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五  

圆觉讲座/《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5

时间:2009年06月20日

地点:台北科技大学

主讲:智崇上师

纪录:张春美

整理:周雅容、汪满妹

第二十二节: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因为前面说过「得,就是没有得」;所以这一段须菩提就对佛说:「世尊,佛得到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没有得到啰?」他来确认一下。佛就回答:对了、对了!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没有得;也没有什么法可以得。──不只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使其它的法也没有得。这样才是真正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有所得的话,就不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

这里大家大概都懂了,因为我们前面已经讲过很多次了。不过还是再重复说明一下:如果可以被你得的东西,那它就一定是被知的对象;在被知的对象这一边,都是相,是没有本质的。本质在哪里啊?本质在能知这一边;能知这一边,你就是不能得。祂能得,但是祂不可被得。

菩提心一定是在能知这一边,所以祂是不可被得的。只要被你得到了,它就一定是被知,它就不会是能知。这个菩提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祂是能知、不可被得;只要一被得,就不是真的。所以佛说不可得,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经文里一再地讲这件事,从头到尾都在讲同一件事。

第二十三节: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佛陀又再说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法是平等的,没有高下的。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祂是不可被知的能知,是无法分辨、不可分别的;既然是不可分别的,怎么能够分辨出高下呢!如果可以分辨出高下,它就是可分别的;而如果是可被分别的时候,那就是被知了。所以祂一定是平等的、是不可分别的,当然也就没有高下,这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定是无相的。所谓无相,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没有了。没有这四相,意思就是祂不是可以被知的。凡所有的相都是可以被知的,祂是以没有这四相的状态来修善法。

凡是能与人为善、帮助别人,就是修一切善法。但是你修一切善法,是要以无四相的基础去修的,是无相的、离四相的状况去修。善法还是相,修善法,就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祂又再提醒须菩提:「善法,就是不是善法」──「不是善法」是什么?是恶法!善法就等于恶法,这样才是真的善法。如来希望大家不要执着在善法的相上!

关于《金刚经》的句型,我们已经讲过很多次了。通常在什么时候,祂会特别来提一下呢?就是当祂讲「修一切善法」的时候,须菩提心里想:「啊!那我要去做很多好事……」须菩提有这样的意念时,祂就会来补充;若须菩提没有这样的意念,祂就不会补充。这样补充的意思,就是要做善的本质,而不是去做善事的相。什么是善事的本质?就是把善事的外相剥掉了以后,里面真正的内容才是祂的本质,本质是没有相的。

我们念这个《金刚经》的句型「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在句型上,祂是这样子用;但是若真要达到「是名善法」,要从善法里面去追寻它的本质。当你体验到这个善法的本质的时候,你才能够用《金刚经》的句型,你才能说:「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如果你没有体验到善法的本质,来念这个《金刚经》的句型:「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你不会因为这样念,就达到本质。你只会达到什么呢?你只会达到「咦?善法是什么东西啊?──心空了」,也就是善法的相,在你的心中,一下子空了,不知道了,只能做到这样。这样并不能跟善法的本质完全相应,但是,稍有一点离相的帮助而已;离了善的相,但是还没有到善的本质。所以,这个句子是你真的体验到善的本质时才能说;说出来才有份量,念那个句子才有份量。

这是我最近才知道,祂们的要求是这么的严。上一回,我在讲座里提出来,说大家可以在小范围里面用《金刚经》的句型来修。后来知道,因为这件事情我没有做,我只是设想一个,一般大家可以做的状况,才理出这个方法来。但是这个方法我没有做,我就这样说了,那就会被祖师修理:「你没有做就这样说,这样不算!」哦!原来是这样。每一件说出来的事理,都是要你做到的;光是了解,帮别人设想一下,这样讲都会被修理。不过这样,倒是让我学到:哦!原来是要这样子的。所以,「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祂这样说的时候,当然如来是做到的,祂才这么说。而且祂为什么要这样说,因为祂已经看出,须菩提这个地方有缺了,有lost掉了,所以立刻给他补一下。

第二十四节: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弥山是什么?用天眼来看,宇宙间有很多、很多世界,每一个世界的结构都差不多:中间是须弥山,日、月绕着须弥山转;须弥山外有香水海,香水海外是咸水海;咸水海中有四大部洲,分布在须弥山的东南西北方。这四大部洲都有人道,我们居住的娑婆世界是在南方的南赡部洲。咸水海的外围就是铁围山了。

这样的结构不是我们现在天文科学所观察到的天象。有些人就猜想须弥山是不是就是喜马拉雅山?不是,完全不是。因为喜马拉雅山是在南赡部洲的上面嘛,怎么会是那个须弥山呢?这整个结构完全是用天眼看见的,而且还要境界很高的天眼,普通的天眼是看不到的。

我曾经试图把科学所观察到的天文现象,跟佛经所说的世界结构关连起来。后来知道这是行不通的,怎么做都很难啦!我虽然自以为很聪明地想出一些招数,但是这些招数都是错的,所以就放弃了,不再试着去想办法把这两个不同的系统,怎么样经过一个transformation,转换过来或转换过去了。

这个须弥山啊,是非常、非常的大,完全不是现在科学的天文观能够想象的。这么大的须弥山,我们如果把自己的天眼修出来了,就会看到。当你还受到肉眼制约的时候,是没有办法看到的;只有把你的心,从肉体的限制超脱出来,才有机会打开天眼,看到这般宏伟的景观。

这是完全不同的基础,这样完全不同的基础很难对比。虽然我们用肉眼也看到了祂说的月亮和太阳,但是据说我们肉眼所看见的太阳,只是天眼所能看到的太阳的一条光线而已。我们不能根据这一条光线就来想象整个天眼所看见的太阳是什么,那是无法对比的,落差太大了。

「须弥山王」指的就是须弥山。三千大千世界里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一个个小世界,每一个小世界里都有一座须弥山;所以有好多的须弥山。若有人用聚起来如须弥山这么大、这么多的七宝来布施,那么他所得到的福德当然很多了;但是假如有人拿《金刚经》,甚至只是四个句子来受持读诵、为他人解说,所得到的福德,比前者所得到的福德多一百倍。也就是前面那个人得到的福德,百分不及一,乃至千万亿分之一都没有;甚至于你找不到一个算数的譬喻能够说,那就是少之又少了。意思就是这样子。

这里告诉我们,你如果能够受持读诵《金刚经》,又为他人解说;只要四句就好了,得到的福德就那么多了。这时须菩提应该没有想:「那我只要讲四句就好了……」所以祂没有补充「《金刚经》即非《金刚经》,是名《金刚经》」。

第二十五节: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祂说:须菩提啊!你怎么想呢?你们不要以为如来有这个想法,说我要度众生。咦?我们平常不是这样讲:如来、佛都要度众生吗?这里,祂告诉你不要这样想。

为什么?实际上啊,如来没有度众生;如果真的有众生被如来度了,那么这个如来就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了。如来说,我相就不是我相;如来说,人相即非人相;如来说,众生相即非众生相;如来说,寿者相即非寿者相;所以如来说的任何话都是在是名状态。即使祂只说前面一个我相,祂指的也是是名我相,祂全部都在「是名状态」。所以如来说有我,就是非有我,意思就是是名有我。祂说的,都是在是名状态。一般的人,他有四相呀,所以他说有我,就是真的有我;他没有像如来,是在是名状态。接下来,祂又说:就算如来说凡夫,这个凡夫,还是是名状态的凡夫。

这里,祂一再地展示:如来说任何一句话,都是在是名状态。

第二十六节: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这一段比较严肃一点,祂就问须菩提,可以用三十二相来看如来吗?所谓看如来、观察如来,就是来看「咦,这个人有没有三十二相?啊,他有,他是如来。」就这个意思。这一件事情啊,三十二相是如来说的呀,佛经说:修行成佛了,就有三十二相啊!这三十二相大部分都集中在头部,就是祂那些圆光啊、毫光啊等等。

所以祂就来考须菩提,须菩提中毒了,他以前都听佛经、听佛这么讲了,所以当然说:「对啊!对啊!用三十二相来看这个是不是如来。」所以由此可见,以前佛讲的,跟祂在讲《金刚经》的时候,是有很大出入的。

当然,这个须菩提还没有警觉到,三十二相就是相,祂在讲《金刚经》这里,就是要离相,所有的相都要离掉。所以祂就来考他,看他现在是不是真的听懂了。这一考就不及格了,一考就垮掉了。所以呢,佛说:「须菩提!如果要用三十二相来看这个是不是如来呢,那你就会把转轮圣王通通看成是如来了,因为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

哦,听佛这么一讲,他就赶快再修改了。须菩提:「咦,您这样讲,意思就是不应该用三十二相来观如来啰?」这个时候,世尊就用这个偈来回答他:「若你以色相来看我如来,以声音来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这一回答啊,这下惨了,我们不是要观佛像吗?没有相也要画一个相啊!我们不都是要念佛号吗?都是在求祂啊!或者是念咒语啊!那我们不都是在行邪道了吗?而且,还不能见如来。意思就是,求也求不到、见也见不到。这下子严重了,是吧?所以我说,这一段比较严肃一点。

那么,怎么样才就可以呢?就不是行邪道。怎么样做,才不是行邪道呢?哦,原来我们在见三十二相的时候,要在是名状态;我们在念佛号的时候,求佛的时候,也要在是名状态──那就是正道,不是邪道了。如果你念的时候,没有离相,不是在佛号的本质上面,那就是行邪道。如果我们看佛相、观如来,或者我们在观想,不是去观祂的本质,而是观祂的相,那还是行邪道。所以你在观的时候,是观祂的本质,有相无相没关系,这样就是正道。

所以,正邪的关键,只是一个离相的问题而已。离相了,就正;着相了,就邪。如果说离相了,但还不够清楚,那就尚未进入本质;离相、又进入本质,那就万事OK了。

关于这个偈子,在其他的经典里面,还有四句:「应观法界性,即诸佛法身,法性非识境,故彼不能了。」

「法界性」,就是法界的本质;「即诸佛法身」,这个法界性就是佛的法身。所以法界相不是佛的法身,法界的本质才是佛的法身。「法性非识境」,法性,就是法界的本质、法界性;法性不是识心能够观察到的境界;「故彼不能了」,所以一般人不能了解;因为一般人都是用识心在观事情、在想事情、在做事情;而如来的话,祂是以自性、以本来面目、以佛性,来做四相、来感受四相;是这个地方不一样。所以一般人如果用识心来观的话,就不能了解了。别的《金刚经》译本里有这四句,所以把它补充进来,鸠摩罗什的版本没有这一段。

第二十七节: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这一段也是比较深刻的。因为前面讲不应该用三十二相观如来,哦,那就不要用三十二相来观如来啦;那么如来就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猜想大概须菩提有这样想,所以祂就在教他:须菩提啊!你不要这样想哦,如来可以不需要三十二相的,祂就可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们一般的人大概都会产生这样的反应:用三十二相观如来,哦,这个不对,不应该以三十二相来观如来;好,那就不需要具备三十二相,就可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想,须菩提当时也这样想了,虽然没有讲出来,可是如来知道他这么想了,所以祂就要把它指出来。

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话,你所说的法都是断灭相。为什么不可以做这样的念头呢?因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是不会说断灭相的。

断灭相是什么?断灭相,说起来相当的深。像这里的不需要用具足的三十二相,就可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断灭相。不需要具备什么相,就可以得到什么,这是源自一个断灭的心,所产生的断灭相。断灭心不只于此,还有很多,譬如:我把事情做完了、完成了、了断了、结束了……这就是断灭相。所以,我们其实很习惯断灭的想法、断灭相。如来是没有断灭的,所以祂所有的事情都是没完没了,没有得到、也没有失去。你说:啊,这个东西被我抓到了、得到了,那就是断灭!这样一审查,你就会知道,我们一天到晚都在追求断灭,要有一个了断。真正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是没有断灭相的。所以他也不会说出断灭的法。所以才会是得了、又没有得;失了、也没有失;什么事情都没完没了,没有完成,也没有结束;既无生、也无死,这才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以,这个和我们识心的运作模式是极端的不同。我们要修、要学的话,就是修这样的东西、学这样的东西。当我们能够了解了以后,时时都要很警惕的,因为我们的生灭心、分别心本身就是断灭的!我们会把这个东西分别、剖析嘛,那个都用切的啊,不切的话怎么剖析,怎么分别呀?而这都是断灭啊!那个不断灭,就是不剖析的呀,根本剖不开的、无法剖的。所以祂是无分别心嘛,根本都没有分别,怎么剖啊?

西医要了解人体,就必须解剖它,把它剖开;科学要了解万象,也是把事情分析条理得清清楚楚,然后他才觉得了解,对吧?而佛法、菩提心的了解是整体的,没有剖析。所以菩提心和识心的模式是极端的不同。

重点是什么呢?菩提心,我们每个人都有,可是外面罩了识心,都被它所控制;所以祂的性质都不能发挥,发挥出来的都是识心的作用。因此你所看的世界,甚至看见的天文现象都不一样。《金刚经》就是指出这一点,要我们把这个断灭的、识心的性质转过来;转成了菩提心,就恢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性质了。我们现在修行,就是从四相着手,把识心的作用剥掉,让菩提心的特质恢复。

关于这一点,我可以再多说两句,我们真正的生命在哪里呢?是在菩提心这里!菩提心这里才有生命,才是真正的生命。所以,当你能够把菩提心启动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出来了,你才有佛性,你的命才真的活了。至于那个识心、那些相的部分是没有命的啊!

我们现在糟糕的是什么?我们是很爱命的呀!可是爱错地方了,专门爱那个没有命的地方。我们对相很爱啊,对识也很爱呀,可是那里没有你的命,命不在哪里。什么地方有命?菩提心这里才有命,你的命就在菩提心这里。所以,《金刚经》严格讲起来,是还大家一个命!大家已经是「亡命之徒」──很爱命啦,但是那个命已经都丢掉了,都爱到没有命的地方去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佛陀这么苦口婆心要讲《金刚经》,要讲这个佛法。但是问题就在这里,人啊,已经是亡命之徒了,这部佛经就算拿到这些亡命之徒的手上,他还是会把它弄成没有命。所以重点不是佛经的问题,而是你的菩提心是不是醒过来、活过来?是不是菩提心被启发了?启发了,你的命才活过来,你才有真正的命。这一点,《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天命之谓性,反过来说,性就是天命,也就是本质、菩提心、自性、佛性就是命啊!率性之谓道,顺着菩提心走就是道。

《中庸》是我们中国古代的经典,早就懂这个道理了;这个道理,跟佛法是完全一致的,用的名词不同而已。而且佛经里面有讲菩提心,没有讲命;但是我们中国古书里面是有讲命的,特别讲命就是菩提心。这一段我引用了我们古书里面的内容。因为我们人啊,很爱命的,爱命爱得要死;如果让大家知道,菩提心就是你的命,这样大家对菩提心就比较有兴趣了。

这一点是在中国古书里面就特别讲了,是我们古书很好的优点。如果明白菩提心就是命,佛法就会受到大家的重视。以前我们没有把这两个连起来,好像菩提心跟命没有关系,大家对它的重视程度就差很远。尤其中国人,最爱命了,也是最爱算命的,只要和命有关就很喜欢;可是都喜欢错了,都去喜欢那个没有命的东西上面。真正的命就在菩提心这里,菩提心才是真正的命啊!

【现场问答】

问:何谓三十二相?

师:如果要知道详情的话,可以看《华严经》。相有三十二种,比如说我们看那个佛像,头上都有圆光,那个圆光就是三十二相之一。佛经里面都会讲,佛的额头有毫光,这也是三十二相之一。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呢?因为它分得很细,中间还有许多变化,那些都是算三十二相之一,所以总共有三十二种。

问:何谓是名状态?

师:所谓是名状态,指的就是《金刚经》的主要句型:「X即非X,是名X」,讲的这个状态。

问:尽其在我,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是否趋近离相?

师:趋近一点,但还没有离哦。

问:努力耕耘,是否着相?有所住?

师:嗯,可以是着相,但是你若可以做到是名状态──「努力耕耘即非努力耕耘」,那么它就不着相。所以是不是,完全看你下的功夫了。

问:请问老师,《金刚经》中提及:为他人解说四句偈,有相当福德;但现在有很多人,也在为他人解说《金刚经》,如果解错了,会怎样?会有很多野狐吗?

师:他在讲野狐禅,应该是。解错了就不对嘛,就是要解对的。

问:之前老师曾提到,本想用购买股票来支付基金会的支用,但佛祖不肯。这两日有位仁波切,购买乐透彩都中大奖,他称为上天给予。请老师问佛祖,购买彩券是否可解决基金会经费问题呢?

师:嗯,我应该没有问过这种事情。至于这一个仁波切,他们中,那是他的运气好嘛;他说上天要给他,那就算上天给他。至于我们基金会,是不是能够购买彩券来中奖,以解决基金会的经费问题呢?我的了解应该是,我们买也不会中。为什么呢?因为我买过,不会中。而且我还知道,我师父也很喜欢买香港的马票;但是他好像从来没有中过。所以应该是没有用。如果我们能中大奖,佛法的弘扬不就可以顺利进行了吗?为什么上天不帮我们这个忙呢?这是因为要让大家有种福田的机会。佛法的弘扬是宇宙的大事业,能够一起共襄盛举,是大家的福气。

问:请问善法的本质,是只要能助人向善的,都叫善法吗?所以尽管相上看似恶法,若它能使人醒悟向善,那就是本质的善吗?

师:本质的善,不是这样子来看。因为你这样来看,还是在相上看,没有看到本质。善的本质是要你去参究的;若参究成功了,就等于体悟了法性,或者是自性。但是你的问题里面,这些看法都没有脱开相,都还在相中。

问: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要如何念才符合《金刚经》?

师:念到一心不乱。如果你能够念到一心不乱,就符合《金刚经》了。

问:无量,是不是一种妄念?

师:这里的无量,就是无量无边;是不是一种妄念?是一种妄念。如果你能够做到无量即非无量,达到了是名无量;这个时候就不是妄念。

问:老师说四大部洲都有人道,那其他三大部洲的人,就是我们所称的外星人吗?

师:可能是。不过我们称的外星人,是想象的。

问:现代有忧郁症的人很多,该如何与他们相处?

师:忧郁症的人,主要就是心里面的心事太多。要解这个问题,当然精神科医师也在帮人医忧郁症,也有药物可控制病情;不过我想大概很难解掉这个问题。

真正要解掉这个问题,忧郁症的人他最好修空观。修空观呢,就是心中什么都不要想,那心事就没了嘛!他主要的问题就是心事太多了,而且他停不住他的心事。那我们修行呢,佛法里面有一种修行,就是叫做空观,或奢摩他;就是你什么都不要想,心里面没有心念、没有想法,什么想法都不要想,能做到的话呢,忧郁症就一定没有了。

我们自己没有忧郁症,但是旁边有人有忧郁症,那怎么办呢?通常我们跟他相处会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也被他感染得有忧郁症了,也开始忧郁起来了。所以我们碰到这样的人,我们赶紧修空观,什么都不想。

你什么都不想呢,就不会被他牵连;同时因为你什么都不想,他看你什么心事都没有,他也会被感染到,心事也慢慢减少了。所以,你不会被他感染,而是你要去感染他,让他的心事也开始减少。

不过通常的状况是,这些忧郁症的人大概会看你什么心事都没有,他就把你当做垃圾桶,一直倒给你,这是很累人的事情。所以你对他的心事,不能够显出有兴趣;你若对他有兴趣,他就会源源不绝的提供给你,可能会把你淹没;如果你功力够的话,应该没有关系,功力若不够,你会被拖累。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最好修空观,什么念头都没有,那他也会觉得舒服。因为你什么都没有,他又觉得很好,这样你就可以感染他,他的忧郁症也可以减轻。

问:我是一位伤心的妈妈,儿子大一,爱上女友,为此休学。妈妈苦口婆心唤不回浪子的心,想放弃他,又于心不忍。他说他想走自己的路,不要走正规道路。

师:爱上了一个女朋友,就不想读书,好像不是真的。他不想读书,恐怕是另有原因,不见得是因为爱上女友;因为依我的了解,爱上女友,他会比较想读书,如果他是真的爱的话。

所以我想那可能是借口。这位伤心的妈妈,恐怕不要伤心他爱上女友;要关心的应该是,他不想读书的原因是什么?要了解真正的原因,才有办法。如果只是伤心,想放弃他;我觉得这位妈妈可能是以为他不想读书,都是因为爱上一个女友了,所以就苦口婆心要他不要爱那个女友,好好去读书。这样是怎么做都没有用的。为什么呢?因为他真正的原因可能不是爱上女友,你这样劝他,根本没有解到他心中的问题。

所以先要了解真正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没有对症下药,当然是没有用的。我猜他是别的原因。

问:为什么病重时,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菩萨马上到,病就纾解了?

师:那是观世音菩萨很疼你。

问:既然菩提心是真正的生命,而相与识心是无生命的,但一般我们于世间的行住坐卧均在形相中,那要如何才能回归本性,由菩提心作主?

师:来读《金刚经》啊!好好地多读《金刚经》。

问:一般人只能用识境观如来,请问这样到底还要不要观?

师:要观,要学会用我们的菩提心来观;但并不是这样我们就不观了,我们还是要观,但是在观的当中,要学如何用菩提心来观。

问:肉身应该不是真正的命,所以肉身要灭亡、消失时,我们不应该太悲伤,是吗?

师:肉身是我相的一部份,这个我相要消失了,我们是不是不应该悲伤?不是,你可以悲伤,但是除了悲伤肉身要消失之外,还要体会到:我的菩提心、真正的命还死不了。

我们的菩提心想死也死不了,那个才是你真正的命。所以你真正的命并没有消灭──这也就是你还可以再来投胎,又轮回不息的原因。因为祂没死,所以祂的energy充足的原因也在这里。

问: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请问老师,如何以本质来念咒,可以示范吗?

师:那是无相的,所以我即使示范你也看不见,因为那不可能被你知道。但是你要怎么做?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念咒的时候,要用 feeling来念。如果我们念的时候是用feeling来念的,那就接近了。

不是念那个声音、也不是念那个频率,是念一种直觉,一种直觉式的感觉。那种直觉式的感觉,是在念出来的声音之外,不是那个声音;但是可以藉由那个声音来引发的。这就是我们念咒,要念到无念,念到没有咒。你可能还是在念咒,可是你的心里已经没有咒了;这样念下去,就是以本质来念,念那个咒的本质,去感觉。

这个部分全都要你的菩提心被启发了;一旦你的菩提心被启发了,这些事情你都自动会做,根本不需要人家教你。若你还是觉得:我不会啊?我怎么都不懂啊?我好像不晓得什么啦?那就是还没有做对!做对的话,你就是舒舒服服的、什么意思都没有、什么问题都没有、什么意见都没有,就是很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