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装修和经济转型的焦虑

王二住在一个挺舒服但是有点老旧的房子里,墙饰、灯具、家具、卫浴设备、水管和电线等都是十来年前的水平,虽然现在都能用,但是已经开始过时。再过几年,这些东西可能就彻底跟不上时代了。王二想了想,决定花点钱,把房子重新装修一下,赶上潮流。王二找人来看了看房子,做好了设计方案,效果图看上去很满意。于是,请好了包工队,这就准备开始干活了。

这天,工人们到了王二家。工人按着图纸,抡起大锤,就向一面墙砸去。只砸了一下,王二就给喊住了:你这么砸,不就把这一面好好的墙给砸坏了吗?工人说:是啊,按照新的设计,这面墙就得砸掉啊。王二说:好好一面墙,砸了怪可惜的。你先别动这面墙了,先干别的地方吧。

于是工人就开始撬地板,还没撬,王二就说:等等,好好的地板,你这是干什么?工人说:您不是要换实木地板吗?这复合地板当然得先撬了。王二说:先别撬了,这地板好好的,撬了太可惜。你们就先去搞卫生间吧。

工人到了卫生间,抡着大锤就砸瓷砖,王二很愤怒地跑过去制止:会不会干活啊?你们到我这里到底是装修的,还是搞破坏来了?怎么见什么都砸啊?工人很无奈地看着王二:王先生,这不把旧的东西砸了,我们怎么装修啊?您要是看您原来的东西挺好,那就别装修了,继续住着不就行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令人焦虑的年代,生活在一个令人焦虑的国度。这里说的焦虑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褒义词。过去几千年,技术社会都是在用蜗牛般的速度发展,让一个人可以从容的面对这种发展和变动,因为在多数情况下,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技术并不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相对稳定。这一历史常态,最终被工业革命所改变。人类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终于快于了个人的寿命,让所有的人几乎都可以预期,自己的第二代或者自己的第三代将会和自己生活得很不一样。而中国近三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同时发生的信息革命,则更是将这种用一两代人完成的过程浓缩在十年甚至更短的时间里完成。快速的变化才是这个国度的常态,变化在带来机会的同时,也让人感到焦虑。

焦虑是因为变化不是无痛的。变化既是进步,又往往是破坏性的。回想一下中国改革的过程,打破铁饭碗乡镇企业兴起又衰落,国有企业全面亏损抓大放小的进行改制,数百万千万的国企职工下岗,之后是数以亿计的农民工进城挣钱,留下身后妻儿老小承担家庭的重担。这些过程,从痛苦程度说,经历过的人恐怕只能说“苦不堪言”,整件事情一点都不美好浪漫。但这些痛苦转变留下的是一个充满了活力和竞争力的中国经济。你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能找到中国制造,就是这种竞争力的一种明证。

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前,那时从政策界,到学界到普通老百姓最担心的就是,中国一旦加入世贸,国外企业会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然后把本土企业杀得片甲不留。但事实上发生的,几乎是完全反过来,中国不但没有被外国企业征服,反而是中国制造开始在全球攻城略地。笔者走过好几个国家,那里的制造业,往往是一个产业接着一个产业,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被中国完全“扫荡”。我有时候会跟那些国家的人介绍中国的改革过程。我只是想提醒他们,中国的竞争力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中国曾经有一大群毫无竞争力的企业。这些企业,如果没有被抓大放小,没有被改制,那今天的命运也许会是反过来的。中国的竞争力,是通过付出痛苦的代价才换回来的。

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整整十周年之际,中国今天的经济就有点像王二家的房子。上一次装修,也就是重大改革转型,已经是十几年前。如今这个经济增长的势头仍然良好,但越来越明显的是,十几年前形成的增长格局,也就是低端出口的扩张性增长,已经不可能无限期的成为拉动经济的源泉。中国的出口受到两方面的夹击:一是扩张越来越困难,因为在很多行业中国已经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二是挣钱越来越困难,因为附加值低且又有竞争。这些事情必然意味着,和先前不少国家经历过的一样,中国的出口行业需要产业升级,然后大量从事低端加工业劳动力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需要寻找新的工作,这个工作未必会在制造业,而是会在服务业。请不要觉得这是坏事,不向更能赚钱的行业走,是不可能变得更富裕的,对个人如此,对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但是,如果历史能有任何启示,那就是这样的一个转型过程不会是无痛的。不会是一个衬衫厂的老板一觉醒来,觉得造数控机床更有前途,于是开个会,第二天这个工厂就开始生产数控机床了。更可能的过程是,这个衬衫厂的老板挣得越来越少,最后开始亏损,然后企业倒闭关门,企业的雇员被抛向社会自寻生路。然后这些人发现做衬衫的工作越来越难找,最后只能去学做别的东西。换句话说,转型不是在电脑上看效果图,是要真的动大锤,砸烂旧的东西,新的东西才能出来的。像王二那样舍不得旧的东西,无论因为什么理由,结果很可能都是裹足不前。

意识转型就是要有企业倒闭,要有人失业,对中国当前的政策讨论非常重要。害怕失业,保护那些已经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结果就是阻碍转型。政府应该做的,是给受到转型冲击的人以保护,帮助这些人过渡,给他们提供培训,帮他们寻找机会。中国的财力比起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的时候好很多,在这方面应该做得更好才是。

一个经济,如果老子干什么,儿子还继续干什么,这个经济不会是一个快速增长的经济。一个人,如果二十岁干什么,到了五十岁还是干什么,那这个人有可能属于进步慢的。如果我们期待中国会继续快速增长下去,那我们就得现实的预期:我们的孩子很可能不会干和我们一样的事情。我们五十岁的时候,很可能会在干二十岁时想都没想过的事情,很多时候,这种选择可能是被动的。

中国还要在未来几十年的时间里焦虑地一次又一次重新发现自己,这是一个快速发展国家的应有之义。怀旧的,喜欢温暖窝的人,请做好一次又一次被大锤声惊醒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