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Religion

1 宗教概说
2-3 佛教
4-5 基督教
6-7 伊斯兰教
8-9 儒教
10-11 释教
12-13 道教
14 后说

宗教Religion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人类毕竟是虚弱的,在一筹莫展的时候,需要能从自己臆想的事务中寻求慰籍与力量,因此这也就是宗教诞生的原因。希望,即使被降格为幻想,在一无所有的人的心中,仍然有着巨大的力量。所以即使在产生宗教2000多年后的今天,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21世纪,其影响仍然不减以往,宗教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religion系由拉丁语religio而来,最原始之意义是指对超自然事物之畏怖、不安等感情而言。

宗教虽异,却同宗同源,都是信仰“宇宙本原”。

佛教

佛教(Buddhism):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他的名字是悉达多 (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是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因为他属于释迦 (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563~前483年),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自西向东传入我国。

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净的意思,佛是觉悟的意思。

禅宗以菩提达摩为中国始祖(达摩大师是印度禅宗第28代祖师,中国初祖),故又称达摩宗;因其得佛心印为佛陀之正统法脉,又称为佛心宗。

佛教之俗:戴佛戴菩萨戴念珠,烧香拜佛,放生,法事。世俗人求一安慰罢了。

佛教之教:为尔等下地狱。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佛教之宗:放下分别心,放下我执.

2

八大宗派系指大乘的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律宗、密宗、禅宗、及净土宗,若加上小乘的俱舍,成实二宗,是一般盛行的十大宗派。佛教初来中国,并无宗派之分,后因佛典翻译昌盛,思想体系与义理各有独到之处,复以师承各有法脉,所著重之经论互异,遂依其特色分类判摄,而于隋唐时期各擅道场,大放异彩。

“禅”是梵语“禅那”的音译简称,意译为修习方法,禅宗以“禅”概括佛教的修行实践,‘静虑”。禅原本是佛教普遍奉行的一种故而得名。禅宗是中国汉传佛教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发展最成熟的一个宗派。

少林寺,有“天下第一名刹”之誉;是中国汉传佛教禅宗祖庭,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嵩山少室山五乳峰下。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孝义帝为佛陀禅师修建,敕就少室山为佛陀立寺。萨提达摩来此,于寺凝修壁观,建立禅宗.

3

基督教

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宗教。天主教(Roman Catholicism)、新教(Protestant churchs)、东正教(Easten Orthodoxy)、基督教马龙派等等统称基督教。中文中“基督教”往往特指新教(又俗称“耶稣教”)。

目前基督教在全世界有约21.4亿信徒,为拥有信徒最多的宗教,以亚洲、非洲的信徒的发展最快。

该教相信耶稣宣传的天国福音、耶稣为赎去亚当与夏娃的人类原罪被钉死十字架、耶稣复活、升天,以及基督再临、末日审判等神学思想。

《圣经》是亚伯拉罕诸教(包括基督新教、天主教、东正教、犹太教等各宗教)的宗教经典,由旧约全书与新约全书组成,旧约全书是犹太教的经书,新约全书是耶稣基督以及其使徒的言行和故事的纪录。

4

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Jesus)。公元1世纪初出生在巴勒斯坦北部的加利利的拿撒勒,犹太人,母亲名叫玛利亚,父亲叫约瑟。後以"谋反罗马"罪被钉死於十字架。"基督"一词在希腊文作"Christmas",意为"受膏者"。耶稣思想的中心,在于“尽心尽意尽力爱上帝”及“爱人如己”两点。

神是父、子、圣灵三位一体的神。

父创造天地。

耶稣基督(救世主)早于万物诞生,是父的独生子,子不是被造物。子与父一同创造天地.

灵是神,是地上的子与天上的父的联系。不是被造物。

子是童贞女玛利亚以处子之身生诞。在地上以完全的肉身,拯救了世人。不是幻象。

子以罪人之名,钉死于十字架,三天后复活,升天,荣归父的右边。

子会再临,审判所有的死者及生者,而后永远统御万民。

信的,会在审判后的来世复活。

5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中国旧称大食法、大食教度、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等。伊斯兰(a1-Islam)系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顺从”、“和平”,指顺从和信仰宇宙独一的最高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两世的和平与安宁。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Muslim,意为“顺从者”),——

截止到2009年底,世界人口约68亿人口中,穆斯林总人数是15.7亿,在30多个国家中,伊斯兰教被定为国教。

中国的伊斯兰教一般认为是在公历651年(唐朝永徽二年)从阿拉伯传入中国的泉州、广州等地。

伊斯兰教的信仰:1 理论部分包括信仰(伊玛尼),即: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信先知、信后世、信前定(简称“六大信仰”);2 实践部分包括伊斯兰教徒必须遵行的善功和五项宗教功课(简称“五功”)。所谓的五功即念“清真言”、礼拜、斋戒、天课、朝觐,简称“念、礼、斋、课、朝”。

6

伊斯兰教的创传人穆罕默德(约570~632)生于麦加城古莱什部落哈希姆家族。自幼父母双亡,由祖父和伯父抚养。早年失学替人放牧,12岁时跟随伯父及商队,曾到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地中海东岸一带经商,并广泛接触和目睹了阿拉伯半岛和叙利亚地区的社会状况,了解到半岛原始宗教、犹太教、基督教的情况。25岁时他同雇主麦加富孀赫蒂彻结婚,婚后生活富裕安定,社会地位日益提高。后他受哈尼夫派思想的影响,经常隐居潜修,思索和探求阿拉伯民族摆脱困境的出路。相传,610年穆罕默德40岁时的一天,当他在麦加城郊希拉山的山洞潜修冥想时,安拉派天使吉卜利勒向他传达“启示”使之“受命为圣”。此后,他宣称接受了真主给予的“使命”,便开始了历时23年的传播伊斯兰教的活动。

起初在麦加是秘密传教,一些至亲密友成为最早的信奉者。612年,穆罕默德转为公开向麦加一般群众传教。由于其所传教义从根本上动摇了部落传统多神信仰的地位,触犯了麦加古莱什贵族和富商掌管克尔白的宗教特权和经济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和迫害。

7

儒教

儒教是以孔子为先师,圣人神道设教,“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倡导王道德治、尊王攘夷和上下秩序的国家宗教。

儒教以十三经为经典,以古代官僚机构为组织,以天坛、宗庙、孔庙、泰山为祭祀场所,以郊祀、祀祖、祭社稷、雩祀、释奠礼、五祀为祭祀仪式。

儒家与儒教有本质区别,儒教不能代表中国传统的思想学派,它只是以神道设教。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五千年未曾中断,儒教思想与儒家学说在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中也未曾中断。

“儒”是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且熟悉诗书礼乐而为 周公姬旦周公姬旦 贵族服务的术士。《说文》:儒,术士之称。《法言·君子》:通天地之人曰儒。

儒教教义的演变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1、汉学:尊五经、重视礼仪制度建设的“周孔之道”。清朝儒者把唐代及其之前的教义称为“汉学”。 2、宋学:尊四书、重视培养内心虔诚的“孔孟之道”。而宋代开始的儒学被称之为“宋学”。

8

隋唐时代,礼仪制度的建设达到了高潮。唐代中期制订的《开元礼》,成为后代礼仪制度的模范,其中对于如何祭天、祭祖,如何祭孔,都做了详细的、具有法典意义的规定。这样的制度建设本应使国家趋于安定,然而不久即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国家从此陷入混乱,唐代政权从此也一蹶不振。唐朝后期的儒者反思儒教的效能,一面主张应该坚决排斥佛教和道教,另一面认为应诉诸人们内心,培养人们遵守礼仪制度的虔诚,因而对于心性问题的探讨逐渐成为儒者们最重要的理论方向。《孟子》、《大学》、《中庸》等过去被忽略的儒教典籍受到特别重视。到了宋代,经过程颢、程颐兄弟和他们的后继者主要是朱熹的努力,《孟子》等著作受到特别的重视,和《论语》一起,被称为“四书”,成为儒者们必修的最重要的著作。

儒教自汉代以来被奉为官学。在中国古代,儒教(孔教)始终居于社会或国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个别皇帝或国家官吏崇拜佛教、道教,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不代表国家。中国古代国家,从汉代开始,一直是把儒教(孔)教作为国家宗教。

9

释教,即佛教中的杂密派。

16世纪以前释教等同于佛教。16世纪以后释教不再等同于佛教而只是其中一派。这是因为杂密改革。由释迦牟尼创立·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释教。

早在佛纪一千多年前的吠陀时代,由读诵真言咒语来祈福禳灾,佛教在印度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渗入民间信仰,进而摄取其咒术密法,产生了真言咒语的使用。初期的"真言咒语",只作为守护、消灾、治毒,所杂说的片断咒语,向来被称为"杂部密教",简称为"杂密"。如《杂阿含经》所说,被凶恶毒蛇咬伤时,所持念的明咒,即属此。

严格的说,释教并不等同于佛教。佛教是释迦牟尼发展而壮大的,在此以前就广泛的存在于印度各地了。但是狭义来说,对于中土来说,我们认为儒道释三足鼎立,也可以认为释教等同于佛教。

10

密宗的内容极为庞杂,汉传佛教分为三部,杂密、胎藏界、金刚界。

开元年间,开元三大士译出胎藏界与金刚界密续之后,这两部密续被称为纯密。相对于纯密,在它们之前译出的密教经典与咒语,法术,都被称为杂密。杂秘保留一些,早期法术,如幻术,式神术,召唤术,傀儡术,祈福、祈雨、治病、安家、息灾,乃至于驱使鬼神、包罗万象。

杂密部多为仪轨、咒语,讲究神通与法术是密宗最早的雏形,保留了密宗所有法术和奥义。

佛教的产生背景是古印度不平等的种姓制度,因而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和因果报应。

佛教的基本教义称为"四谛说",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主要说明人世间充满痛苦,说明人生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痛苦过程,即“苦海无边”。集谛则是探讨造成痛苦的各种原因,把人的痛苦归为人的欲望。灭谛讲述了断灭世俗诸苦的根本,即消除欲望,而达到无苦的境界。道谛阐明进入涅槃境界的方法。

11

道教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

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天师道。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

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全国现有住观道士3万余人。宫观是道教徒活动的场所,全国现登记开放的宫观有2千余座。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


中文名:道教,道家,黄老,老氏,玄门,道门;
外文名:Daoism,Taoism;
基本教义:尊道贵德,天人合一,贵生济世;
重要神仙:三清,六御,财神,吕祖,妈祖;
主要教派:全真,茅山,灵宝,正一,净明;
道教祖师:黄帝,老子,三茅,二葛,王重阳.

12

道教发源于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老子李耳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为大道元阙圣祖太上玄元皇帝。

西汉公元前145,陕西咸阳道士茅盈及其弟茅固、茅衷于句曲山采药炼丹,济世救民,百姓感其功德,遂改山名为“茅山”,茅氏三兄弟被称为茅山道教祖师。汉末张修建立五斗米道(天师道),尊老子为教祖,奉《道德经》为基本经典,修行符箓咒祝、三官手书。灵帝时期,黄老道教徒张角在中原地区创立太平道,以《太平经》为主要经典,在疾疫流行时用符水咒说为人治病,发展了几十万信徒并建立三十六方来管理。张角在184年领导发动了黄巾起义,遭受统治者的镇压而失败,太平道销声匿迹。

《易经》是道士的基本经典;先秦道士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也为道教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汉丹鼎道派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将易学、黄老、火候三者参合,总结发展了道教的养生炼丹术。

13

如何看待宗教和文化的关系,这是每一个民族在发展文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

宗教会对文化产生很大影响和作用,包括建筑、文学、绘画、音乐、语言和文字。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