物之嫌;这样斤斤计较的,完全没有大家风范,安能成就大事?

如来则不然,和悟空唱完《暗号》之后,又深情的演绎一首《大约在冬季》:

轻轻的,就这样压着你,请将眼角的泪拭去;

漫漫长夜里,未来日子里,亲爱的你别为我哭泣;

前方的路,虽然太凄迷,请在笑容里为我祝福;

虽然迎着风,虽然下着雨,我在风雨之中念着你;

没有你的日子里,我会更加珍惜自己;

没有我的岁月里,你要保重你自己;

你问我,何时能放你,我也轻声的问自己;

不是在此时,不知在何时,我想大约会是在冬季……

这境界和太上老君简直天差地别,这才是成就大事的大家风范,这更是英雄重英雄的惺惺相惜;只是,悟空还需要太多的磨砺,也需要有个安静的地方,冷静的思考着世事沉浮,是是非非。

当然,政治斗争是残酷的,不是如来在慈善晚会上扮演了一个爱动物保护协会的角色就能达到目的的;这时,这场盛会的主办者出现了,因为赌局已结束,整个天庭,即将迎来安宁和和谐。当然,这一切,是建立在势力重新平衡的基础上的,那么,这其中将迎来何种平衡?我们下一讲再和朋友们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