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汉英两种语言在语义、语法和逻辑上都存在着差异,汉语具有模糊性,英语具有准确性,换句话说,汉语注重意合,而英语则注重形合。
一、前言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汉语的模糊性,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精神传承和道德指向作用,远远超越了语法的意义。英语在语言表达上,则形成了其句式构架规整、表达思维缜密、行文注重逻辑理性和用词、描述强调直观可感的风格。《浮躁》是中国著名作家贾平凹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是其“商周系列”作品中的第一部,也奠定了贾平凹在文坛中的地位。下面从汉英语言对比的角度出发,对《浮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进行具体分析。
二、汉语的模糊性和英语的准确性
《浮躁》这部小说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语言功底,模糊语言作为语言表达的重要类型,在这部小说中也有着非常明显的体现,使得整部小说增色不少(郑欣,2016:27)。相对于英语来说,汉语的模糊性体现在语义、语法与逻辑上,下面从这三点出发,对《浮躁》英译本中模糊语言的英译作具体分析。
(一)汉英语义关系
在《浮躁》中,语义模糊的现象比比皆是,使得这部小说的可接受性变得更强,而且可以让读者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浮躁》的英译本中,葛浩文针对汉语语义模糊的现象,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如:
例1. 也就在这天晚上,英英娘赶到了乡政府,她要和田中正摊开牌好好谈一次……
That night, Yingying's mother went to the township office to see Tian Zhongzheng and to lay her cards on the table.
例2. 金狗第一次参加这类会,直觉得好笑,偏一句也不说,他要观看“河里涨水”。
It was the first time Golden Dog had attended one of the meetings, and he was amused. He didn't say anything,preferring to stand back and “watch the river rise.”
例1中的“摊开牌”在汉语中比喻把事情的有关情况都向对方公开,把事情弄清楚,此处指英英娘准备把田中正与陆翠翠的关系摊开来说。译文并未将精确意义传达出来,而是对其意义进行了模糊处理,将其译为“lay her cards on the table”。例2中“看‘河里涨水’”蕴含的意义是静观其变,看“谁先站出来谈论此事”。金狗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会议,看到这些开会的人都为了避免是非,闭口不提人选的事,而一起笑说一些民间的粗俗故事,他觉得很好笑。根据前后语境可推知,“看‘河里涨水’”的意思是静观其变,看“谁先站出来谈论此事”,同样地,译者对其意义也进行了模糊处理,将其译为“watch the river rise”。总之,例1和例2都体现了将模糊语言翻译为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译文只传达出了指称意义,并未传达出蕴含意义。
(二)汉英语法差异
(1)汉语时态概念模糊。英语的动词有清楚的时态,而汉语的时态概念相对模糊。英语中若想表示某种时态,必须使用相应的动词形式。汉语动词形态变化方式很有限,动词时间概念的表达往往是隐性的、模糊的,需要从文中字里行间判断。
例3.你那钱全丢给荆紫关木楼上的白脸脸了。你可苦哩!
You spent all your money on that girl in the house at Purple Thistle Pass. So what good did it do you?
例4. 她在你房子等着哩!
She's waiting for you inside.
例5. 你还能想到小水呀,你一展翅膀怕再不回仙游川了!
I'll be in your heart? I'll bet that once you spread your wings, you'll never return to Stream of Wandering Spirits!
通过对原文上下语境推断可知,例3 中动作“已经发生”;例4 中动作“处于进行中”;例5 中动作为“将要发生”。但三个句子在形式上并没有明显的时态差异,读者只能依靠语境和语言内部逻辑来判断。相比之下,译文中的三个句子在形式上则有明显的时态差异,如,例3 中的“spent”为动词过去式,表示一般过去时,动作已经发生;例4 中的“'s waiting”则为现在进行时,动作正在进行;例5 中的“'ll”为一般将来时,表示动作将要发生。由此可见,英语的动词有清楚的时态,而汉语的时态相对模糊。
(2)汉语语态相对模糊。英语的被动语态依靠动词形态变化实现,常由助动词be 的一定形式加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的。汉语表示被动意义时不需要对动词进行形态上的变化,如:
例6. 老六则被五花大绑抓去。
Tian the Sixth, on the other hand, was caught by the soldiers and dragged off.
例7. 立眉竖眼的好像受了侮辱。
The look on his face showed he felt he'd been insulted.
例6 和例7 中,“被”、“受了”这两个词在句中均表示被动意义,读者需根据语境自己去判断,因为其表达形式截然不同。相比之下,译文形式则大同小异,都是be 动词的一定形式加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即“wascaught by”,“'d been insulted”。由此可见,汉语的语态形式具有模糊性,而英语语态却相对清晰。
(3)汉语无屈折变化。英语中的屈折变化可以体现在名词的复数形式,名词和动词的主谓一致,主语是单数第三人称时动词形态变化等方面。汉语没有屈折变化,因而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如:
例8. 这年田中正恰四十有五,“漂梁蛋儿”便做了四十五个。
Since Tian Zhongzheng was forty-five that year, he had forty-five beam eggs prepared.
例9. 五天后,河运队果然进行整顿,扩大了三只船和十个人。
Five days later, a reorganization of the river shipping brigade was carried out, with the addition of three ships andten men.
例8 和例9 中的“四十五个‘漂梁蛋儿’”、“三只船”、“十个人”均为名词复数,但在形式上与名词单数是一样的,汉语名词形式上没有单复数之分,汉语的复数常常用数量词加在名词前面表示,如“四十五”、“三”、“十”等加在名词前,而且汉语中什么量词能修饰什么名词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便更改,如“个”、“只”等;而译为英文时则为“forty-five beam eggs”,“three ships”,“tenmen”,名词均变为复数形式,与单数形式不同。
(三)汉英逻辑表达方式不同
汉语是分析型语言,句中各成分的关系主要靠意思的连贯来保持逻辑上的一致;而英语是综合型语言,其句子中的各种成分在形式上要求前后关联,完整密合,如连词表示并联关系、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表示从属关系等。( 李鲁平,2013:79)。英语句子以主语和谓语为核心,有严谨的主谓结构。汉语句子常常依靠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层层展开,句子潜在的语义关系不总是通过关联词直接地表现出来,有时需要读者推理,其句子结构比较随意、松散。如:
例10. 正是黄昏,太阳在河下游的水里将坠,水和天的交界处,上边一个红的圆圈,下边一个红的圆圈,连结成耀眼的八字。
Since it was dark, the sun was setting into the river's lower reaches. As sky and water drew together, two red balls began to merge into a dazzling whole.
例11. 可我告诉你,你敢领一个臭小婊子进这个门,我就敢去告你,你强夺公房,霸占嫂嫂,送财送礼走通田有善……
But I'm warning you, if one of your stinking whores sets foot through this door, I'll file charges against you for appropriating public property, forcing yourself on your own sister-in-law, bribing Tian Youshan with gifts.
例10 和例11 中,原文句子结构较松散,在形式上并没有使用任何关联词,主要靠意思的连贯来保持逻辑上的一致,词性也没有形式上的常规表现。读者可以通过推理、判断,看出句中的逻辑关系。而译文中则可以直接看出句子的逻辑关系,因为有相应的连接词连接,如例10 中,“Since”引导原因状语从句,“as”引导时间状语从句;例11 中,“if”引导条件状语从句,这三个连接词的使用,使得整个句子的逻辑关系非常清晰。
三、结语
通过从汉英语义关系,汉英语法差异及汉英不同逻辑表达方式的角度,对《浮躁》英译本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汉语不论在语义表达、语法形式,还是在逻辑表达上都具有模糊性,而英语则具有准确性。本文从汉英两种语言对比的角度出发,以葛浩文的《浮躁》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对汉语的模糊性和英语的准确性进行了阐释,让读者对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及其翻译有更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贾平凹,Howard Goldblatt 译,Turbulence[M].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1991.
[2] 贾平凹. 浮躁[M]. 南京: 译林出版社,2015.
[3] 李鲁平. 汉英语言比较与翻译[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13(4):79.
[4] 郑欣. 语用学视角下《浮躁》译本中模糊语言的英译研究[J]. 语文建设,2016(4):27.(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作者简介:杨佳(1993-),女,宁夏银川人,翻译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