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真的便宜吗(1)

《红楼梦》开篇处说"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关于中国贸易补贴的讨论怕就是这样。一条"中石油、中石化贱卖成品油给外国人"的网上消息,激起千层浪。原本就"被千夫所指"的两大石油巨头一下子受到被"万人唾骂"的VIP礼遇。可惜的是,中国在政策层面的出口倾斜及背后的隐性补贴仍不引人注目,甚至不为人所知。即便中石油和中石化的确在补贴国外消费者,这种补贴和中国在整个出口产业对国外消费者的隐性补贴相比,极难望其项背,比肩。补贴低端出口行业还会产生另外一个后果,延缓产业升级和阻碍经济可持续增长。

《便宜的中国货牺牲了谁?》讨论分析了在中国货便宜的背后,除了廉价的劳动力和不断增长的劳动生产率,中国对出口的各种隐性补贴达到每年上万亿人民币,而且这仅仅是静态的损失。《"吊着输液管"的竞争力》进一步指出,这种隐性补贴还将导致动态损失,让中国的产业结构困于不可持续的低端产业,阻碍产业升级。《"卖国"的中石油和中石化》将分析两大石油公司将石油贱卖给外国人的传闻是否属实。经过简单的税费调整计算,笔者发现两大石油公司的出口成品油价格和国内的售价相当接近,并无网上危言耸听的出口油价只有国内售价40%的情况。而且,考虑到进出口的成品油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加工贸易,更难在现有的数据信息下得出两大石油公司贱卖成品油的结论。更深想一层,逐利的两大石油公司又有什么动机贱卖石油呢?《报复性的关税惩罚了谁?》则是从反面看贸易问题,通过中国和美国在鸡肉和轮胎问题上的博弈,讨论为什么惩罚对手最后伤害的还是本国消费者,而且也未必能带来所谓的就业。

一、便宜的中国货牺牲了谁?

如果将上述补贴加总,说中国对出口商品的隐性补贴将达到每年1万亿到2万亿元,我不会对这个数字感到惊讶。如果真是这样,中国货不便宜才怪。

所有要求中国将人民币升值的国家,其实都在抱怨同一件事情:你卖给我的东西太便宜,求你涨点价吧。涨价的方式就是人民币升值。每当我看到这样的要求,总会想起周星驰电影里的一句台词:竟然还有这么贱的要求。

中国生产的东西便宜,这件事情本身并不奇怪。你可以为之找到很多理由,比如由于农村还有不少剩余劳动力,导致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比较低。比较奇怪的是,中国生产的东西不仅便宜,而且越来越便宜。也就是说,过去这些年,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相对于进口产品的价格越来越低,中国的贸易条件正在不断恶化,。这恐怕就不能用中国劳动力的低价格来解释了,因为过去这些年,中国劳动力的价格并没有变得越来越便宜,相反,劳动者工资水平的提高是没有太多争议的,就算没有统计数字显示的那么快。

导致东西越来越便宜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可能是由于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快速增长,单位成本降低了,因此即使东西卖得便宜,钱也不少赚;也可能是由于中国补贴出口,从而人为压低了出口商品的价格。

问题是,中国真的在补贴出口吗?如果是,那钱是从哪里来的?中国的财政支出里并没有"出口补贴"这一项。如果出口补贴真的来自财政支出,那么只能说中国没有把出口退税定义为出口补贴,因为国际通行的出口补贴做法是完全退税。但我个人觉得,中国确实是在通过各种方式对出口进行隐性补贴,下面可以举几个例子:

中国货真的便宜吗 中国货真的便宜吗(2)

补贴一:人民银行的对冲成本。维持目前的人民币汇率,不是不需要成本的。这个成本完全由人民银行承担。成本的精确计算也许只有人民银行清楚,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例子做个粗略的估计。需要强调的是,实际的成本计算需要考虑很多复杂的细节,下面的例子是非常不严谨的。为了维持汇率稳定同时防止通胀,这些年来人民银行一直在进行对冲操作。所谓对冲操作,就是一边用人民币购买市场上的美元以抑制升值压力,一边通过发行央票、回购等公开市场操作回收放出去的人民币。发行央票和回购都是要付利息的,人民币利息;买来的美元则由人民银行投资于国外,其中至少8000亿美元投资了美元债券(实际的数额可能会更大),收取美元利息。支付的央票利息和收回的美元国债的利息之间,有一点差距。从利差角度讲,人民银行可能亏一些,但不算太多。问题是,这些年来美元一直在贬值,不仅相对于人民币贬值,而且是相对于全世界绝大多数货币贬值。根据国际清算银行计算,2003年以来,美元的名义有效汇率每年贬值3%,所以这每年3%的损失要由人民银行承担。虽然在会计意义上,这些损失未必直接反映在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但在经济意义上,损失已经发生了。8000亿美元国债每年损失3%,也就是每年240亿美元,相当于每年1600亿人民币。这些钱到哪里去了?人民银行亏损了,就意味着一定另外有人赚了。赚钱的就是出口商和热钱。一旦出口商把出口获取的美元换成人民币,他们就逃脱了每年贬值3%的命运,因此在实质上,人民银行隐性地补贴了出口商。对热钱也是一样,这种补贴最后就转变成热钱的利润。

补贴二:低利率和低工资。人民银行的补贴比起中国老百姓被迫对出口进行的补贴,恐怕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根据清华大学白重恩教授和北京大学卢峰教授等人的研究,中国的真实资本回报率大约在10%左右。而中国的实际存款利率接近于0。也就是说,老百姓把钱存在银行里几乎是零利息的,但这些钱被贷出去之后,能够创造10%左右的回报。这些回报,或者说利差,存款的老百姓没有享受到,最终都被银行和企业分了。如果企业都是内销,那么肥水不流外人田,外国人并没有沾光。但问题是,中国的企业很多都是出口企业,这些企业因为可以获取非常便宜的资本,所以能用更低的成本生产,用更低的价格出口,最后让国外消费者享受便宜的中国商品。中国居民存款大约有20万亿元,一年10%的利差就是2万亿元。假设外向型企业获得其中四分之一的贷款,也就是一年5000亿元,这5000亿元中的不少最后都变成了对国外消费者的补贴。

另外,这些年来中国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低于中国经济增速,而企业和政府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增速。和这件事情对应的是,居民工资的上涨速度相对滞后,而企业利润的增长速度较快。简单地说,企业利润增长的原因之一是工资支出的相对下降。也就是说,挣工资的在补贴开公司的。当企业出口商品的时候,补贴就会被低廉的工资以低价的商品形式间接地转移给国外消费者。

补贴三:环境和生态。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以环境和生态的恶化为代价的。如果所有企业都做到环保排放达标,那么中国企业的生产成本绝不会像现在这么低。这也是对企业的间接补贴,是亿万老百姓和他们的子孙后代在为当下的中国企业提供补贴。我们又知道,中国很多高能耗、高污染的产品都是用于出口的,所以这些补贴最终等于又贴给了外国人。

如果将上述补贴加总,说中国对出口商品的隐性补贴将达到每年1万亿到2万亿元,我不会对这个数字感到惊讶。出口的越多,补贴的越多,如果真是这样,中国货不便宜才怪。

中国货真的便宜吗 中国货真的便宜吗(3)

二、"吊着输液管"的竞争力

这些补贴表现在:工人的工资不能提高,汇率不能升值,利率不能涨,退税要越来越多。失去了补贴,中国工厂就会失去竞争力;保护环境,就会失去竞争力;能源涨价,就会失去竞争力。可是,我们真的想要继续维持这样的竞争力吗?就算我们一厢情愿地想要维持,又能维持多久呢?

中国出口什么商品,什么商品的价格就跌;中国进口什么商品,什么商品的价格就涨。这是一个很多人都相信的观点。其语言是不是非常精确,这里不做深究。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和8亿件衬衫换1架飞机不完全是同一件事情。因为无论哪个国家出口衬衫,都需要老大一堆才能换回一架飞机。中国的问题是:过去,可能中国只需要出口4亿件衬衫就可以换回一架飞机,过了两年,因为衬衫的价格相对于飞机跌了,导致中国需要出口6亿件才够,再过两年甚至需要8亿件。

当然,让衬衫和飞机做价格比较不一定具有代表性,毕竟中国出口很多种商品,也进口很多种商品。在经济学中有一个常用的指标,贸易条件。简单地说,就是出口商品的平均价格相对于进口产品的平均价格。这个指标越低,说明一个国家出口的商品价格相对于进口商品越便宜。下面是一个简单的中国1991~2009年的贸易条件图,数据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大家无需理会具体的数值,因为这些数字取决于如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和选取基年,你只需关心这条线的走势就可以。很明显,在整体上,中国的贸易条件在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是恶化的。2009年的反弹,主要是由于油价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滑,到2010年这个短期趋势很可能被逆转。也就是说,在整体上,我们出口的商品相对于进口的商品而言,越来越便宜。这件事情的结果是,我们出口的越来越多,可换回想要的进口商品的数量却越来越少。

当然在理论上,贸易条件恶化不一定就是坏事。举例说,假设中国人都突然变成了三头六臂,中国的衬衫产量一下增长到原来的三倍,但如果衬衫的出口价格只下降一半,从实际收入上说,中国人的收入还是上升的。这就好比虽然摩尔定律让芯片越来越便宜,但英特尔公司并没有越来越不赚钱。

然而中国的问题是,上述的故事恐怕不是故事的全部。中国的劳动生产率虽然有所提高,但是中国出口的增长,尤其是在一些低端产业里,有很大一部分还是通过简单的复制扩大实现的:原来只有一条生产线、200个工人,过两年变成两条生产线、400个工人,然后扩充到600个工人,800个工人,通过不断增加人力的投入,中国已经在给全世界做鞋子、做衣服、做家具。从出口市场上说,商品供应量大幅度上升,价格就会下降。逐渐地,厂家的利润就被吃光了,最后只有通过补贴来维持生产规模。这些补贴表现在:工人的工资不能提高,汇率不能升值,利率不能涨,退税要越来越多。失去补贴,中国工厂就会失去竞争力;保护环境,就会失去竞争力;能源涨价,就会失去竞争力……可是,我们真的想要继续维持这样的竞争力吗?就算我们一厢情愿地想要维持,又能维持多久?更何况,没有哪个国家会对中国这样的由出口补贴出来的竞争力感恩戴德,相反,中国引来的是一片保护主义的批判浪潮。

依靠"吊着输液管"维系的竞争力是难以持续的。被补贴的行业不仅占据巨大的资源,还将遏制中国其他行业的生长。中国已经在类似问题上有过教训。过去,国有企业缺乏效率,于是伸手向政府要补贴,要银行贷款;结果越补贴越膨胀,越膨胀就需要越多的补贴和贷款,而更具活力的非国有经济反而因为缺少贷款,缺少人才,得不到充分的发展。那种状况,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张旗鼓地进行国企改制之后才得到改观。

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从低端到高端,从模仿到自主创新,从依赖外需到转向内需,从追求数量到讲究质量,必然要拔掉一些行业的输液管。这个过程不可能毫无痛苦,但这种痛苦也正是熊比特所说的"创造性破坏"的应有之义。

中国货真的便宜吗 中国货真的便宜吗(4)

三、"卖国"的中石油和中石化

基本的结论是,2009年1~10月,中国出口的成品油价格,在经过各种调整之后,总体来说比国内的成品油批发价格低,但远没有达到低40%那么严重的程度。

石油公司鲜有好名声。几乎全世界所有的石油公司都努力把自己包装成很友善、很环保、很关心全球变暖的样子,而这恰恰说明它们在老百姓心中不是这个形象。非但如此,它们还往往财大气粗,而且偏偏在老百姓觉得油价太高的时候大赚其钱,因此石油公司难免更遭人恨。2008年夏季,国际原油价格飙到140美元一桶,美国加油站的油价也翻了整整一倍。很多国会议员不得不上窜下跳,做出一副要调查石油公司"操纵油价"的样子。直到金融危机爆发,原油价格骤然降到30多美元一桶,调查的事情才不了了之。

在所有这些负面因素的基础上,如果一个石油公司同时还是一家垄断企业,并且歧视国人,那么它是不是可以算"罪不可赦"?是的,我在说中石油和中石化。2009年11月,突然有人在网上发表文章指责中石油和中石化两个公司卖国和压榨国人,原因是其出口的成品油价格远远低于国内的成品油价格。文中提到,根据2009年11月《商务周刊》的统计,2009年1~8月中国出口成品油1496万吨,出口额66.5亿美元,平均每吨444.5美元,折合人民币为每吨3036元。汽油密度为0.739,1吨汽油约等于1353升;柴油密度为0.86,1吨柴油约等于1163升。如果按照1吨成品油为1258升计算,平均的成品油出口价格为:3036/1258=2.4元/升。而当时,国内成品油的批发价格每升6元左右,其零售价格更高。算出来的出口均价不及国内售价的40%。于是网上叫骂声一片。

我对中石油和中石化没有什么特别的恶感,只是觉得这件事情非常蹊跷,中石油和中石化,作为国企,无论如何也没有理由歧视国人呀。于是我花了点时间查看海关数据,因为用数据说话才是硬道理。经过一番研究,我发现网上引用的1496万吨和66.5亿美元数据都是对的,但是除此之外,别的计算就或多或少有点问题。

首先,中国出口的成品油分为几大类,汽油、柴油、煤油、燃料油和渣油。其中,大约60%是比较值钱的汽油、柴油和煤油,40%为相对不值钱的燃料油和渣油。为了和网上的论据具有可比性,我集中考察汽油和柴油。下面第一张表是2009年1~10月中国出口的汽油和柴油的数量以及金额,均为海关的原始数据。

然后,我把这些数据的单位转化为元/升,这里需要一些额外的数据。一是汇率,我采用6.82元/美元,这应该没有什么争议。二是一吨柴油和一吨汽油分别对应多少升,我就采用上面已经提到的数据,"1吨汽油大致等于1353升,1吨柴油大致等于1163升"。于是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这张表。很明显,出口的汽油和柴油单价比上面引用文字里的价格稍高,而且在最后几个月,油价有明显上升。

这里的单价是裸油价格,如果在国内销售,还需要不少税费,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因此,我还需要估算税后的油价,才能和国内的成品油批发价格具有可比性。消费税比较简单,汽油1元/升,柴油0.8元/升,增值税17%,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汇总在一起大约是10%,但各地未必完全一样。按照这些数据计算,我得到了可以与国内批发价相比较的出口成品油和柴油的单价表。

基本的结论是,2009年1~10月,中国出口的成品油价格,在经过各种调整之后,总体来说比国内的成品油批发价格低,但远没有达到低40%那么严重的程度。

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其他的因素。2009年全年,中国出口的成品油中,汽油占495万吨,柴油450万吨,这与中国将近4亿吨的表观原油消费量以及7200万吨的汽油产量、1.4亿吨的柴油产量相比,数量较小。出口成品油完全不是中石油和中石化的主要业务。据中石化的人解释,不少出口的成品油属于来料加工,因此出口价格和国内市场价格不可比。这种解释,虽然没有相应的数据支持,但是并非完全不合理。中国的炼油企业为那些没有炼油能力的国家代工,不是什么新鲜事情。更一般性地说,海关的价格很可能体现不出真正的成交价格。进出海关需要交税,而厂商为了避税把价格报低一些,也是通行的做法。如果把上述因素全部考虑进去,则现有的证据恐怕还不足以得出中石油和中石化把成品油贱卖给外国人的结论。

最后想说一点,人做任何事情都是要有动机的。我实在想像不出如此在乎利润的中石油和中石化会系统性地把成品油贱卖给外国人,这实在与两个公司日常行为的宗旨差距太大。

中国货真的便宜吗 中国货真的便宜吗(5)

四、报复性的关税惩罚了谁?

中国进口的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结果手上攒下了巨额的外汇储备。如果一个国家的外交是否强硬,是以对本国的消费者有多狠来衡量的,那这样的游戏不玩也罢。

G20匹兹堡峰会开得一片祥和。与2009年4月伦敦峰会时全球经济处于自由落体的状况相比,危机最严重的时候看来已经过去,各国陆续走向复苏之路,以至于匹兹堡峰会的一个重要议题居然是:退出策略,也就是讨论政府如何从前所未有的救市政策中抽身。

但就在匹兹堡峰会召开前不久,中美之间一场关于轮胎和鸡肉的争端,却吊足了大家的胃口。在有能力把复苏重新打回衰退的所有事情中,全面的贸易保护主义会是首罪之臣。一些专家相信,贸易保护主义是导致和加深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重要原因之一。全球贸易在1929年~1934年的短短5年间,下降超过65%。

中美的贸易争端始于奥巴马决定对中国的轮胎征收35%的惩罚性关税,其中也包括美国公司在中国制造的轮胎,理由是大量的中国轮胎涌入美国,对美国的轮胎工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美国工会提出这是"不公平的贸易",但说到底还是:中国生产的轮胎太便宜了。中国的商务部随即对美方的行为做出强烈反应,宣布对美国出口中国的鸡肉产品和http://auto.ifeng.com/

汽车部件进行反倾销调查。

贸易保护主义,到头来其实是损人损己,最后真正能从中得益的,恐怕只是极少数人。美国有2.5亿辆左右的乘用车,大约2亿人有驾照。不算那些不能驾车的16岁以下的人群,在美国,几乎所有的成年人都有驾照,说这是一个生活在车轮上的国家并不过分。根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统计,目前中国的轮胎占美国轮胎市场的份额大约是16.7%,如果用这个比例粗略地换算一下,大约有3000万美国人正在使用中国制造的轮胎。奥巴马宣布增加中国轮胎的关税,这中间有一部分也许会被轮胎生产商吸收,但还会有一部分最终要由美国的消费者承担。让美国3000万消费者在轮胎上花费更多的钱,是增加关税不可避免的结果。但是如果中国的轮胎不变得更贵,美国工会还会继续说这是"不公平"的。那么,3000万人的利益换回来的是什么?美国去年所有的汽车配件制造工人总数不到60万人,今年因为衰退,只剩下不到40万人,其中生产轮胎的可能仅有几万人。这几万人未必会因为对中国轮胎征税就保住饭碗,毕竟在美国生产轮胎,特别是生产低端轮胎的成本实在太高,即便不转移到中国,也会转移到其他国家。美国是在牺牲上千万消费者的利益,换取几万个迟早要保不住的饭碗。

中国这边的事情要更有趣一点。美国输华的鸡肉产品中很大的一部分是鸡爪。美国鸡爪有好些特点,一是个大肉多,因为美国饲养的肉鸡体型一般都很大,于是鸡爪也相应的大些;二是非常便宜,因为美国人并不爱啃鸡爪。因此,中国人每年消费的天量鸡爪中,有不少来自美国,而对美国的养鸡场而言,中国是一个很小的市场,每年销售到中国的产品占其全部销售额的比重不到2%。因此无论最终中国商务部采取什么举动,都不会对美国的养鸡场造成显著影响,但对中国而言,美国却是唯一一个能够大量稳定地供应大鸡爪的国家。各人的口味可能不同,有些人也许爱啃小而瘦的鸡爪,但从美国鸡爪良好的销售记录看,中国还是有很多人偏爱大鸡爪的。如果中国真的对美国输华的鸡肉产品征收报复性关税,它对美国人的伤害不多,最后反而使很多的中国消费者多掏腰包。那些钱也许数目不大、并不起眼,但看似惩罚了美国养鸡场,最后陪绑的却是中国消费者。

一个国家出口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口,否则出口了一大堆商品,最后手上剩下的都是外汇。留着外汇有什么用呢?不就相当于给别人打工,最后换回来一堆纸吗?从这个意义上说,鼓励进口和鼓励出口同样重要,特别是对中国而言,目前中国进口的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结果手上攒下了巨额的外汇储备。如果一个国家的外交是否强硬,是以对本国的消费者有多狠来衡量的,那这样的游戏不玩也罢。

轮胎和鸡肉,小物件里有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