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革命与人类文明演进

——信息革命与生态文明系列谈(1)

按:党的十八大将“信息化”列入“新四化”,确立“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的战略目标;将“生态文明”列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应有的贡献,本网特以“信息革命与生态文明”为题进行系列讨论,供参考。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重大技术革命使人类文明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三次重大的技术革命,也先后出现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目前正在向生态文明迈进。从本质上看,每一次文明的更迭,都是一次生产力的飞跃,而每一次生产力的飞跃,又都缘于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每一次新技术革命的发生,都是建立在其发生之前人类文明创造的发展成果基础之上的,都是对前一次技术革命的升华。

一、人猿揖别与原始文明

(一)人猿揖别

我们的先祖,起初与其他动物在获取食物以维持生命所使用的手段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也只是用手和牙齿。逐渐地,由于人类智力的发展远超过其它动物,人类便知道使用天然的木棍和石块来获取食物和防卫自己。比如,人类不仅懂得如何用捡来的大石块和木棒来猎取动物,而且逐渐地认识到,在捕获猎物后,不光只是用手和牙齿撕开皮毛和割开筋肉,还用捡来的带锐边的石块进行切割。这样就逐渐地学会了使用工具。在实践中人类又逐渐地认识到,某些石头,比如砾石在石块上摔破时,可以产生带锐边的石块,于是他们就慢慢地懂得了用石头来打击另一块石头,使其产生锐边的石块。这便是历史学家们所说的制造打制石器,也就是古人类制造工具的起源。

凭借手中的技术,人类可以实现自己的许多目的,克服自身的许多障碍,将自然物更多更快地转化为自己在衣食住行方面的有用之物。人凭借手中的锐器,终于在与自己为伍的动物同伴的世界中,取得了支配的地位,成为与一般动物不同的种类。因此远古人类就是依靠原始技术使自己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这是人猿揖别的标志,是人之为人的依据。黑格尔说,人因自己的工具具有支配外部自然的力量。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而劳动是从创造工具开始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创造了人,技术使人实现了从动物界到人类的提升。

(二)原始文明时期典型科技成果

人类最早的技术成果——石器。原始社会最早的技术成果是石器。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主要是用石头相互敲打制造的比较粗糙的石器,大体可分为尖状器、刮削器和砍砸器3类。到了新石器时代,石器的制造技术从打制发展到磨制。经过沙子或砾石磨制后的石器更锋利、形状也更规整。并出现了在石器上打孔的技术,从而制造了诸如石铲、石镰、石锄、石杵、石臼等工具。

人类的“第一发明”——弓箭。大约在距今1.4万年前,人类发明了弓箭。弓箭的发明使人类在狩猎活动中有了远距离杀伤的武器,从而使人类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弓箭的发明是人类的“第一发明”,它是人类第一次把以往的简单工具改革成了复合工具。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的那样:“由于有了弓箭,猎物变成了日常的食物,而打猎也成了普通的劳动部门之一。弓、弦、箭已经是很复杂的工具,发明这些工具需要有长期积累的经验和较为发达的智力,因而也要同时熟悉其他许多发明。……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技术革命——钻木取火。与发明弓箭相比,此后的人工取火是原始社会更重要的技术发明,人工取火技术的发明导致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技术革命。早在50万年前,人类就开始使用天然火。然而能人工取火则要晚很多。在长期制造石器工具的过程中,人类逐渐发现打石取火的方法,特别是弓箭发明和推广后,导致人们产生利用弓弦绕钻杆来打孔的想法,从而发明了钻具。人们利用钻具与被钻物之间的摩擦生热发明了“钻木取火”技术。人工取火是人类在原始社会最伟大的发明(吴伯田、吴伟浩,2009)。恩格斯指出:毫无疑问,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人类使用火以后,改变了人类单一的饮食结构,通过熟食增强了人的体质,促进了人体特别是大脑的发育,使人类的智力得到飞跃性的发展,再一次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三)原始文明特征

  原始文明时期,人类只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普通一员,人的全部活动都是围绕自然界来进行的。人类的全部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基本建立在依赖周围环境的基础之上。自然界按其固有的规律运行,但是人们已有了一些适应自然的策略,如拿火来取暖,烤食。梅策瑞塔在对中全新世的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研究中发现,中全新世时期,在美国南方的高平原地区干旱非常剧烈,表面与地下水资源变干,并且人类捕食的野牛数量减少。这些导致了人类生活发生了相当大的改变,例如聚落局部废弃,打井以获取地下水,饮食范围变宽。但无论怎样,人与自然保持着一种原始共生的关系。

人类在其产生、发展的漫漫历史长河中,与森林有着血肉难分的关系:人类的祖先由森林动物的一员,逐渐演化成今天的人,人类从森林中走出来,并依靠森林得以生存。早期人类所获得的食物、衣物、栖息地等,均与森林息息相关。刚刚脱离动物界的猿人,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很有限,他们对自然的依赖性很大。猿人刚从树上走下地面,对森林的依赖性尤其明显。恩格斯曾指出:人类的童年,“人还住在自己最初居住的地方,即住在热带的或亚热带的森林中。他们至少是部分地住在树上,只有这样才可以说明,为什么他们在大猛兽中间还能生存。”事实上,远古先民的衣、食、住、行种种需要,多数仰仗于森林的无私贡献。中国古代就有古之人民“食禽兽之肉,采树木之实”、“构木为巢”、“刳木为舟”等说法(马忠良等,1997)。如上所述,当时的劳动工具、战斗武器也大多取材于森林中的产物,在人类发明用火之前,人们的物质生活主要依赖于森林环境,想要远离森林去谋生,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

二、农业革命与农业文明

(一)农业革命的产生

  大约在1万年以前,人类开始有意识地从事谷物栽培。他们开辟农田,驯化可食用的植物,标志着人类史上一个崭新的文明时代的开始。阿•托夫勒称之为第一次浪潮。有了农耕,人类的食物才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保障,才使人类逐步结束了漂泊不定的游猎生活,建立了一座座的村庄。

农业革命是指人类开始栽培农作物与饲养家畜的崭新的劳动实践活动,以及由此引起的在生产生活方式乃至整个社会制度、思想文化上所发生的一次巨大革命。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逐步观察和熟悉了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慢慢懂得了如何栽培作物。世界各地的人民,在采集经济的基础上,积累经验,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农业。农业革命的最主要成就在于从此建立起以土地资源开发为中心的种植业和畜牧业,使人类从游牧开始走上定居生活。

(二)农业革命代表科技成果

  青铜器。青铜最早出现在富含铜锡或铜铅等混合矿的地区,比如现今土耳其的安拉托里亚地区。当时的工匠将这样的矿石煅烧,冶炼出了铜锡或铜铅合金。铜锡合金的颜色青灰,故名青铜。青铜的熔点在700~900℃之间,比纯铜的1083℃低,且具有优良的铸造性,硬度和强度高出纯铜不少,还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因此,青铜铸造技术的发明成了人类物质文明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给社会变革和进步带来了巨大动力。最早的青铜器出现在两河流域和埃及等地,始于公元前3000年。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年)出土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吴汝康等,1978)。青铜铸造术的发明,与石器相比,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铁器(犁等)。地球上铜矿资源较少,铜产量因而不高,广泛使用受到限制。加之铜材料虽然易于加工,但是强度和硬度较差,对于砍伐森林扩大农业生产、开凿和挖掘地下矿藏,尤其是制造更为坚韧锐利的兵器来说,难以满足需要。因此经过长久使用铜材、特别是奴隶社会中连年的战争之后,人们深深地感觉到要想向前发展和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找到比铜更好的金属材料。人类接触和认识铁材料,是来自天外的天然陨铁。早在公元前4000年,古埃及人及苏美尔人就已经懂得利用天然的铁来制作矛及饰物。铁材料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发展的又一个了不起的里程碑,铁器的广泛使用,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正如恩格斯所说: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它给手工业工人提供了一种其坚固和锐利非石头或当时所知道的其他金属所能抵挡的工具。

陶瓷。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用泥土烧制的陶器,既改变了物体的性质,又塑造出便于使用的形状。它使人们在处理食物时,除了烧烤之外,又增加了蒸煮的方法。陶器的出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端。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进一步指出:“可以证明,在许多地方,也许是一切地方,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编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在这样做时,人们不久便发现,成型的粘土不要内部的容器,也可以用于这个目的”。

文字。文字是人类记录思想、交流思想的符号,它于1万年前“农业化”开始以后萌芽,随着人类由野蛮向文明过渡,是由先人们在生产和交换的过程中,经过了无数年月的不断创造和改进而形成的。文字在发展早期都是图画形式的表意文字。1959年,在山东大汶口出土了一些陶器,上边刻有一些符号,可以看成是早期的雏形文字。文字突破口语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人类可以在书面语的基础上完整地传承人类的智慧和精神财富,使人类能够完善教育体系,提高自己的智慧,发展科学技术,进入文明社会。

造纸。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渔网等植物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的纸,是现代纸的渊源。造纸术首先传入与我国毗邻的朝鲜和越南,随后传到了日本。公元751年,中国造纸术通过阿拉伯人向西传播之后,欧洲各国便有了手工纸,到19世纪中国的造纸术已传遍五洲各国。

印刷术。印刷术与丝绸紧密相关。最早的印刷术是在汉代,用在丝绸上的。而汉代才出现在纸上的雕版印刷。7世纪传到日本,8世纪传到阿拉伯、12世纪由阿拉伯传入欧洲。从而推动了人类信息的传播和文化的交流。雕版印刷约在公元6世纪的隋唐之际出现,到唐宋时期已大量用于印刷佛经和书籍。到北宋庆历年间,工匠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使印刷技术发生了巨大的飞跃。在12世纪和13世纪,活字印刷术在亚洲广为传播。

(三)农业文明特征

  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有了初步的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了一定程度的发挥。虽然这时候还是以自然界为主体,但人的能动因素相对增加,对于自然的活动已造成了自然的某些反应。例如,人类的发展造成了大量森林的减少,增加了山地的侵蚀速率,河谷中的沉积速率加剧,同时引进了外来物种而导致天然物种的消亡。总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自然处于主导的地位。人们在生产力提高的情况下,一方面改造着身边的自然环境为人类造福,一方面却在破坏着自然环境(鲍润辽,2010)。如我国自秦汉开始,西北地区的气候逐渐变干燥,而在这时人们又开始了对西北地区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农耕日益扩大的总趋势,加剧了西北地区由气候变干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并使之再也恢复不到原来的状态。但总体而言,人与自然尚能保持和谐。

就“农业革命”而言,它对人类历史产生的影响无疑是重大而深远的。农业革命不仅是社会文明与人类原始野蛮状态的最显著的历史分水岭,而且是人类文明赖以迅速成长的巨大驱动器。与原来粗陋的“采集经济”和“狩猎经济”中自发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农业革命给人带来了较为精致的农业经济与畜牧经济,开始了自觉的生产生活方式。人类由过去的那种简单、被动的自然资源的索取者,逐渐转化为有头脑的、主动的自然资源的开发者、生产者,并进而获得了稳定的生活来源。由此,人类的人口数量急剧增长,分布的区域空间扩展,相应的产品交换与社会分工也就必然要发生,村庄、城镇、城市的建立才成为可能。

总之,正是农业革命使得人类最终与动物界彻底分离,真正开始了文明历史的演进过程,也正是农业革命的强大张力,为人类社会文明不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原始社会开始,经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这一漫长的整个前资本主义时期,整个人类的文明史实际上也是一部围绕着农业而发展交替的社会文明史,从而传统农业文明向近现代工业文明的演进更新,实际上也是以农业文明的发展变革为历史前提的。

三、工业革命与工业文明

(一)工业革命的产生

  在18 世纪后期,开始了一场积累达几个世纪之久的经济结构大变革。这种变革打破了以往传统农业生产的一统天下,代之以工业制造业的兴起,并展现出提高人类社会生产水平的广阔前景。这一变革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工业革命。

18世纪从英国发端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这场革命是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应用作为 标志的。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替代了手工工厂,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二)工业革命与工业文明进程

  工业文明第一阶段。瓦特不仅发明了蒸汽机,还与他人合伙开办发动机厂,从而把技术——生产——经营连为一体,使他的发明迅速变为产品,很快在生产中得到应用,推动了技术的产业化。1764年,詹姆斯•哈格里沃斯发明了一台纺织机——珍妮机,一开始就能用12~14个纱锭。在此之前有人发明了脚踏的双锭纺纱车,但能同时纺两根纱的纺纱能手几乎像双头人一样罕见。珍妮机却能利用同一工作机同时纺十几根纱,这说明工具机一开始就摆脱了人使用手工工具所受器官的限制。几乎同时,理查德•阿克莱德发明了水利纺织机。水利的利用导致了工厂的建立。不久塞缪尔•克朗普顿便将珍妮机与水利机的特点结合起来,发明了“骡机”(走锭纺纱机),使生产细棉布等这类高级棉布的近代棉纺织业得以确定。这样,从18世纪80年代开始,在纺织业首先开始了机械化的进程。18世纪末,蒸汽动力在纺织业的应用,加快了纺织业生产机械化进程的步伐,并使机械化进入其他行业。面对工具机日益增长的需求,人们认识到必须利用机器生产机器,这既促进了工作母机的生产和机械制造业的形成,又进一步加速了机械化的进程,实现了生产的初步机械化和社会的初步工业化。

工业文明第二阶段。1867年,德国西门子公司的创始人西门子制造了一台大型自激式发电机,最终导致火力发电厂和水电站的建造,出现了大规模电力工业,掀起了新的一次能源革命,迎来了中级工业社会。西门子与瓦特不同,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写下了论文《不用永久磁铁,而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方法》,为获得强大电流寻找依据,又在实践中采用电磁铁制成了自激式发电机。但就其作用与意义而言,西门子的发电机可与瓦特的蒸汽机相比拟。从此,工业社会文明由蒸汽时代进入电力时代。19世纪末叶,爱迪生发明灯泡后就着手火电厂设计,不久美国、英国和欧洲大陆的火电厂和水电站开始运转,并且可以长距离输电。20世纪初,高压输电减少了能量损耗,可以把电能输送到更远的地方,使城市和农村的联系更为密切,进而把农村也纳入工业社会的轨道。很快,电气超过蒸汽,连铁路也实现了电气化,进入电气时代。

工业文明第三阶段。19世纪30年代,先是法国人发明了试验电报机,进行短距离的传信;后是英国人又发明了一种电报机,架设了商用电报线路。这是最早的电信。1860年铺设贯穿大西洋海底的通信电缆,1876年贝尔和格雷同时发明了电话,1895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和俄国人波波夫同时发明无线电,海陆空立体通信的电信时代终于到来。20世纪20年代是无线电广播和电视兴起的年代,先是广播,后来电视接踵而至。1925年和1927年,电视分别在英国和美国先后公开播映。美国于1928年首次试播机电式彩色电视节目,1937年率先开始全电子电视节目。

(三)工业文明特征

  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创造出了以前无法比拟的物质财富;工业革命广泛地推动了机器工厂的建立,排挤和取代了以前的家庭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促使资本主义生产从手工业工场过渡到机器大工业大工厂;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在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上,从而最终战胜了封建制度而居于统治地位;工业革命加速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的形成和发展,使它们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最主要的两大对立阶级,社会面貌从此有了根本性改变;工业革命使欧美国家实力猛增,其发展大大加速,从此西方拉大了与东方的差距。

工业文明造就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巨大社会生产力,把人类社会从农业时代推进到工业化时代,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蒸汽机的发明,让货轮和火车等交通工具迅速出现并为人类服务;电的发明,使电灯、电话等电器被广泛应用到人类生活当中。工业文明立足于人类的创造力和人类自身的生存需求,以人类征服自然为基本的价值取向。正是在这种人定胜天的价值取向驱动之下,工业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卢梭曾对使工业文明过分膨胀的工具理性侵蚀了人的道德理性、破坏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可能性和危害性发出警告。马克思、恩格斯也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所导致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异化现象,做出过深刻的反思。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说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确实都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并且指出:要实行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仅仅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迄今为止存在过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在一起的我们今天整个社会制度的完全的变革。

四、信息革命与信息社会

  (一)信息革命

  1946年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揭开了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序幕。埃尼阿科(ENIAC)是美国制造的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它采用了18000只电子管,是一个庞然大物,足足占满10m宽、15m长的大厅,重达30t。它不仅体积大,而且能耗惊人,相当于180台酒吧电炉。1978年出现的仅用几块大规模集成电路片组装的微型电脑F8,功能和埃尼阿科相当,体积却只有它的1/300000,重量不到0.5kg,耗电量不足3瓦,而可靠性却提高了1万倍。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许多科研机构、学校及其他机构将所拥有的计算机连接成网,以实现资源共享。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尝试将不同的局域网连接起来,形成互联网络。1993年9月15日,美国克林顿政府为了重振美国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正式推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简称NII)工程计划。NII的俗称就是信息高速公路,它是在高性能的计算机和通信基础上提出来的,真正的科学技术含义是指多媒体信息交互高速通信的广域网。互联网络是网络的网络,基于互联网络的信息高速公路是一项跨世纪的综合型总体工程。信息高速公路的关键在于高速:一是超高速计算机;二是网络宽带化;三是多媒体数字化。因此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还是投入巨资建设的基础设施。现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代表现代技术发展方向的主导技术,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信息时代主要标志

  在信息时代,信息是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信息的产生、发布、使用、整合将成为经济活动的枢纽,并对全社会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都产生重要的影响。美国作为全世界信息技术最为发达的国家,也是最早迈进信息时代的国家。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问世,这可以视为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的起点。互联网的普及,是美国社会开始全面迈进信息时代的标志(涂子沛,2012)。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革命迅速发展,它推动着工业经济正在转为信息经济,目前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已完成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转变,总的趋势是整体经济结构转化,以此为基础,整个社会也正在转变为信息社会。追踪人类社会进步的足迹,可以找出划分信息时代的主要标志:

第一,信息处理技术的革命性变革。电子计算机代替人脑进行快速的信息加工处理,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创造。半个多世纪以来,电子计算机已经经历了五六代的进展。其信息处理速度已突破每秒万亿次,或更高上千倍;其功能从高速化向智能化、网络化、系统化发展;其机型则面向实用,向大、中、小、微多个方面齐头并进。计算机在全社会的普及,显示出它已成为社会信息化的核心和基础。

第二,劳动者队伍的构成发生了根本变化。据统计,1956年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白领工人总数超过蓝领工人总数。它标志着人们的劳动方式开始出现了决定性的转变,以传统的体力劳动生产实用产品为主的劳动者人数越来越少,而以脑力劳动处理信息为主的管理型劳动者人数越来越多。这就导致了劳动者队伍构成和素质的根本转变,并且成为社会信息化的必要条件。

第三,全球性通信的实现。1957年,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为人类宇航事业的开端,而且把无线电通信设备装载到地球卫星上,使它成为无线电通信最大的空间中继站,为实现全球性通信提供了可能。卫星通信技术实现了在全球范围内任何两地的联系与沟通,给正在蓬勃发展的电信事业,插上了无可阻挡的双翼,成为推动全球信息化的重要技术基础和强大动力。

第四,信息产业的崛起。信息产业是指利用现代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手段,通过信息采集、存贮、传递、加工、利用等环节,所进行的以信息服务、技术开发以及信息产品的制造为主要目的的产业。当人们对信息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当信息同物质和能源一起成为经济活动中的战略性资源,并且日益显露出它在推动整个经济发展和改变人类生活面貌方面的巨大作用时,信息产业的创立与发展就是客观必然的了。它一旦形成就以传统产业无可比拟的速度迅猛发展,并且很快地成为信息经济的先导,成为信息社会的支柱产业。

第五,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武装了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改变了工作和生活的各个环节。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对工农业生产、商业经济、交通能源、科研教育、政治军事乃至家庭生活等各个领域进行自动化管理,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人工管理信息的局面,从而把人类社会的进程推向了信息时代。

(三)信息革命与信息社会的演进

  第一,人类快速发展的需求推动信息技术的出现。数字计算机的发明,开创了人类文明史上一个现代信息技术唱主角的新纪元。60 多年来,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数字计算机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角色不断演变和扩充,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引发了一系列的技术改进。显然,信息技术是信息化的“根”。

第二,信息技术的发展积淀导致信息革命的产生。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无处不在的应用,使得人类生产体系的组织结构和经济结构产生了一次新的飞跃,导致了信息革命的发生。恩格斯最先给出了产业革命的定义,他说:“产业革命是指生产体系的组织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一次飞跃”。

第三,信息生产力引发了全球性的信息化进程。正像工业革命催生了工业生产力,在全球引发了一场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一样,信息革命催生了信息生产力,在全球引发了一场信息化的历史进程。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工业化将英国的工业革命推向世界;信息革命发生在美国,信息化将信息革命推向全球。

第四,信息化将人类社会引致信息社会。就像工业化的进程将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引致工业社会一样,信息化的进程促使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步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因而也成为与时俱进的“现代化”概念的基本方向和目标。

第五,信息社会的演进催生了信息文明和信息主义。

因此,信息化理论体系的基本逻辑关系是:信息技术→信息革命→信息生产力与信息化→信息社会→信息文明与信息主义。(未完待续)

信息革命的产生与发展

——信息革命与生态文明系列谈(2)

信息是物质世界的一种普遍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运动规律的反映,是事物的动向、情况或状态的表达,是物质与意识的中介。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先导要素,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源。信息社会是信息革命与人类发展内在需求自然耦合的必然结果,一方面是社会的发展在不断提出一些新需求,同时也不断遇到一些新难题,信息革命恰好发生发展并不断变化,适应了这种需求。正如工业技术革命将人类带入工业社会一样,信息革命正在将人类带入信息社会。

一、信息革命的含义

信息革命就其一般含义来说,是指信息手段或信息技术的革命,是人类信息功能发展的结果,而人类信息功能的发展,根本就在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说,信息技术是其他各个领域发展的先导和核心,人类社会一切文明发展的步伐都是与信息技术的进步分不开的。

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巨大变革所引起的新的技术变革及其带来的社会经济结构的质的飞跃,是信息革命的主要内容。信息革命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新的生产手段,带来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和组织管理方式的变化,还引起了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将进一步引起人们价值观念、社会意识的变化,从而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也将随之而变。例如,计算机的推广普及促进了工厂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和家庭自动化,形成所谓“3A”革命。计算机和通信技术融合形成的信息通信网推动了经济的国际化,金融界组成的全球金融信息网使资金可以克服时差,在一昼夜间经全球流通而大大增值;跨国公司已控制着很大部分的生产与国际贸易。同时,信息通信网还扩展了人们受教育的机会,使更多人可以从事更富创造性的劳动。信息的广泛流通促进了权力分散化、决策民主化,随着信息流通便捷性的提高,将有更多人参与各种决策,这一形势的发展必然带来社会结构的变革。

二、信息革命的发展历程

(一)第一次信息革命:语言的产生

远古时候,随着人类的进化,语言逐渐产生。语言的产生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是信息交换的第一载体。语言结束了人们仅以动作做为表达交流意图的手段,使人们的思想、经验得以传播,并促进人脑发达。

(二)第二次信息革命:文字的发明

公元前1600年的殷、商朝时期,中国人发明了甲骨文。公元前220年,秦始皇统一了汉字,二者皆为现代汉字和简化汉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文字的发明是最重要的信息革命之一,在文字成为信息的载体之后,信息的存储和传递第一次脱离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促进了信息的流动。文字是记录压缩存贮信息的符号和代码,是人类信息交流的第二载体。文字使口语传递的信息固定下来,储存在文字里,长期保存,逐步积累,并加以系统化形成知识。其伟大意义在于,它完成了人类文明从以天然物质为载体到以人工符号为载体的飞跃,使人类进入有史文明时代,突破了人类经验总结、保存、传播的时域、地域局限,使人类创造的文明资源能代代相传、永续利用、优化组合、异地共享,也使人类抽象思维能力实现了由第一信号系统到第二信号系统的跨越,从而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变革。

(三)第三次信息革命:造纸术及印刷术的发明

公元105年,我国汉朝的蔡伦发明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造纸方法,使造纸技术有了飞跃的进步,并流传至世界各地。东汉末年,我国劳动人民在总结石刻和印章经验的基础上,创造了拓印法,后在隋朝发展成为雕版印刷。公元1041年至1048年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为现代印刷术和印刷机的发展奠定了基本原理,成为印刷术上的一次革命,它使人类文化传播更加深刻久远。纸是纪录文字的载体,因而也就成为信息的存储和传输介质,在交流思想、传播文化、撒播文明等方面是一种有力的工具和材料。印刷术的发明结束了单纯靠手抄、雕刻文献的时期,使得知识可以大量储存和流通,进一步扩大了信息交流的规模和范围,为人类信息大面积的传播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技术和手段,推动着人类文明在更大的范围内加速交流和传播。造纸术和印刷术传入欧洲,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成为新教复兴的工具和科学复兴的手段,它们与火药和指南针一起被马克思称为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这场信息技术革命把人类社会带进了工业时代。

(四)第四次信息革命:电报、电话和电视的发明

1837年,美国人摩尔斯和两个英国工程师库克、怀斯顿几乎同时发明了电报,使得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可能克服距离的障碍而达到通信的目的。1877年,贝尔发明了第一部实用电话,其所采用的电声和声电变换技术成为后来各种各样的电子录音设备的基础。1923年,俄国出生的美国人日瓦金发明了光电摄像管和电视摄像机,大大地推动了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电话(点对点传送声音信息)、电报(点对点传送文字信息)、传真(点对点传送图文信息)、广播(点对面传送声音信息)、电视(点对面传送图象信息)逐步取代信件传递成为主要通信方式,由此开始,信息载体是每秒30万公里的电磁波。这是一次信息传递手段的革命性变革,成千上万倍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使信息瞬间传遍全球。

(五)第五次信息革命: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发明

人类社会的第五次信息革命目前正在进行之中,第五次信息革命是以计算机的数据处理技术与新一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为开端的。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发明开创了数字计算和数字化这个新时代,而当代的信息革命实质上就是信息数字化的革命。20世纪40年代中叶,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意义,它使劳动工具从体力的延伸发展到脑力的延伸。电子计算机成为20世纪信息技术革命的核心技术。由于微电子学、电子计算机与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电信和电脑网络技术在70年代取得了重大的发展,这些特定技术领域的突破都提高了信息产生、处理和传输的能力。之后计算机网络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引起了从生产工具到劳动对象,到生产的组织和管理的一系列变革,且通过一个新的工业群——信息产业的产生,促进了生产的大发展。至此,信息革命才快速发展。

三、信息革命的发展趋势

当代计算机都是建立在微电子学基础上的,信息技术发展动态主要包括5个方面:微电子向着高效能方向发展,计算机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网络向着高级化方向发展,现代通信技术向着网络化、数字化、宽带化方向发展,信息技术将会促使遥感技术的蓬勃发展。综合来看,信息革命中的主要技术有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郑州市信息办,2010)。

(一)高速大容量

速度和容量是紧密联系的,随着要传递和处理的信息量越来越大,高速大容量是必然趋势。因此从器件到系统,从处理、存储到传递,从传输到交换无不向高速大容量的要求发展。

(二)综合集成

社会对信息的多方面需求,要求信息业提供更丰富的产品和服务。因此采集、处理、存储与传递的结合,信息生产与信息使用的结合,各种媒体的结合,各种业务的综合都体现了综合集成的要求。

(三)网络化

通信本身就是网络,其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发展,计算机也越来越网络化。数台计算机形成一个信息交互系统,构成一个互联网或信息交换网络。网络化使互联网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并采用同一种标准的计算机网络,基本上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能够四通八达遍及全球,服务范围广及政府机关、科研部门、学校、医院、企业、商店、金融、保险直至千家万户,从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

(四)数字化

现在数字化发展非常迅速,各种说法也很多,如数字化世界、数字化地球等,而搞数字化最主要的优点就是便于大规模生产和便于综合。

总之,人类将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产业无疑将成为未来全球经济中最宏大、最具活力的产业。信息将成为知识经济社会中最重要的资源和竞争要素,信息技术也会成为各国研究和发展的重要对象。

四、当代信息革命的影响

与工业革命延伸了人类自然力中的“体力”不同,信息革命延伸了人类自然力中的“脑力”,并由此带来人类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重大变革(周宏仁,2009)。

(一)经济影响

正像工业革命的最重要的成果是在完成了对传统农业的工业化改造的同时产生一大批新兴的工业部门一样,信息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在实现对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的同时,产生了一大批新兴的现代服务产业。信息技术对商业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提高商业活动的生产率和效率上,而且导致了商业活动的结构性改变。信息化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细胞——企业的行为方式,包括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方式,同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因而导致企业发展的思路与工业时代完全不同。工业社会的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消费将被信息社会的大规模的客户化生产和客户化消费所代替,成为信息时代的新的规模经济。

(二)文化影响

信息革命对文化系统中的社会组织形态、组织机构以及知识结构均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社会组织形态的影响中,传统的工作正在被知识工作和知识工人所取代,使社会又重新走向分散化的趋势,且这是一种新形态的分散化,是从社会成员无联络、无组织的分散发展到泛联络、泛组织的分散,是一种具有潜在的高易动员性和可组织性的分散。在组织机构的影响中,信息革命导致了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中空化。因为有了信息系统,采集到的与本单位有关的信息只要进入计算机就可以提供给所有需要这个信息的人,不需要经过中间层传递。在知识结构的影响中,由于信息社会的到来,获取和利用知识的知识和技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取得成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三)政治影响

随着信息革命的发展,社会变得更具多样性、分散性、复杂性,也更具有流动性和动态性。对于这样一个处于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之中的社会,政府不仅必须不断地学习和了解社会的需求,而且还必须不断地在治理和服务上有所创新,才能满足各种不断增长的新的社会需求。同样,对于政治力量而言,在互联网时代,善用或不善用互联网这个新的手段,将改变各政治力量在社会权利分配中的格局。新的政治力量可能崛起,社会政治力量可能重新“洗牌”,从而导致社会政治权力的重新分配。

(四)军事影响

当代信息革命的发展不仅对军队获取准确而完整的信息有着革命性的影响,且正在改变国防和军事活动的战略观和战术观,改变军队的组织和结构,同时对军队在信息时代的任务和功能开拓了新的空间,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信息革命的环境下,军事战略的中心和焦点由注重传统军力的发展和使用转向了在全球信息环境中争夺军事信息环境优势,军队信息化的目标是力求以“信息优势”压倒敌人,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五)生态环境影响

信息革命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持续增长,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持续进步,信息革命造福于人类的潜力却远不止这些,它适逢人们生态环境意识的觉醒,必将带给生态文明一种新的动力。信息革命中产生的新思想新技术为人类重新认识地球生态系统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而事实上,关注和保护自然、生态和环境等的社会行为从发生发展并最终形成规模,正是在信息革命的推动下完成的。一方面,经由信息革命承载传递自我审视由来已久,人类社会经历了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每一次信息技术的飞跃都使得人类更了解自然,从而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另一方面,当代新技术的出现,在设施、手段和周期等方面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

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