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的特供店和北京的限购令
那是一个商品紧俏的年代。商品紧俏其实是一个人造现象,如果允许价格反映商品的供需差距,紧俏的情况很难会出现,取而代之的会是有些东西贵,有些东西便宜。紧俏,是因为人为的扭曲价格造成的。米面油,在那个年代都不贵,问题是你得凭票去买。一个人一个月三十斤粮半斤油外加半打豆腐票,没有粮票粮本豆腐票,有钱在粮店也买不到粮。要不然你可以去“自由市场”,也就是黑市,那里的粮油价格就不是那么便宜了,但好处是,你只要有钱,想买多少随便。紧俏的东西一碰到自由市场,就不紧俏了。
王二就生活在那个年代。他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工作:一个特供店的负责人。特供店里什么都有,从茅台酒到中华香烟到波斯地毯到比利时巧克力,不仅价格不算贵,而且很多东西都是市面上看不到的。当然,这店要是向所有人开放,那店里的东西半天估计就要给卖空了。所以,能进店里买东西的人,都要有“特供证”。有特供证的人多数都是高干,至于为什么高干就能享受特供,不是高干就不能享受特供,理由并不是很清楚。
这里说理由不清楚,并不是说没有理由。事实上,理由是显而易见的。东西少,好东西更少,你如果希望保证一部分人能够享受高质量的生活,这部分人不出意料的就是位高权重的高干,你能做的就是划个圈子,给这些人不成比例的提供好东西,名曰“特供”。“特供”的结果是,有些东西本来就少的,市面上更少了。更多的情况甚至是,市面上根本就没有。最后“特供”本身变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能抽上内部烟,喝上内部酒,成了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
说理由不清楚,是因为王二就没法跟他的孩子王小二解释清楚:为什么部长楼里李小四他爸李四就能去特供店里花5毛钱给李小四买巧克力,而王二却不能花5毛钱给他也买块巧克力?大家都在一个大院里,挣的都是人民币,为什么李小四家的5毛钱就比咱家的5毛钱更值钱?
王二没法解释清楚的原因之一是,那些价格啊,工资啊,钱啊,其实都没有太多意义,符号而已,都是人为定的。各种票据、本子、证件,其实才是真正分配物资的东西。而正是那些本子、证件和票据,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从而起到了利益分配的作用。高干看起来工资也没高到哪里去,但就像王小二观察到的,王二的5毛钱和李四的5毛钱,购买力是完全不同的。
最近,中国各地出台了不少住房限购令,比较吸引眼球的是北京的限购令──它主要区别了本地人和外地人,一套房和二套房。别的很多城市也出台了类似的限购令。
这些政策的用意是遏制房价。但直接的结果其实更简单,比如说北京的限购政策,就是要把北京户口变成一个新的住房“特供证”,把北京的住房市场变成一个特供市场。有户口的可以在北京买房,没有户口的交五年税才能买。
在对于这些政策激烈的辩论背后,一个往往没有被足够重视的事情是:这些政策是在大范围的重新分配利益,不去讨论不同的群体如何会受到影响,而只是简单的关注房价,这在笔者看来是完全错过了最应该辩论的地方。说的极端一点,想让北京的房价跌很容易,你出台一个禁令禁止所有人买卖房屋,然后你可以看着北京的房价做自由落体运动。当然,这样疯狂的政策不可能出台,因为这样的房价跌是没有意义的,相反会损害几乎所有人的利益。
从最简单的说起,有北京户口尚未买房且准备买房的人群,会是北京限购令的受益者。他们就是特供商店要特供的对象,特供的商品就是十分紧俏的北京住房。同样,没有北京户口但想要在北京买房的人群,则会是这项政策的受害者。你可能会觉得,一个没有北京户口,但要在北京买房的人,买房的目的一定是投资炒作。请注意这样一个事实:北京的常住人口已经有2000多万,而北京的户籍人口才不足1400万,这中间至少有600-700万人口的差距。而且真实的差距只会大,不会小,因为户籍人口是可以精确统计的,有户口就算,没户口就不算,而常住人口则很可能存在统计上无法覆盖的人群。除此之外,北京还有大量的流动人口。流动人口的概念现在可不是社会盲流,笔者就有很多朋友,常年奔波于北京、上海和深圳之间,他们或许完全不会进入统计数字,即便进入了,恐怕也只能算“流动人口”。总而言之,中国早就不是一个静态的社会了。除去想要投机炒作之外,因为各种原因想在北京买房但又没有北京户口的人群,数量恐怕早已不可忽略。
再复杂一点的说,限购令对要卖房的人是坏消息,对要租房住的人也是坏消息,但对有房出租的人则是好消息。北京的房地产商很明显的对限购令不太高兴,他们是卖房子的,限购令等于是限制他们潜在的客户,利益攸关,不高兴是自然的。但卖房子的,可不都是房地产商,要不然哪里会有二手房市场?卖房的原因有很多,可以纯粹是投资获利的,也可以是要换房子的,或者是工作地点变动的,或者干脆就是急着要钱的,不可以假设卖房的都是炒房的,但这些人都会受到限购令的影响。而且,如果外地人不让买房,他们就只能租房,如果可供租赁的房屋在短期内无法增加的话,所有租房的人都会看着租金上涨,这可不管你有没有北京户口。当然,如果你碰巧有房出租,那自然则是获利的一方。
更复杂一点的说,我们过去利用户籍制度,限制人口流动,把人拴在户籍所在地。历史上,北京上海的户口金贵得很,二三线城市的户口就差很多,但也比农业户口强。为什么户口还有好户口和差户口之分?因为户口背后的东西是机会的不均等、福利的不均等和环境的不均等。户口本身就是一个特供证。不说别的,有北京户口的学生上北大清华的几率就要比没有北京户口的高得多,我上大学那会儿如此,现在恐怕还是如此吧?现在各地的限购令,把买房子的权利也和户口挂钩了,这看起来优惠了“本地人”,但在更大的背景下则是在加剧中国户籍制度背后巨大的不公平。这种不公平,本来因为这些年户口作用的逐步淡化,已经消除了不少,但现在又被人为的加强了。
有人认为,限购就好像是资本管制,如果温州的资本流入北京的房市,造成了房价的大起大落,进行适当的管制是十分自然的。首先,我不太理解为什么全中国的房价都是温州人和山西人炒上去的。北京人都是好人,一家只买一套房;温州人钱多得没处花,炒高了全国的房价;山西人卖煤发了财,所以每天都有人扛着一麻袋一麻袋的钱在北京买楼。这种以地域来区别资金来源的做法,本身就是有问题的。资金可以用各种方式进入北京的楼市,全国的资金市场早就是一个市场了,市场里的流动性是没有户口的。更重要的是,完全存在不用通过区别本地人外地人的方式遏制投资性的购房需求:加息、提高房贷首付比例、征收物业税、增加土地和住房供应、提高住房贷款的风险记提、增加房屋短期买卖的交易费用。这些政策,都可以增加炒房的成本,降低炒房的回报,且不具有任何地域上的歧视性。
有点悖论的是,北京的房子所以对很多人那么有吸引力,一部分的原因怕就是因为北京的“特供”比外地多。人家买的不只是房子,还有地段,只不过是在一个全国的尺度上而已。而任何把北京变得更特殊的政策,包括限购令,在短期也许能缓解一点房价上涨的压力,但在长期,怕是反而会让房价的上涨压力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