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此三者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据说,我国历史上能够做到三不朽只有两个半,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半个)。
《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王守仁,又叫王阳明,是明朝的浙江人。王阳明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心学大师”,对于人生存在意义所作的哲学反思,具有反叛性、挑战性。他的功劳在于使得人的主体意识得到空前提高,这个也是一翻思想意识的历史。今天在浙江余姚有一个“四碑亭”,有一个纪念他的碑亭。人称王阳明是“治学之名儒,治世之能臣”。他的故居有一副楹联为“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
曾国藩,曾国藩这个人物有点争论,但是他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文学上也有成就。所以说,凡是“三不朽”人物都有够三条,立德立功立言。他在中国近代史上颇有争议:他既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元凶,又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曾国藩大到治国、治军,小到治家、修身都有很多东西值得人们思考和学习。毛泽东认为,曾国藩学术之所以有“可贵”之处,在于不拘泥词章文字本身。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等都把他作为人格偶像来崇拜。毛泽东有一次给信黎锦熙写信说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公。”就是近代的人对我来讲,最佩服的人就是曾文公了,就是曾文公。蒋介石多次告诫他的子弟说:“应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书版及书札”。有人用对联总结曾国藩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历史老师讲到中国历史上的圣人,孔子算一个,王阳明算一个,曾国藩算半个。
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上达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标准的只有两个半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算半个。
儒家认为,历史上达到圣人标准的只有四个人: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
至今还公认的评价说,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圣人,他们是:孔子、王阳明。
有评价说:中国历史之中,文人用兵当以三个人为最!这三人分别是:诸葛亮,王阳明、毛泽东。
王阳明
立功:多次替朝廷平叛,从无败绩,乃明杰出军事家。
立德: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而且桃李满天下。
立言:创立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心学,成为儒学又一宗。
曾国藩
立功:打败太平天国,为大清挽狂澜于既倒。
立德:以儒家为宗,每日修身养性,砥砺自律,戒骄慎独。
立言:曾文正公文集。
王阳明故居的楹联是后人对他一生的总结:
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
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
对曾国藩,后人也以一副对联对他总评价: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王阳明天资异于常人,是百年难出一个的奇才。曾国藩则以中等之资,凭着吃得苦、耐得烦,开出一片夹缝中的天地。后人对两位巨人的评价都很高,都说是真三不朽。但是相对来说,王阳明是公认的真三不朽,而曾国藩是两个半完人中的半个。
与曾国藩相比,王阳明很有自己的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曾国藩的思想是为其做官服务的,“怎样做官”、“怎样做大官”、“怎样做稳官”始终是其考虑的核心问题,他的为民、忠君等都是为这个目标服务的。
而王阳明不同,王阳明有自己的社会理想,对个人、国家、历史、社会等都有自己的看法。他的做官,是为实现自己理想服务的。当做官与这个理想有冲突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所以,从本质上讲,王阳明是个读书人,曾国藩是个官员。曾国藩和王阳明都曾镇压过农民起义,两者都属于忠君行为。但王阳明的举动,更多地为安定社会秩序,而不是让皇帝老儿安心做皇帝。这与曾国藩死抱着清朝皇帝大腿有很大不同。
王阳明与曾国藩都是聪明人,但两人有很大不同。
曾国藩做官堪称老谋深算,不到关键时刻绝不出手。但是,这仅仅是官场上的老谋深算,而不是日常所说的聪明机智。
王阳明在处理公务方面是个聪明人,在待人处事上是个机智人。他担任赣南巡抚后,首先找到当地的“老吏”了解情况。他用兵也讲究出奇制胜,一生用兵从无败绩。在发现有人盯梢后,他机智地用“自沉”的办法予以摆脱。这些谋略,都不是曾国藩所具备的。
但是,王阳明做官上也不那么老谋深算。因为他从来就没有把当大官当成人生目标,也不会为了做官舍弃自己的理想和思想。所以,当嘉靖皇帝上台后,对他表示充分肯定,只要他在嘉靖抬高父亲问题上表示臣子的起码忠诚后,他就可以当大学生。而向嘉靖皇帝效忠,既是臣子之责,也与他的心血理论相一致。可是,他没有这样做,表现出了书呆子知识分子的“傻气”而使自己保持了知识分子的个性和独立人格。这一个性和独立人格使他得以名扬千古。这就是王阳明的“聪明”。
比较王阳明与曾国藩,可以说,一个人想追求什么,直接决定了他们的行为。
王阳明是个有自己理论体系的人,而曾国藩没有。
王阳明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心学体系。他对世间万物都有了自己的看法。曾有学生问他, 为什么圣人那么聪明,好像什么都知道。他回答,是因为圣人掌握了理。王阳明能够解答那么多世间难题,也是因为他掌握了理。就是在他看来,万事万物由心而不动。心不动,则一切都不存在,也对心之主无意义。所以,没有必要去追求远方的东西,也没有去追求虚无缥缈的东西。名利之类,都是身外之物。又何必让心为之累呢?得到了名利,改变了内心,未必能有快乐。这就使得王阳明始终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事情,做一切事情都心安理得,对待任何屈辱都处置坦然。王阳明还提出,圣人之道,内心自足。这就要求人要获得圣人的境界,不需要去读四书,也不要去抄袭古人,更不要盲目照抄上级,而要根据自己内心的良知,用自己的去实践回答,去探求。良知藏于内心,只要自己愿意找,就能越找越多。既然只要愿意找,都能找到,那就人人都可以为圣人。这就高度重视了实践的作用。所以,王阳明的学问是重视实践的学问。按照王阳明的理论,人人都会充满自信(因为人人都能成为圣人),人人都会高度重视行动。这就使得王阳明的学问有了根基,有了行动力。纵观王阳明一生的行为,可以说,构建完整的思想体系,始终是他的目标。这很有些知识分子的痴劲。
相比较王阳明,曾国藩却没有什么自己的学问。他的一切都来自前人和当世圣人。比如,他的“静”字功夫来自倭仁。曾国藩的“谦退”,则来自道家思想。知道官场上,只有知道“退”的人,才会有好结果。曾国藩初连团练时,他也是秉承儒家思想,曾国藩在家书中表达的勤俭节约思想,也来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纵观曾国藩一生的思想,独创处很少。曾国藩的成功之处,在于将各家思想糅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也是难能可贵的,是当时其他人所做不到的。
为什么曾国藩不能有自己的独立思想,而王阳明能有?
这是王阳明与曾国藩的出发点不一样。
曾国藩总想着光宗耀祖。是为做官而为贤,有一点异端想法也会自觉摒除的。怕给自己家族带来灾祸,这就是官的作用。因为“官”,使其不敢思考,不能思考。因此曾国藩能在攻陷天京后对五十多万无辜之民大开杀戒,以至“......号叫之声惨不可闻,自卯至午,歼除净尽……尸骸堆积,流水腥红”。不能不说这是他的一大缺憾,所以只能算半个圣人。
而王阳明从小就有做圣贤的抱负,以天下为己任,他是为实现自己独立的人格、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为官,他首先是为民,而后才是忠君。在军事上也比曾国藩自信多了,有“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豪言,他平叛时举重若轻,以安抚为主,只惩首恶,属从不究,军事之后重视建设生产、兴办教育、减税减赋、休养生息。
因此后世评价他是:心学之祖,四家合一,完人型全才,无争议的入世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