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克里斯唐

把互联网、媒体从业者等能更快获取信息的人称做“信息上游”用户,那么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可能已经开始抱怨各类“智能”内容分发工具的推送了。原因是这些“大而全”的推送并不算智能,时不时还来点“黄色新闻”。

基数最大的,还是“信息中下游”的人群,这是今日头条4亿用户的主要群体。内容分发平台依据初步的算法,将用户大概细分为几个类别,再根据内容源推送信息。这些平台发展到“今日头条”的量级之后,开始出现一些颗粒度更小的内容分发工具了,比如“即刻”。

即刻通过大量颗粒度更小的爬虫技术和人工编辑,为用户提供“基于兴趣的极简信息推送”。相较于其他信息订阅应用的一个核心差异是,用户订阅的是维度为“点”的信息,而不是领域、兴趣这样的“面”的信息。

比如大多数内容分发工具知道你喜欢民谣,给你推了QQ音乐或者网易云音乐的马頔、宋冬野和陈粒,但“即刻”发现你最喜欢的是赵雷,平台会推送给你“赵雷最近门票信息和演出动态”。或者NBA球迷以往会收到NBA门户的新闻推送,但即刻“哈登拿三双”提醒看起来更为吸引人。

简单来说,信息颗粒度更小。根据你需求的“点”,推送出很多个“点”的信息。

即刻联合创始人林航总结为,从用户需求出发,推送用户更需要的更精准的信息。换一个更抽象的词,即刻做的是“信息消费升级”的事,先满足那部分对信息获取要求更高的“信息上游”用户,再拓展到未来的信息消费场景中去。

即刻APP 从2015年初上线,目前已经迭代到 3.0 版本。早先的即刻用“爬虫技术+人工编辑”并重的方法,在中高端的用户群里获得了不错反响。而最新版本的“即刻”,在爬虫技术优势上,推出一批“追踪机器人”,帮助用户追踪他们感兴趣的任何信息。“即刻”不再局限于提供官方编辑创建的提醒,而是让每一个用户都能成为“编辑”。

这种做法也算不上新鲜,与知乎“读读日报”做法一致。但“即刻”利用的是为用户提供“追踪机器人”,用户通过选择追踪机器人,定制自己感兴趣的消息更新。理论上来说,这种UGC的成本比读读日报更低。追踪的信息不仅包括新闻,还囊括了淘宝、汽车论坛和分答等服务类的内容。

根据公司给到的数据,目前App的用户超过400万,日活超过30万。用户数虽然远不及今日头条和腾讯新闻这样的内容分发平台。但更精准和个性化的推送,已被资讯客户端业界作为迭代升级的重要方向。

今日头条的算法驱动,让其成为内容分发的大流量平台,腾讯和网易是其流量和内容影响力的延续。“即刻”瞄准的一方面是未来用户信息获取的迭代升级,而另一方面,是阅读和生活绑定的“需求服务平台”。

信息获取升级的关键词是“效率”,美国类似的应用有IFTTT,Facebook和Notify都希望用 push 提高到达的效率。这一方面依赖的是技术,更重要的是产品的运营。

即刻的编辑部定期会开选题会,发掘用户需求。目前官方自建2000多个提醒,总共已经20000多个提醒,用户贡献了大部分。官方的爬虫技术需要开发各个网页的api接口,以尽可能多的角度爬取相关的信息。当然,爬虫机器人会为未来的编辑部减少不少工作。

而需求服务平台,大体可以对比美国的Magic模式,和国内的各类“助理服务类”应用切入的需求一致。当内容为平台带来了大量流量的时候,诸如“免费的appstore 应用”、“打折信息”和“演唱会信息”等的服务类需求推送,将会变的更加高效。这是即刻除了信息分发工具之外,更具想象力的部分。

当然,即刻面临的问题依然明显。流量和内容对于即刻来说都没有优势。一方面,“即刻”需要依靠垂直领域的推送来获取用户,另外一方面,爬虫抓取的信息,大部分依然依靠跳外链,用户的留存可能会是一个问题。当然,林航给我的答案是,即刻目前有50%的用户留存度,相比其他内容分发平台,已经很高了。

而与此相对的是,各大内容分发平台都推出了自己的UGC内容计划。今日头条头条号出了千人万元和短视频作者扶持计划,BAT中的腾讯推出芒种计划,阿里系的UC推出订阅号。

林航告诉36氪,公司目前已经把内测近两个月的实验室功能开放,届时用户可以自由使用即刻提供的“追踪机器人”来创建提醒,满足自己的个性化和长尾信息需求。

公开资料显示,即刻已于2016年5月份完成 B+轮融资,具体投资方和金额暂未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