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的辩解和中国的宣传
王二是个爱辩论的人。他有个特点,就是对所有的事情他都试图反驳别人的观点并给出自己的解释,但却不太在意自己给的解释是不是自相矛盾,于是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有一段时间王二长胖了,有人就问王二:你长胖了是不是因为吃得太多导致的?王二不是很喜欢这个问题,觉得影射自己吃得多,于是回答说:这两件事情未必有必然联系。人的胖瘦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有先天的,有环境的,饮食只是一个很小的因素。有人吃得多未必胖,有人不怎么吃一样很胖。我本人18岁那会,每天能吃下一头牛,照样瘦得跟竹竿一样。所以,包括我本人的亲身经历,众多的事实证明,我长胖和吃得太多未必是有必然联系的。
然后立刻就有人问了另外一个问题:那请问如果你每天都饿肚子会有什么结果?王二还是不喜欢这个问题,觉得还是影射自己吃得多,于是回答道:饿肚子是一种很不建康的生活模式,会导致营养不良,身体虚弱,体重骤减,这种生活方式我非常不推荐。那人立刻追问道:所以,少吃还是可以减肥的?王二立刻反驳:我刚才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人的胖瘦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有先天的,有环境的,饮食只是一个很小的因素。你还要我怎么清楚才可以?
还有一次,村里的人很不厚道地讥笑王二太节省,对这样的讥笑本来一笑了之就行,王二硬要说个所以然来:我们家情况和你们的很不一样,我家里有三个孩子,今后上学都要花钱,现在不存钱不行。不要说现在,在孩子上学之前,我一直都要存钱。后来有一天,有人看见王二在去银行取钱,觉得很好奇:你怎么变成取钱不存钱了?这件事情本来也挺简单,就是月头手上的钱不够了,取点钱等月尾发工资就又存上了。王二偏偏觉得要找回场子:事实证明,你们过去说我爱存钱,根本就没有很强的根据。我一直是有存有取。所以,以后不要老是说我爱存钱。
王二,因为这些特点,导致了最后无论他说什么,别人都不是特别重视。
上周,我参加了一个关于中国经济的会议。到会的大部分都是美国的中国经济专家,还有一些游说团体以及政府官员。其中一位专家的发言让我觉得非常有趣,他说: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对这件事情的描述用的是下面这些语言……,而去年他在描述同样的问题时用的是这样的语言……。他具体讨论的问题并不重要,可以说完全不是一个吸引眼球的问题,重要的是这个细节:在大洋对岸,是有人在一字一句读《政府工作报告》的,而且还在关注语言的变化。
为什么我觉得这个细节有趣?这件事情的背景是,最近这些年,外界对中国的关注在呈几何级数的增长。我刚到美国的时候,《纽约时报》一个星期能有一篇关于中国的报道就不错了,现在一天没有都很奇怪。对中国的关注,也由过去相对集中于政治领域,开始越来越多的包括经济领域和经济政策。这些媒体报道的方式一般是,他们会了解基本的事实,然后采访专家来解读这些事实,最后他们会把事实和观点组织成一个故事。那些会一字一句读《政府工作报告》的美国专家们,显然是这些解读的重要来源。请不要小看这些媒体和专家。在中国国内,它们也许还没有一张地方报纸的影响力大,绝大多数国人也许都不会去读英文的报道;但是在全球范围内,靠读《中国日报》来了解中国的人则是极少数,这些主流的英文媒体是他们最主要的信息来源。
给定对中国有这么大的关注,给定会有人一字一句地读中国官方的任何表态,给定这些主流英文媒体几乎就是绝大多数中国之外的人对中国最重要的信息来源,然后再给定这些媒体绝对不会你说什么它就报道什么(看看他们报道自己总统的方式就可见一斑),你就得意识到,任何的官方观点、解释和理由都会被放在放大镜下反复推敲。这必然意味着,如果中国官方要对一件事情给出观点,做出解释,那就必须经得起推敲。但在一些时候,中国还没有真正做到这一点。
就拿在国际场合中国最受“挤兑”的两件事情为例:汇率和顺差。中国对汇率升值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的担心无疑是十分合理的:升值会影响出口,从而影响就业和增长。这个理由并不意味着别人就真的会被说服,别人也有自己的国家利益要捍卫,但不管怎样,这是一个合理且说的过去的理由。但为了试图摆脱汇率这个不可能被摆脱的议题,中国给出了更强的观点:1、国际收支平衡受到很多因素决定,汇率升值未必能减少顺差。中国在2005-2008年之间升值了不少,最后顺差没有减少反而增加就是明证;2、升值会导致中国出口遭遇严重影响,不利于中国,也不利于世界。这两个理由单独地看也许都还有合理的地方,但放在一起就变得很奇怪。观点1基本是在说,汇率不重要,别的东西更重要;观点2则是在说,汇率非常重要,极度重要。请注意,一个国家的政府捍卫一个国家的利益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它们的职责之一,所有人都能理解。但是,如果为了捍卫自己的利益,给出了可能会自相矛盾的理由,那是自己帮自己倒忙。
关于顺差的问题也是一样。中国经常强调中国的顺差是因为结构性原因导致的,比如说中国的贸易中有很多加工贸易,比如说国际产业分工中国恰巧就分在了制造业,因此在这些结构性原因消除之前,中国的顺差会一直存在。这些理由,存在商量的余地,但也有合理的成分。但如果真的相信这个理由,那就千万不要在短期的顺差减少甚至逆转上做太多文章。毕竟,我们自己说了,中国的顺差是结构性原因导致的,结构性的东西不是一两年就能变过来的。但是,我们又没忍住而一次又一次宣布:中国的顺差持续降低,而且还会继续减少,毕竟这两年的顺差数字看起来不错。但是,我们千万要记住,我们在宣布顺差能被降低的时候,就已经弱化了“结构性”顺差的理论。如果顺差出现反弹,这看起来不能算是一个小概率事件,那就彻底让我们所有的理由看起来都变得站不住脚。当我们弱化了自己的理由时,那就是给别人帮忙,别人会说:你看,你过去说的都不对,汇率低估才是真正的理由。
中国已经在事实上被动地在接受国际媒体的舆论监督,这些监督会转化为在各种国际场合对中国的压力,有时候这些压力是好事,有时候则未必。在这个意义上,如果我们希望真正地捍卫中国的利益,那就需要格外小心捍卫利益的方式。保持具有一致性的解释,避免自相矛盾怕是最基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