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小说有个特点,跑龙套的话都特别多。店小二、茶博士,都很多话。在《倚天屠龙记》里,就写了这么一场街头闲散人员之间的对话,说话的人有个特点,都是典型的庸众。
这场对话的背景,是张无忌潜入元大都,去参观一个重大节庆活动“游皇城”。活动结束后,围观人群意犹未尽,尚自沉浸在兴奋之中。书上说张无忌一路听到众人纷纷谈论,说着今日“游皇城”的热闹豪阔,还顺便聊起了天下局势。话风是这样的:
有人道:“南方明教造反,今日关帝菩萨游行时眼中大放煞气,反贼定能扑灭。”
有人道:“明教有弥勒菩萨保佑,看来关圣帝君和弥勒佛将有一场大战。”
又有人说:“贾鲁大人拉伕掘黄河,挖出一个独眼石人,那石人背上刻有两行字道‘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是运数使然,勉强不来的。”
这些对话非常生动、形象,让人感觉似曾相识。事实上这就是典型的庸众之言,倘若仔细分析,能看出三个显著的特点:第一就是迷信。这一点不用多讲。比如什么“关帝眼中大放煞气,南方反贼定能扑灭”等等。迷信是国人精神的底色,到今天还没有改掉。而且我们的迷信有个特点,不是虔诚地信奉一家,而是一种广泛的浅层次的迷信,也就是“有什么信什么”“认为什么能帮助我就信什么”“感觉什么更厉害、更狠,就信什么”。
这几个聊天的大都百姓,关帝爷也信,弥勒佛也信,独眼石人也信,反正有什么信什么,神鬼不问出处,感觉哪个神明更厉害,就信谁多一点。关圣的称谓一会儿是“菩萨”,属于佛家系统,一会儿是“帝君”,属于道家系统,而大众对此也不在乎,对他们来说“帝君”和“菩萨”无甚区别,就是个很厉害的头衔而已,随便称呼。第二,乃是喜谈暴力和争斗。庸众往往都有一个特点,是自身明明很脆弱,抗打击和抗风险能力极低,却又很嗜血,唯恐天下不乱,特别喜欢打打杀杀的东西。
这几个大都街头的围观百姓,津津乐道“看来关圣帝君和弥勒佛将有一场大战”。你细读一读,体味一下,表面上是关心时事,其实是按捺不住好奇和兴奋,他们期待这种“大战”,喜欢这种“大战”,乐此不疲。最好是关圣帝君今天大战弥勒佛,明天大战太上老君,后天又大战王母娘娘,天天大战才好,围观者乏味的生活才会增添几分亮色,可以天天讨论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和三昧真火哪个厉害。
第三,也是庸众的一个思维特点,就是把一切自己搞不懂的问题粗暴地简单化。
南方明教造反的形势如何、前景怎样,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非掌握大量信息不能研判。庸众便会把它粗暴地简单化,拉到自己的层面来理解,简化成“关圣帝君和弥勒佛谁更厉害”。明教能不能成事,就看弥勒佛厉害不厉害了。所以,庸众都有一项能力,就是可以在不掌握任何信息的情况下热烈讨论很复杂的大事。
当然,倘若他掌握信息,那就不能叫庸众了。比如一个农民谈论养猪,他固然可能文化层次不高,但那能叫庸众吗?不能。他掌握的一手信息比你城里人多。他的发言,你必须认真听才对。可如果是村头的王小二谈论日本的防务、中东的石油、南美与欧洲的关系,他就可能成了庸众了,因为他不掌握任何信息,只能用村里的逻辑来臆想世界,最后就往往降格成“关帝大战弥勒佛”这种讨论水平。再者,庸众还有一种本能,就是总在有意无意地制造谣言。例如前面引文里第一个说话的大都百姓,张口就是一句“今日关帝菩萨游行时眼中大放煞气”。
这就已经出现谣言的苗头了。试问,这个人围观游皇城时,真的看到关帝菩萨眼里大放煞气了吗?显然没有,“煞气”这种东西谁都瞧不见。可他如是张嘴一说,就释放出了一条被污染的信息,成了一个谣言的源头。传播出来之后,大家就会不断添油加醋,这条关于“煞气”的信息会被污染得越来越厉害。
人们会纷纷说:“关帝今天真的大放煞气了,好多人都瞧见了!”“是真的,我听大都的亲戚说了,他亲眼看见的,关帝真的在大放煞气!”“那个煞气是金色的,像闪电一样,咔嚓咔嚓!”“有人看见关帝一边舞青龙刀,一边大放煞气,熏死了好多人!”从此不管关帝本人承认不承认,他都是板上钉钉地大放煞气了。最后,金庸还不经意地写出了一个规律,就是每三五个扎堆的庸众里,总会有一个爱做总结的、故作高深的庸众。不管别人讨论什么,他都会来总结一下,呵呵冷笑:告诉你们吧,那是一盘很大的棋。或是:呵呵,你们不懂,这些事是有背景的,水深得很云云。你看元大都的这场街谈巷议,前两个人热烈讨论之时,第三个人就出来总结了:呵呵,这是运数使然,勉强不来的!“运数使然,勉强不来”,显得多么深刻,何等洞悉天机,一抛出来,肯定能收获旁边人一道道欲言又止、不敢多问的敬畏眼神。
书上说,张无忌对这些愚民之言无心多听,翻着白眼,快步离开。可是你张无忌鄙视人家,人家还鄙视你呢。街头大爷多半会中止高谈阔论,盯着张无忌离去的背影,掸掸袖口上的烟灰,说:“呵呵,难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