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说了一辈子都在爱国的大诗人陆游,他成天想着北伐。然而他实际在前线的日子,也就短短八个月。
但他有一位好友,可是真刀实枪和金人干过架的。
这个人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人称“词中之龙”的辛弃疾。
按道理,这样一个人应该是风光无限的吧,但是他的好朋友陆游写给他的诗中却说:
大材小用古所叹, 管仲萧何实流亚。 ——节选自《送辛幼安殿撰造朝》
在好友陆游眼里,辛弃疾是可以和管仲、萧何比肩的。
但是他为什么被大材小用了呢?
接下来,咱们就来看看辛弃疾起起落落的一生。
辛弃疾出生在山东济南,是个典型的豪爽的山东大汉。
据史料记载,辛弃疾的长相是这样的:
肩膀宽阔,身材健壮,目光有杀气。
别看这长相不太像文化人的样子,但辛弃疾念书的时候是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学得又好又快。
但辛弃疾显然是不满足于乖乖念书的,那时的他,心里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一件事:
原来早在辛弃疾出生前,北方地区就已经被金人占领了。辛弃疾的爷爷虽然被迫留在了沦陷区,还做了一个小官,但他充分展示了什么叫“身在曹营心在汉”。
辛弃疾的爷爷没事就带着孩子们爬山,讨论军事问题,比如以后要是起义,哪里当根据地比较好。
后来,辛弃疾两次去金国的首都参加科举。
别的读书人都是冲着当官发财去的,但辛弃疾,一路上都在搜集金国的情报。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金国皇帝脑洞大王完颜亮兴兵南下,国内空虚,北方的汉人们趁机起义。辛弃疾自己拉起了一支队伍,也在老家山东揭竿而起。
辛弃疾起义之后投靠了当时最牛的起义军首领耿京。
耿京的团队挺大,但都是大老粗,没啥文化。辛弃疾一来,可算有了个文化人,耿京就让他负责起义军的文书事物,还把公章给了辛弃疾保管。
但辛弃疾可不是普通的文官,他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武力值最高的文人:
人文里我最能打,武将里我最有才。
那么辛弃疾都干了些啥呢?
各位读者,你们可瞧仔细了!
辛弃疾有个朋友义端和尚,他当时也带着一支队伍起义,辛弃疾就把他也拉到耿京的队伍里。
但是这个义端和尚,花花肠子比较多,后来竟然偷了辛弃疾掌管的公章,跑路了。
辛弃疾立下了三天追回叛徒的军令状,一路追去,结果还真的让他给追上了。
义端吓尿了,想要求饶,据说他猛夸辛弃疾:
我看出你的真身了,你是青牛转世,力大无穷,求你别杀我。
辛弃疾直接把义端给砍了,回去复命。从此以后,文武双全的他更加得到耿京的重用。
干掉义端这种叛徒,对辛弃疾而言只不过是牛刀小试,后来又出了叛徒2.0张安国,辛弃疾除掉这个叛徒的过程,堪比武侠小说中的情节。
辛弃疾觉得起义军想要有活路,还得投靠南宋朝廷,耿京同意辛弃疾的看法,于是就派他去南宋联络。
辛弃疾和南宋朝廷谈得很顺利,可就在他回来的路上,却惊闻噩耗。
有个叫张安国的叛徒,接受了金国的诱降,把耿京给杀死了。一般人听到这个消息,估计会直接掉头回南宋。但是辛弃疾何许人也,不报仇,那还是男子汉大丈夫吗?
当时他就组织了五十多人的复仇者联盟,直接杀向张安国几万人的驻地,骗出张安国,活捉了他,顺便还忽悠了上万人当场起义,一块儿回了南宋。
经过一系列的波折,辛弃疾终于回归了他梦寐以求的南宋,正式进入南宋朝廷,准备施展才华,大干一场。
但是他可能没想到,他青年时代的这一壮举,就是他这辈子的巅峰了。
辛弃疾年轻时在起义军里的表现,那可以说是:
能文能武。
按理说,这样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应该会受到重用,但辛弃疾南归之后四十几年的人生,却跟坐过山车一样,上上下下,起起落落。而这四十几年,大概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辗转各地,赋闲在家,老年领兵。
当时南宋和金国对峙,南宋朝廷内部一直有主战和主和两派,成天吵个没完。
宋高宗在位的时候,重用秦桧,杀死岳飞,主和派占上风,刚南归的辛弃疾一心想提着刀打仗,自然不得重用。
这一时期,是辛弃疾南归生涯的第一阶段:
之后宋高宗皇帝做腻了,把位置传给了宋孝宗。这个年轻人热血沸腾,立志恢复中原。
这一时期,主战派占据了上风,还发动了北伐,可是……这次北伐以惨败收场,宋孝宗和主战派被浇了一盆冷水,情绪低落。而就在这时,辛弃疾却站了出来,一口气写了十篇论文,论证天下大势,以及如何打败金国,这就是有名的
美芹十论!
在朝野上下一片悲观的情况下,辛弃疾还能写出如此逻辑严谨且深谋远虑的论文,可见他抗金的信念有多强烈。
虽然辛弃疾论文发表了不少,却都没有得到朝廷的重视。此时的他依然重复着前十几年的故事,辗转各地。但是在这一时期,辛弃疾干出了不少业绩。
比如在江西平定贩卖私茶的茶军叛乱。
比如在湖南建立飞虎军保障当地治安。
但是辛弃疾内心真正渴望的是上前线,十几年的不得重用,让他满腔愤懑无处发泄。
这些强烈的情感都体现在了他的词里:
太常引·建康1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2。 飞镜3又重磨。把酒问姮娥4。 被白发5、欺人奈何6。 乘风好去7,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8。 斫去桂婆娑9。人道是、清光更多。
【必背注释】
[1] 建康:六朝时期的南京。
[2] 金波:指月光。源自《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
[3] 飞镜:天上的月亮像飞天之明镜,这里指月亮。
[4] 姮héng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5] 被白发:白发渐渐增多。被(pī),同“披”,覆盖。
[6] 欺人奈何:欺负我拿它没办法。
[7] 乘风好去:乘风而去。
[8] 直下看山河:俯视大好河山。
[9] 斫去桂婆娑suō:砍去摇曳的桂树枝。《酉阳杂俎》中记载,月中的桂树高五百丈,树下有一个人常常砍树,斧子砍下去,树的创口就长好了;这个人姓吴名刚,是西河人,学仙道时犯错,被罚砍树。斫:砍。桂:桂树。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
【必背翻译】
一轮圆月洒下万里金波,好像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夜空。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我已白发日增,上天故意欺负我,为之奈何。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高空,俯视宋朝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婆娑摇曳的桂树枝柯,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会使月亮洒向人间的光辉更多。
这首词运用了月亮的传说,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上阕感慨年复一年时光虚度,但是却无可奈何。
下阕展开了想象,作者希望砍掉桂树,让黑暗消失,让清辉洒满人间。表达了辛弃疾对去除社会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的决心。这首词虽是辛弃疾对长期不得重用的苦闷发泄,但是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对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
辛弃疾在地方上当官这些年,用官银买粮赈灾、建军队防爆乱,因此得罪了不少权贵。
这些人抓着机会就要搞事情,辛弃疾因此被罢官:
被罢官之后的辛弃疾,回到了他在江西上饶的家。
这之后他的南归人生就进入了第二阶段:在家赋闲。
在上饶他不仅修了房子,还从地势低的地方挖了块田出来。因为房子旁边有田,所以他特地给房子取了个名字——稼轩。
稼,是指庄稼、农事;轩,则是指房屋。正是因为这处房子,辛弃疾把自己的别号也取成了稼轩。
辛弃疾这一赋闲就是二十年,虽然中间也出去当了两次小官,但都很快又回来了。
他大部分的时间就是种种地、旅旅游,所以这个时期辛弃疾创作了很多描写农村风光的词,我们来看下面这首词:
清平乐·村居 茅檐1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2相媚好3,白发谁家翁媪4? 大儿锄豆5溪东,中儿正织6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7,溪头卧8剥莲蓬。
【必背注释】
[1] 茅檐:茅屋的房檐。
[2] 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天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3] 相媚好:指相互取悦逗乐。
[4] 翁媪(ǎo):老翁、老妇。
[5] 锄豆:锄掉豆田里的杂草。
[6] 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7] 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通“无”。
[8] 卧:趴。
【必背翻译】
茅屋的房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听到带有醉意的吴地方言,真是温柔又美好,不知他们是谁家的满头白发的老翁老妇。
大儿子在溪水东面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顽皮的小儿子,他正趴在溪头的草丛里,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这首词纯粹用的是白描手法,整首词围绕小溪展开画面,构思巧妙。茅檐、小溪、青草都是常见的东西,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农村风景图。
语言虽然质朴,但整首词却充满了诗情画意。
这种诗情画意与满腔的报国壮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有雄才大略,却英雄无用武之地,明明想驰骋疆场,却只能在家种地,其中的愁绪也只有辛弃疾自己能懂了: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1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2新词强3说愁。 而今识尽4愁滋味,欲说还休5。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必背注释】
[1] 不识:不懂,不知道。
[2] 赋:写词。
[3]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4] 识尽:尝够,意为深深懂得。
[5] 欲说还休:想说还是停止了,指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必背翻译】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远望。喜欢登上高楼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又停下不说。想说却又停下不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这首词是历代写“愁”的诗词里非常有名的一首。
上阕着重描写了自己的少年时代,想法单纯、乐观、自信。下阕与上阕进行对比,突出了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对“愁”的理解的加深。“天凉好个秋”,表面形似轻松,实际上却是深沉含蓄,愁到心头了。所以辛弃疾虽然种着地,心里却依然念着家国天下,辛弃疾的南归人生,也即将进入最后一个阶段:
辛弃疾赋闲了二十年,天下的局势发生了一些改变:
金国在华北地区长期的压迫统治,导致华北地区民间起义愈发频繁。同时北方蒙古人崛起,开始不断南下骚扰。
南宋的一些大臣,发现了金国的内忧外患,心想:这个时候不北伐,啥时候北伐!
于是南宋朝廷开始集结兵马,准备打过去了。
当时朝堂上说话最管用的是韩侂胄,在准备干架的这个当头,他自然是要起用一直主张伐金的人。
这个时候他想起了写过伐金大论文的辛弃疾。
而这个时候的辛弃疾,已经六十四岁高龄了。
辛弃疾满怀激情重新出山。但事实上,韩侂胄只是看中了辛弃疾主战派元老的招牌,并没有打算真正重用他。
在这期间,辛弃疾来到三国遗址北固亭,有感而发,写了两首特别有名的词: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节选自《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词人以廉颇自比,一是表示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的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二是抒写忧虑,恨自己像廉颇一样,空有豪情却报国无门。
南乡子·登京口1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2神州3?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4事?悠悠5。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6万兜鍪7,坐断8东南9战未休10。 天下英雄谁敌手11?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12。
【必背注释】
[1] 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
[2] 望:眺望。
[3] 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4] 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5] 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6] 年少:年轻。这里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
[7] 兜鍪(dōu móu):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8] 坐断:坐镇,占据。
[9] 东南:指吴国在三国时地处东南方。
[10] 休:停止。
[11] 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
[12] 生子当如孙仲谋:生儿子就要像孙仲谋。此为典故,据说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雄壮威武,喟然而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仲谋,孙权的字。
【必背翻译】
从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故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看到的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而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无法说清。连绵不断的往事,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想当年孙权尚青春年少,就已经统领了千军万马。他能坐镇东南,坚持抵抗,没有向敌人低过头。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罢了。难怪曹操说生儿子就要生孙权那样的儿子。整首词一共三问。
第一问通过描写登高远眺的场景,来抒发词人对故土的怀念。第二问则表现了词人的愁绪就像这滔滔江水,延绵不断。第三问借用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典故,讽刺了朝廷中主和派的懦弱。辛弃疾对战争的意见得不到重视,只是被当成吉祥物,呼之则来,挥之即去。
而掌权的韩侂胄,口气挺大,本事却没多少。他急哄哄地打过去,结果分分钟被金国的军队教做人。这个时候又想让辛弃疾来收拾烂摊子了。
但是辛弃疾表示:
我拒绝。
辛弃疾早就看透了韩侂胄的为人,不想与他共事。而且此时六十八岁的辛弃疾已经病到起不来了,在写完辞职信后不久,就与世长辞了。
辛弃疾的一生,真的像跳楼机一样上上下下,让人唏嘘。但他的词随了他的长相,那就是——豪
他在词上面的成就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在苏东坡之后,他的词又一次突破了描写儿女情思的传统内容,让词有了抒发忠义之士的家国情怀的作用。
比如说下面这首非常有名的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1分麾2下炙3,五十弦4翻5塞外声6,沙场秋点兵。 马作7的卢8飞快,弓如霹雳9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10,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11白发生!
【必背注释】
[1] 八百里:指牛。《世说新语·汰侈》记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驳’。”后诗词多以“八百里”指代牛。
[2] 麾:军旗。麾下:指部下。
[3] 炙:烤肉。
[4] 五十弦:本指瑟,泛指乐器。
[5] 翻:演奏。
[6] 塞外声:以边塞作为题材的雄壮悲凉的军歌。
[7] 作:像……一样。
[8] 的卢(dí lú):马名。一种额部有白色斑点的烈性快马。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
[9] 霹雳:响雷,比喻拉弓时弓弦响如惊雷。
[10] 天下事:指恢复中原之事。
[11] 可怜:可惜,值得怜悯。
【必背翻译】
醉梦里挑亮油灯细看宝剑,梦中恍惚又回到了当年,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把烤肉分给部下,让军中奏起雄壮的军乐。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的场景。
想那战场上,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功名。可怜我已经成了白发人!
这首词是典型的英雄人写英雄词,把沙场点兵的壮志豪情、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都描绘得栩栩如生。
但可惜这些场景都在“醉里”和“梦回”,幻想的壮阔场面和现实的寂寞清冷形成了鲜明对比。
壮与悲,理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抒发了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这首词既然叫“壮词”,可谓情壮、景壮、事壮、语壮、声壮、人壮、马壮,气势豪迈,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
其次,辛弃疾的语言技巧高超,既通俗易懂,又能引经据典;既有古典的意象,也有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这是对词表现形式的一种极大的突破。
比如下面这首:
西江月·夜行黄沙1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2,清风半夜鸣蝉3。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4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5茅店6社林7边,路转溪桥忽见8。
【必背注释】
[1] 黄沙: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的西面。
[2] 别枝惊鹊:惊动了喜鹊飞离枝头。
[3] 鸣蝉:蝉叫。
[4] 听取:听闻。
[5] 旧时:往日。
[6] 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7] 社林:土地庙旁边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8] 见:同“现”,显现,出现。
【必背翻译】
一轮明月升上了天空,惊飞了栖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送来了远处的蝉鸣。在稻花的香气里,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也在说着丰收年。
天边的星点点闪烁,山前的雨滴滴飘过。从前那熟悉的茅草客店,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词的上阕描写的由高到低的景物,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幸福感。下阕远而忽近,隐而骤明,表现了作者沉浸在稻花中怡然自得的心态。这首词语言朴素,没有任何修饰,体现了辛弃疾情真意切的诚挚一面。叶嘉莹老师曾说,辛弃疾最为了不起和不可及者,是他能够将“诗之境阔”和“词之言长”这两种文体的优点合而为一……他的词不仅正面表现了他忠心报国、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还艺术再现了他的那一分深厚强大的生命力。
辛弃疾这辈子,虽空有将帅之才、报国之心无处施展,但忠义之心和建功之志一直伴随着他。
辛弃疾这个人,可以说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立马定乾坤”。
哪怕朝廷虐他千百遍,他北伐收复故土的决心无论何时都坚定不移。他可谓一位当之无愧的爱国词人。
本页共203段,8375个字符,21060 Byte(字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