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亿年前	宇宙大爆炸	             万物开端
128亿年前	星系形成	
约46亿年前	太阳系形成	             最后地球上有了液态水、能呼呼的空气和形成适宜温度的阳光①
约34亿年前	单细胞生物出现	
7亿年前         多细胞动植物出现	     运动器官与光合作用的各自强化形成了动植物的分野
1500万年前	第一种类人猿出现	     类人猿,简称猿,与猴类不同,猿无尾,有阑尾,脑更复杂
1000万年前	东非大裂谷	             由猿到人的源头②
200万年前	直立人使用火、语言、武器	
20万年前	智人出现	             现代人即来源于智人
1万年前	        新石器时代和农业革命	     新石器时代以陶器出现为标志③
前3500-前1500	古代文明、青铜器时代④	     约前3300年,青铜在近东、东南欧、欧洲出现
前1500-500	古典文明、铁器时代⑤	     约前1200年,铁器出现在印度次大陆、中国
                前600-前300年:轴心时代⑥
                前510-前323年希腊古典时期⑦
500-1500年	中世纪信仰时代⑧	     前5世纪、公元元年、7世纪,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分别创立
                14-16世纪: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⑨与宗教改革⑩1517年,新教创立
                15-16世纪:大航海时代⑾	
16-17世纪	第一次科学革命⑿	     1543年,哥白尼出版《天体运行论》
                                             1687年,牛顿公布重力定律和运动三定律
18世纪	        启蒙时代和第一次工业革命⒀   质疑宗教权威和教义,主张理智代替迷信。
                                             1765年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的珍妮纺织机
19世纪	        欧洲各国殖民时代	
20世纪	        世界大战和信息革命	     一战:1914-1918年;二战:1937-1945年
                                             信息革命以电子计算机发明和应用为标志
    	文明      形成时期      结束时期    古代文明  古典文明
亚洲	两河流域  前3500年左右                √	
非洲	古埃及	  前3188年左右	              √	
亚洲	印度	  前2600年左右                √	 √
亚洲	华夏	  前2000年左右                √	 √
欧洲	爱琴	  前19世纪左右	前12世纪左右  √   
美洲	玛雅	  前16世纪	16世纪	                 √
欧洲	古希腊	  前800年	公元前146年	         √
欧洲	古罗马	  前9世纪初	公元1453                 √

波斯帝国     约前550-前333(西亚、中亚的伊朗高原)
萨珊波斯王朝     226-642
阿拉伯帝国       632-1258
奥斯曼帝国       1299-1922(1923士耳其共和国)

① 生命的出现需要大量复杂的化学物质+适度的能量流+液态媒介(比如水)+可以呼吸的空气+合适的行星。所以行星与恒星的相对大小与距离都要适宜,不然不会有能形成适宜温度的阳光、没有液态水、可以呼吸的空气。

② 东非大裂谷属于高海拔低纬度地区,良好的气候环境、大量火山灰经风化和动植物作用所形成的肥沃土壤,丰富的水资源,极其繁茂的植被,从而一直是灵长类进化的天堂。约350多万年前,东非大裂谷的热带森林逐渐为热带稀树林草原所取代,灵长类被迫下地生存,从而便进化为能行走的一支,双手获得解放,灵长类区别于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最喜爱吃水果,手脚分工,不但大大增强了它们在草原上的生存能力,而且对大脑进化也起到了无法取代的重大作用。

③ 陶器的烧成温度需要900-1000℃,当时使用木炭做为燃料。瓷器需要超过1200度才可制成。制陶术发展孕育了后来的冶铜术。

④ 铜锡合金的颜色青灰,故名青铜。青铜的熔点在700~900℃之间,比纯铜的1083℃低,且具有优良的铸造性,硬度和强度高出纯铜不少(含锡10%的青铜,硬度为红铜的 4.7倍),还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因此,青铜铸造技术的发明成了人类物质文明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给社会变革和进步带来了巨大动力。青铜最早出现在富含铜锡或铜铅等混合矿的地区,比如现今土耳其的安拉托里亚地区。当时的工匠将这样的矿石煅烧,冶炼出了铜锡或铜铅合金。最早的青铜器出现在两河流域和埃及等地,始于公元前3000年。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年)出土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青铜铸造术的发明,与石器相比,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最初,人们也许只是把自然铜当成石料来打制石器,在实践中必然会发现自然铜具有石头无法比拟的延展性,容易按需要打制成形。接下来,人们自然也会发现,将自然铜放到火里烧过后,打制起来就会更加容易。如果火焰温度足够高,自然铜就会熔化,而熔化的铜水能够流动,凝固以后又可随容器成形。这一现象的反复出现,必然导致炼铜技术与铸造技术的萌生。

⑤ 地球上铜矿资源较少,铜产量因而不高,广泛使用受到限制。加之铜材料虽然易于加工,但是强度和硬度较差,对于砍伐森林扩大农业生产、开凿和挖掘地下矿藏,尤其是制造更为坚韧锐利的兵器来说,难以满足需要。因此经过长久使用铜材、特别是奴隶社会中连年的战争之后,人们深深地感觉到要想向前发展和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找到比铜更好的金属材料。人类接触和认识铁材料,是来自天外的天然陨铁。铁材料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发展的又一个了不起的里程碑,铁器的广泛使用,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正如恩格斯所说: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它给手工业工人提供了一种其坚固和锐利非石头或当时所知道的其他金属所能抵挡的工具。

铁的冶炼情形与铜矿石不同。铁很易被氧化,除陨铁外,自然界中的铁都呈氧化物或其它化合物的形态存在。纯铁的熔点为1537℃,直接熔铁在新石器时代根本就不可能。铁矿石的还原温度虽然并不需要这么高,但温度低时还原速度很慢,所对于实用冶金无意义。生铁的熔点最低可达1147℃,而温度升高后还促使原料中的其它元素被还原进入铁中,这就使得生铁的熔点更为降低。冶铜时通过强化鼓风和加高炉身,可以进一步提高冶炼温度。

古罗马时期,在冶铁时候加入适量的碳,可以冶炼成钢。后来随着对煤炭、焦炭的利用,可以得到更高的冶炼温度。

⑥ 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第一次把公元前500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

⑦ 古典希腊时期是古希腊的一个历史时期,大约为公元前五到四世纪(一般定义为雅典最后一位僭主被推翻的年份,即公元前510年,至亚历山大大帝去世时的公元前323年)。它前承古风时期,后启希腊化时代。古典希腊时期的文明影响了后来的古罗马文明,并对整个西方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对现代政治、艺术、科学、文学、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⑧ “信仰时代”是中世纪的代名词。中世纪以公元479年西罗马帝国崩溃作为标志,结束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黎明。长达千年的中世纪是一个“信仰的时候”,基督教正是在这一时期确立了它对西方文化的支配地位。

⑨ “文艺复兴”的概念在14-17世纪时已被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作家和学者所使用。当时的人们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古典时代曾高度繁荣,但在中世纪“黑暗时代”却衰败湮没,直到14世纪后才获得“再生”与“复兴”,因此称为“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最先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达到顶峰,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文艺复兴是西欧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一。

⑩ 宗教改革(Reformation),开始于欧洲16世纪基督教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抗议宗教改革运动,Protestant Reformation),该运动奠定了新教基础,同时也瓦解了从罗马帝国颁布基督教为国家宗教以后由天主教会所主导的政教体系。该运动打破了天主教的精神束缚,为资本主义发展和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奠定基础,因而西方史学界直接称之为“改革运动”(Reformation)。

⑾ 大航海时代,又被称作地理大发现。是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由欧洲人开辟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绕道非洲南端到达印度的新航线以及第一次环球航行的成功。大航海时代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最重要的历史之一。

⑿ 将数学分析结合观察、实验,是现代科学的标志;

⒀ 英国人洛克认为知识源于观察和实验,属于理性范畴。而与生俱来的想法则涉及到信仰。世间万物都存在疑问,所有假设都必须经过仔细的检验;

先秦散文,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   明清小说

       孔子   屈原   贾谊    李白   苏轼    关汉卿   曹雪芹

限制的突破 时间 科技突破
环境	-1,500,000 最早的石器
环境	-300,000   火
环境	-70,000	绘画
环境	-45,000	贸易系统
环境	-40,000	木船
环境	-5000	车轮
文化	-3000	楔形文字
环境	-500	指南针
文化	-100	造纸术
环境	800	火药
文化	1100	活字印刷
环境	1400	远洋帆船
环境	1609	望远镜
环境	1644	显微镜
环境	1770	蒸汽机
环境	1826	照相技术
环境	1876	电话
环境	1880	灯泡
环境	1903	飞机
环境	1945	原子弹、计算机
生物	1950	性别激素/变性技术
环境	1957	人造卫星
环境	1969	最早的计算机网络
生物	1980	试管婴儿
生物	1996	生物复制技术
生物	2007	DNA端粒延长(寿命延长)
	2029	超越人类智能的机器
生物在化学物质基础 2045 纳米技术的普及
生物在化学物质基础 2070 仿生物技术的大规模普及
生物在化学物质基础 2080 意识上传(意识突破肉体限制)狭义技术奇点
物理     21世纪以后 突破物理定理的限制(突破引力、光速)
数学     21世纪以后 能量表达方式突破3维空间的限制
因果逻辑 21世纪以后 突破时间的限制,观察到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未来的那个时刻创造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
					(广义技术奇点)

世界科学文明的发展史是冲突与统一的历史。

哲学上,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用“数”统一世界,认为万物皆数。柏拉图用“理念”统一了虚拟与现实,亚里士多德把自古以来的人类“经验”进行了知识化的集大成。

数学上,欧几里得用“演绎”把人类的几何思想进行了伟大的综合,《几何原本》至今仍是经典中的经典。

物理上,阿基米德自豪地说用一个支点可以撬动地球,托勒密把地球当作宇宙中心,建立了完美的宇宙图景。一千多年之后,哥白尼说,宇宙的中心不是地球,是太阳!开普勒用三大定律为宇宙立法。伽利略用“实验”统一过程与运动。

笛卡尔把“数与形”结合,让几何和代数统一起来,创立解析几何。牛顿莱布尼茨的微积分统一了运动与变化。柯西的极限理论统一了数学中的变量与常量、有限与无限。

牛顿用万有引力统一了天上与地下的所有事物,从此开启了探寻一种能够把推动自然运转的基本力的理论解释统一起来的思想。法拉第用“场”发现了电与磁的关系,麦克斯韦用优美的数学方程深刻地统一了光和电磁波。爱因斯坦用“波粒二象性”统一了光的粒子说和波动说。波尔兹曼用“熵”统一了宏观与微观世界的状态。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用“光”统一了时间和空间,进一步,广义相对论的“等效原理”统一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从而把牛顿理论和狭义相对论统一起来,把人类的时空观向宇宙深处拓展。

康托尔用集合论统一了无穷大和无穷小,量子力学的“标准模型”统一了所有基本粒子,弦论则向着把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统一起来的征途上迈进。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注:十六国(北)、十国(南)

夏朝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一般认为,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 (夏朝统治者在位时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471年 ,为商朝所灭。

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在斟鄩(xún河南洛阳偃师夏都二里头遗址)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一直未能出土类似安阳殷墟甲骨卜辞的文字记载。

原始文字的雏形,从仰韶文化到大汶口文化等文化遗存看已经出现,并在逐步发展中。在河南安阳商都殷墟等处发现的甲骨文字和金文,是中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是基本成熟的文字。从殷墟时代上溯到夏初,不过八九百年,夏代已有文字和文献记录,是无可怀疑的。商朝的文字是成熟的,夏朝的文字也是成熟的,因为历史上已有夏篆的记载,夏禹书、禹王碑则是夏朝的传世文字,是夏篆。(篆字,就是官方文字。大篆,即指周篆;所谓小篆,即指秦篆。)

对于夏朝的行政区,世传为“九州”(以下为北、中、南、东(3)、西北(2)排序):

冀州,夹右碣石入于河,三面距河,各州贡道必经之处(今山西、河北、辽宁西部)。
豫州,浮于洛,达于河。(今河南省境、湖北北部、陕西东南、山东西南部。)
荆州,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今湖北、衡山以北之湖南以及江西西北端)。
兖州,浮于济、漯,达于河。(今山东西部、河北东南角。)yǎn
青州,浮于汶,达于济。(今泰山以东之山东半岛。)
徐州,浮于淮、泗,达于河。(今淮河以北之江苏、安徽以及山东南部。)
扬州,沿于江、海,达于淮、泗。(今淮河以南之江苏、安徽以及浙江、江西北部。)
雍州,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
梁州,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今四川以及陕西、甘肃南端。)
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古时女子称姓,男子称氏)
五位: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sn 帝王  在位时间       都城  都城今址	         remark
1  黄帝  前2495-前2395                           少典之子
2  昌意  未在位                                  黄帝次子
3  颛顼  前2322-前2245                           昌意之子 zhuān xū
4  帝喾  前2245-前2176                           蟜极长子、颛顼侄 kù jiǎo
5  尧    前2168-前2097                           帝喾次子
6  舜    前2097-前2037                           瞽瞍长子、黄帝的七世孙
7  鲧    前2037-前2029  大夏  山西运城夏县       颛顼玄孙

1  大禹  前2029-前1978  阳城  今河南登封告成镇   鲧之子
                        平阳  今山西安邑或晋阳  
                        阳翟  今河南许昌禹州  
2  启    前1978-前1963  阳翟  河南许昌禹州    禹之子
3  太康  前1963-前1955  斟鄩  河南偃师二里头  
4  中康  前1955-前1946  斟鄩  河南偃师二里头  
5  相   前1946-前1916  商丘  河南商丘睢阳区西南  
                        帝丘  河南濮阳西南  
6  后羿  前1916-1871    鉏    鉏→穷石             后羿、寒浞 ---
7  少康  前1871-前1852  纶城  河南商丘虞城县利民镇东南  
8  予    前1852-前1837  原    河南济源西北2公里庙街原城  杼
9  槐    前1837-前1795  老丘  河南开封市祥符区国都里村  
10  芒    前1795-前1779  老丘  同上  
11  泄    前1779-前1756  老丘  同上  
12  不降  前1756-前1699  老丘  同上  
12  扃    前1699-前1682  老丘  同上 jiōng 
13  廑    前1682-前1675  西河  河南安阳东南    胤甲 qín
14  孔甲  前1675-前1669  西河  同上             姒廑堂兄  
15  皋    前1667-前1657  西河  同上  
16  发    前1657-前1651  西河  安阳东南  
                         斟鄩  偃师二里头  
17  桀    前1651-前1600  斟鄩  偃师二里头      履癸
朝代		起讫年代	都城	今地		国祚	统治民族  开国皇帝
夏		约-2470--1600	安邑	山西夏县	471	华夏		禹
商		约-1600--1046	亳	河南商丘	554	华夏		汤
				殷	河南安阳				
周	西周	约-1046--771	镐京	陕西西安	275	华夏	周文王	姬昌
	东周	-770--256	洛邑	河南洛阳	514	华夏	周平王	姬宜臼
秦		-221--207	咸阳	陕西咸阳	14	华夏	始皇帝	赢政
西楚		-206--202	彭城	江苏徐州	4	汉	西楚霸王项羽
汉	西汉	-206-25		长安	陕西西安	231	汉	汉高祖	刘邦
	新	-8-23		常安	陕西西安	31	汉	建兴帝	王莽
	玄汉	23-25		宛城	河南南阳	2	汉	更始帝	刘玄
	东汉	25-220		洛阳	河南洛阳	195	汉	光武帝	刘秀
三国	曹魏	220-265		洛阳	河南洛阳	45	汉	魏文帝	曹丕
	蜀汉	221-263		成都	四川成都	42	汉	汉昭烈帝刘备
	孙吴	222-280		建业	江苏南京	58	汉	吴大帝	孙权
西晋		265-317		洛阳	河南洛阳	52	汉	晋武帝	司马炎
东晋    	317-420		建康	江苏南京	103	汉	晋元帝	司马睿
十六国   	304-439		—	—		135			
南朝	宋	420-479		建康	江苏南京	59	汉	宋武帝	刘裕
	齐	479-502		建康	江苏南京	23	汉	齐高帝	萧道成
	梁	502-557		建康	江苏南京	55	汉	梁武帝	萧衍
	陈	557-589		建康	江苏南京	32	汉	陈武帝	陈霸先
北朝	北魏	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	148	鲜卑	魏道武帝拓跋珪
				洛阳	河南洛阳		鲜卑		
	东魏	534-550		邺	河北临漳	16	鲜卑	魏孝静帝元善见
	北齐	550-577		邺	河北临漳	27	鲜卑	齐文宣帝高洋
	西魏	535-557		长安	陕西西安	22	鲜卑	魏文帝	元宝炬
	北周	557-581		长安	陕西西安	24	鲜卑	周孝闵帝宇文觉
隋		581-618		大兴	陕西西安	37	汉	隋文帝	杨坚
唐		618-907		长安	陕西西安	289	汉	唐高祖	李渊
五代	后梁	907-923		汴	河南开封	16	汉	梁太祖	朱晃
	后唐	923-936		洛阳	河南洛阳	13	汉	唐庄宗	李存勖
	后晋	936-946		汴	河南开封	10	汉	晋高祖	石敬瑭
	后汉	947-950		汴	河南开封	3	沙陀	汉高祖	刘暠
	后周	951-960		汴	河南开封	9	汉	周太祖	郭威
十国	十国	902-979		—	—		77	汉		
宋	北宋	960-1127	开封	河南开封	167	汉	宋太祖	赵匡胤
	南宋	1127-1279	临安	浙江临安	152	汉	宋高宗	赵构
辽		907-1125	皇都 	辽宁		218	契丹	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
				(上京)	巴林右旗				
大理		937-1254	太和城	云南大理	317	白族	太祖	段思平
西夏		1038-1227	兴庆府	宁夏银川	189	党项	景帝	李元昊
金		1115-1234	会宁	阿城(黑龙江)	119	女真	金太祖	阿骨打
				中都	北京				
				开封	河南开封				
元		1206-1368	大都	北京		162	蒙古	元世祖	忽必烈
明		1368-1644	北京	北京		276	汉	明太祖	朱元璋
清		1616-1911	北京	北京		295	满	清太宗	皇太极
中华民国	1912-1949	南京	江苏南京				
商朝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jié qū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wéi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其一“指事”,有的字一眼看上去便能识其大体,再略加仔细观察就可以得出其意义所在,比如上、下这些字。

其二“象形”,这类型字的特点是照葫芦画瓢,字体的字形结构与其实物的形象相仿,随着物体的外形而曲折字的笔画,比如日、月等等。

其三“形声”,用与字义所表事物有关的字来作形符,取比拟新字读音的字(即读音与新字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跟它合成新字。这一类的字分为两个部分,其一为形符,表示字义的属性,另一部分为声符,表示声音的属性,比如江、河等等。

其四“会意”,这类字是并列字类即两个以上的字,会和成它们的意义,来表现该字义所指向的事物,如武、信就是这样的字。

其五“转注”,部首相同,字义相同或相近,则可以相互转注,如老、考。

第六“假借”,有些词意本没有专门为其造字,而是依据其读音去找一个音同或音近的现成字来寄托这个字的字义。就在现有的字中挑选了一个读音相仿的来替用,久而久之,这个字就归其意所有了,比如令、长。

象形:属于“独体造字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些事物是画不出来的。

指事: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中较抽象的指示符号。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

指事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所谓纯指事字,全部用指事性的符号来表示,如一、二、三、四;这类指示字可能是来自原始的刻划符号。另一类是在象形字的某一部位加上点画性符号,以表明造字的意图所在。如“刃”是在刀口处加一点,指明刀刃。“本”是在“木”字下方加上一短画,指明是树木的下端,“末”与此相反,指明是树木的上端。这一类指示字,有些文字学著作称为合体指事或加体指事。

形声: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齿”字的下方是形旁,画出了牙齿的形状,上方的“止”是声旁,表示两字韵母相同。

左声右形:锦、刊

上形下声:草、房

上声下形:想、袈

外形内声:街、衷

外声内形:闻、衡

形声字在汉字中数量最多,占百分之八十以上。

会意: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所以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 “水”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字达;“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

会意字中较普遍的是用不同的字组成的“异文会意”。如“戍,守边也,从人持戈。”还有相当一部分会意字是“叠文会意”。如“林,平土有丛木曰林,从二木。”“轰轰,群车声也。从三车。”

有部分汉字,会同时兼有会意和形声的特点。例如“功”字,既可视为以“力”和“工”会意,而“工”亦有声旁的特点;“返”字,既可视为以“反”和“辵”(解作行走,变形作“辶”)会意,而“反”亦有声旁的特点。这类字称为会意兼形声字。

转注:属于“用字法”。转注是古人制造“同义字”的方法,换言之,转注就是用同义字辗转相注的方法造字。许慎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同意相受”是统一字首的具体方法,即授与一个同义字,也就是说用一个同义字相注释,作为它的义符。各说文家解释不同。大致有“形转”“音转”“义转”三说。“考”和“老”同属老部。戴震认为转注就是互训,《说文解字》“考”字下说“老也”,“老”字下说“考也”,“转相为注,互相为训”的例子。

不同地区因为发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阂,以至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窍”、“空”二字,本义都是孔。这些字有着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读音上也是有音转的关系。

假借:汉字是由象形 、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有的外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现 ,可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 ,这种跟借用的字的形义完全不合的字就称为假借字。假借字有两类。一类是本无其字的假借,那就是上面所说的假借字。如“北”,甲骨文字形像二人相背。北方的“北”无形可像 ,就借语音相同的“背”来表示北方的意思。许慎在《说文叙》里所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就是这一类。在语言发展过程中这一类的字很多。假借字的另一类是本有其字的假借。本有其字的意思是在日常使用的文字当中本来有表示某个词义的书写形式 ,但是在使用当中不用本来约定俗成的字形而写为另外一个意义不相涉而音同或音近的字 。这一类在秦汉以上的古书中极为常见 。如借“汤”为“荡”;前一类可以说是不造字的假借,后一类是在用字当中的假借。在用字当中既然本有其字,为什么还要另外写一个假借字呢,其中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原因是写书者仓促间写为一个音同的字,历代传抄因其旧而不改;另一种原因是某一时期 、某一地区或某一师承,经常习惯以某字代某字用,后世传写也就一仍其旧。

清代语言学家戴震于乾嘉时期分析汉字“六书”得出“四体二用”的结论。“四体”即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二用”则指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

西周的周人是一个后起的姬姓部族,兴起于今陕甘一带,十分重视农业。

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为中国历史确切纪年的开始。

井田的疆理,一般是以每一方块为一百亩(约合今三十一亩多),作为一个耕作的单位,称为一田。纵横相连的九田合为一井,面积约为一平方里。十井称为一成,百井称为一同。也有以一田为一夫,十夫为一井,再以百夫、千夫作为计算大田的单位的。

西周的国家实行分封制。即古书中所说的“封建”,而分封制的基础则是宗法。 宗法是中国古代社会血缘关系的基本原则,其主要内容是嫡长继承制。

封建制也称分封制,即古汉语“封建”的原始含义;古文献中之“封建”即“分封制”。封建制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侯的社会制度,在封建制下,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尽义务,即相当于中世纪欧洲诸王国与罗马教廷的关系,即现代意义上的联邦的基础。周王是共主性质的(共主是氏族社会遗留的领袖模式,禹为最后的氏族共主)。诸侯的土地理论上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袭。

东周是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延续周朝,史称东周,以别于西周。东周的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称为春秋时代;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手灭智氏家族;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公元前376年,三家分晋,各诸侯相互征伐,称为战国时代。周平王东迁到洛邑,国号仍是周,因在此之前的周朝国都在洛邑之西的关中地区,所以称呼周平王之前的周朝为西周,周平王之后的为东周。东周共传25王,历时515年,这一时期是中国的社会制度转变的时期,以铁器的广泛使用为标志。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说,前770年~前403年),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map

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现代的学者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为止,称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

固化和统一,带来的是僵化与只对狭隘的正统的关注。春秋战国、民国等大变革大动荡时期,虽处变局之中,但知识分子获得了一定的政治、思想上的自由;都能够自由地著书立说和四处奔走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并不受到地主阶级统治思想的排挤和束缚。

        生卒        在位         remark      
齐桓公  -716~-643  -685~-643    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
晋文公  -671~-628  -636~-628     -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立。
                                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
                                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
楚庄王  -632~-591  -613~-591    任用孙叔敖大胆革新,楚国大治。
秦穆公  -682~-621  -659~-621    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
宋襄公  ?~  -637  -650~-637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
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
结果大败受伤,次年伤重而死,后葬于襄陵。
 亚历山大帝国-336~-323

因应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的残酷政治法则,以魏国的李悝kuī改革为起点,各国争相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变法运动。变法的核心是将劳动者固定到土地上,以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社会文明程度的加深,使统治者对物质享受的贪欲急遽膨胀。增加剥削量的最直接的办法,是掠夺更多的土地,而掠夺土地的最便捷的途径是战争。从前475年-前221年的255年中,有大小战争230次。战争打起来,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西汉末年的刘向,将有关这段历史的各种资料编成一本书,取名《战国策》,从此,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战国时期。到了战国中期,剩下来的七个主要被称为战国七雄。map

七雄疆域:东西南北;燕齐楚秦韩魏赵。

燕:约占有今河北北部,辽宁,吉林的一部分。
齐:约占有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
楚:约占有今湖北全省,河南,安徽,湖南,江苏,浙江的一部分。
秦:约占有今陕西关中、汉中,甘肃东南部,四川中东部。
韩:约占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
魏:约占有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中部和东部。
赵:约占有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中部、西南部,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战国时代,“纵”与“横”的来历,据说是因“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秦国位于西方,六国位于其东。六国结盟为南北向的联合,故称“合纵”;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故称“连横”。?

国名	起讫代	亡于何国	姓氏	
秦国	-8世纪 ~ -206	汉朝	嬴姓	
卫国	-1046 ~ -209	秦朝	姬姓卫氏	
楚国	-1042 ~ -223	秦国	芈姓熊氏	
田齐	-386 ~ -221	秦国	妫姓田氏	
燕国	-11世纪 ~ -222	秦国	姬姓	
韩国	-403 ~ -230	秦国	姬姓韩氏	
赵国	-403 ~ -222	秦国	嬴姓赵氏	
魏国	-403 ~ -225	秦国	姬姓魏氏	
宋国	-1040~ -286	田齐、魏国、楚国 子姓	
中山国	  ? ~ -296	赵国	姬姓	
鲁国	-1041 ~ -256	楚国	姬姓	
越国	-20世纪 ~ -306	楚国	姒姓	
蜀国	-23世纪 ~ -316	秦国	杜姓
灭六国,统一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统一货币:秦始皇废止战国时各国形制和轻重大小各不相同的货币,改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二十两)为单位;以秦国旧行的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文曰半两,重如其文。

统一度量衡:六尺为步,二百四十步为亩。不过二百四十步为亩的制度实际上只行于旧秦,可能还有旧赵境内,东方许多地区仍以百步为亩,直到汉武帝时期为止。

统一文字:战国时期,各国文字的基本结构虽然相同,但字体繁简和偏旁位置却有差异。李斯受命统一文字,他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制定小篆,并写成范本,在全国推行。当时还流行一种书法,叫做隶书,比小篆更简便。

统一车轨: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距离相同。车轨统一宽六尺;古时候都是土路,车轮反复碾压之后会形成与车轮宽度相同的两条硬地车道。为了政令畅通,物资交流便利,李斯又立刻建议让全国的车轨统一,并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

西楚
<

西汉的都城长安位于刘秀所建汉室(东汉)都城洛阳之西,为加以区别,故称为“西汉”包括王莽建立的“新”王朝(公元8-23年)。

建元三年(前138年),张骞应募远道出使西域,以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途中被匈奴抓去,拘禁十余年。后乘机逃回。

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西征匈奴,大获全胜;

竟宁元年(前33年),汉元帝以宫人王嫱(王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结束了百余年来汉、匈之间的武装冲突。

号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世系
太祖	高帝	刘邦	-202 ~ -195	刘煓三子 7
	惠帝	刘盈	-195 ~ -188	刘邦次子 7
		刘恭	-188 ~ -184	刘盈长子 4
		刘弘	-184 ~ -180	刘盈四子 4
太宗	文帝	刘恒	-180 ~ -157	刘邦四子 3
	景帝	刘启	-157 ~ -141	刘恒长子 16
世宗	武帝	刘彻	-141 ~ -87	刘启十子 54
	昭帝	刘弗陵	-87 ~ -74	刘彻六子 13
	废帝	刘贺	-74 ~ -74	刘髆长子 
中宗	宣帝	刘询	-74 ~ -49	刘彻曾孙 25
高宗	元帝	刘奭	-49 ~ -33	刘询长子 16
统宗	成帝	刘骜	-33 ~ -7	刘奭长子 26
	哀帝	刘欣	-7 ~ -1	        刘奭孙   6
元宗	平帝	刘衎	-1 ~ 6	        刘奭孙   7
		刘婴	6 ~ 8	        刘询玄孙 2
条顿堡森林战役
新莽末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汉朝宗室后裔刘秀趁势而起。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和刘邦所建西汉都于长安,在地理位置上一东一西,故称刘邦所建汉室为西汉,刘秀所建汉室为东汉。又因为刘邦建立的政权和刘秀建立的政权一先一后,所以称呼西汉为前汉,东汉为后汉。

东汉永平十年(67年),汉明帝派人去西域,迎来两位高僧,并且带来了许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马驼回首都洛阳,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译佛经 。并将寺院取名为“白马寺”。


顺帝(125年—144年)在位时张陵作道书,并向群众传道。受道的人都要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东汉末年,五斗米道活动的地区主要在雍、益二州,根据地在汉中。张陵死后,其子张衡传其道,张衡死,其子张鲁又继之。

东汉时期班超(32年-102年)出使西域,在西域长驻了三十多年,先后击破了被匈奴控制的西域诸国,不但令西域诸国一一归顺汉朝,并开拓了东西文化的交流。东汉在91年灭北匈奴。南匈奴内附汉朝。

庙号	谥号	名讳	在位年份	在位
世祖	光武帝	刘秀	25—57	        33
显宗	明帝	刘庄	57—75	        18
肃宗	章帝	刘炟	75—88		13
穆宗	和帝	刘肇	88—105		17
	殇帝	刘隆	105—106	1
	德帝	刘庆	-		
恭宗	安帝	刘祜	106—125	19
	北乡侯	刘懿	125		
敬宗	顺帝	刘保	125—144	19
	冲帝	刘炳	144—145	1
	质帝	刘缵	145—146	1
	穆帝	刘开	-		
	崇帝	刘翼	-		
威宗	桓帝	刘志	146—167	21
	元帝	刘淑	-		
	仁帝	刘苌	-		
	灵帝	刘宏	168—189	21
	弘农怀王刘辩	189		1
	献帝	刘协	189—220	31

三国(220年-280年)赤壁之战(208),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map

魏 220-265 洛阳 河南洛阳
蜀 221-263 成都 四川成都
吴 222-280 建业 江苏南京

东吴辖荆州、扬州、交州(越南中北、两广)

西晋:266-316 洛阳 河南洛阳

魏晋玄学虽然自称学老子,但只强调“有生于无”,这样,道生于无,不生于自然,也就是道先于自然而存在了。因而玄学属于唯心论范畴,是变质的道家学说。王戎、王衍是西晋玄学清谈家的首领。

庙号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世祖 武帝 司马炎 266-290
德宗 惠帝 司马衷 290-306
仁祖 怀帝 司马炽 307-311
哀宗 愍帝 司马邺 311-316


司马睿311年在建康建立政权,317年称帝,东晋疆域大体上局限于淮河、长江流域以南。相应地,北方基本处于分裂状态,先后出现了16个“能建邦命氏成为战国者” 的国,故将该时期泛称为五胡十六国。pic

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建立汉国,316年灭掉西晋,到439年鲜卑拓跋部统一北方,北方各民族相互争战,先后建立了十六国map

前赵(匈奴)、后赵(羯)
前燕(鲜卑)、前凉(汉)
前秦(氐)、  后秦(羌)
后燕(鲜卑)、西秦(鲜卑)
后凉(氐)、  南凉(鲜卑)
西凉(汉)、  北凉(卢水胡)
南燕(鲜卑)、北燕(汉)
夏  (匈奴)、成汉(巴氐)

除十六国之外,还有:

汉人冉闵     魏、
丁零翟氏     魏、
武都氐帅杨氏 仇池国、
鲜卑慕容氏   西燕、
鲜卑拓跋氏   代,

总计先后建立了21个政权。上述政权中,后赵、前燕、前秦都曾占据过北方的大部分疆域。

五胡十六国时期代表北方(有时包括蜀地)在西晋灭亡到北魏统一华北期间的时期,当时南方则为东晋时期。“五胡”为匈奴、鲜卑、羯(匈奴分支)、羌和氐。代表建立北方诸国的主要民族,但实际上建立者还有汉族(前凉、西凉等等)、高句丽族(北燕)、丁零族(翟魏)等族。“十六国”则是源自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鸿私下撰写的《十六国春秋》而得名;此外,北方亦非仅十六国,他自北方所有大大小的政权中选出国祚较长、影响力大、较具代表性的十六国。

南朝(420-589),420年东晋灭亡,刘宋取代东晋,在中国南方地区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汉人政权,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史称“南朝”,嫡传华夏文化之正朔,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奉南朝为正统。南朝与鲜卑人或鲜卑化汉人在中国北方地区建立的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等北朝(386-581)政权对峙,合称南北朝map
东魏 534-550 邺   河北临漳 16  
北齐 550-577 邺   河北临漳 27  
西魏 535-557 长安 陕西西安 22  
北周 557-581 长安 陕西西安 24
宋   420-479 建康 江苏南京 59  
齐   479-502 建康 江苏南京 23  
梁   502-557 建康 江苏南京 55  
陈   557-589 建康 江苏南京 32

530年,军阀高欢起兵于信都拥元朗为帝,并在532年攻下洛阳后,改立孝武帝。魏孝武帝为其所制,有意联合关中镇将贺拔岳对付高欢。高欢先发制人,于534年暗杀贺拔岳。孝武帝则任宇文泰代之,并与高欢决裂,西逃投奔宇文泰。高欢再立清河王世子元善见为帝,即东魏孝静帝,迁都邺城。孝武帝西奔后不久被宇文泰毒杀,宇文泰改立南阳王元宝炬为帝,即西魏文帝,定都长安。北魏于534年分裂成东魏及西魏后灭亡。

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北周覆亡。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随后于589年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

政治上初创三省六部制;正式推行科举制,选拔优秀人才,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现象;

606年,隋炀帝迁都洛阳,以洛阳为中心,修建了贯通南北的隋唐大运河以及驰道。

617年,唐国公李渊晋阳起兵,618年于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唐朝的国号是“唐”,原意是晋的古名。)。690年,武则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阳,史称武周。705年,神龙革命后,唐中宗恢复唐朝国号。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

唐代开创了中国政区史上道和府的建制。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分天下为10道: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等十道,不过这些道没实际权力,唐代城市等级主要是总管府、都督府、节度使等,府以下为州、县。贞观十四年(640年),全国共设360州(府),下辖1557县。开元年间又将山南、江南各分东西,并增置京畿、都畿、黔中三道,形成十五道的格局。道设州、府,州、府下再设县,开元末年,全国共有州、府三百二十八座,县一千五百七十三座。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殿中省、秘书省、内侍省
道置观察使
州(郡):刺史(太守);别驾、长史、司马;录事、参军事;
六曹: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
县:县令;县丞、主簿;县尉、录事、佐史。
乡:耆老;五里一乡
里:里正;五保一里
村:村正;一自然村为一村
保:保长;五邻一保
邻:邻长;四家一邻
坊:坊正。城市内无村设坊,坊正和村正同级
共历二十一帝
sn	庙号	姓名	在位年限在位年数
1	高祖	李渊	618-626	8
2	太宗	李世民	627-649	22
3	高宗	李治	650-683	33
4	中宗	李显	684	
5	睿宗	李旦	684-690	6
6	     	武曌	690-705	15
7	中宗	李显	705-710	5
8	恭宗	李重茂	710	
9	睿宗	李旦	710-712	2
10	玄宗	李隆基	712-756	44
11	肃宗	李亨	756-762	6
12	代宗	李豫	762-779	17
13	德宗	李适	780-805	25
14	顺宗	李诵	805	
15	宪宗	李纯	806-820	14
16	穆宗	李恒	821-824	3
17	敬宗	李湛	824-826	2
18	文宗	李昂	826-840	14
19	武宗	李炎	840-846	6
20	宣宗	李忱	846-859	13
21	懿宗	李漼	859-873	14
22	僖宗	李儇	873-888	15
23	昭宗	李晔	888-904	16
24	景宗	李柷	904-907	3
五代十国,一般又简称五代。唐朝灭亡之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定都于开封和洛阳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以及割据于西蜀、江南、岭南和河东等地的十几个政权,合称五代十国。picmap
后梁 907-923 汴 开封
后唐 923-936    洛阳
后晋 936-946 汴 开封
后汉 947-950 汴 开封
后周 951-960 汴 开封

吴、前蜀、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南平)、后蜀、南唐、北汉等国,历史上叫做“十国”。五代十国只是称其大者,事实上还有不少割据政权。

907年,太祖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部落联盟首领,916年始建年号,国号“契丹”。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灭后晋,耶律德光于开封登基改汗称帝,并改国号为辽。1125年为金国所灭 。





1038年,党项人(羌族的一支)李元昊称帝建国。 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西夏在宋夏战争与辽夏战争中大致获胜,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1227年亡于蒙古。

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北宋,定都东京开封府(河南开封)。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兵权与财政权集中于中央,避免了中晚唐藩镇割据的乱象。但也导致宋朝与辽国、西夏、金国的战争中失利。靖康元年(1126年)发生靖康之难,次年被金国灭亡。

为了收复幽云十六州,北宋与辽国进行了长期的战争。自宋太宗起,北宋曾多次与辽交战。1004年,宋战胜辽,宋真宗与辽国在澶州定下了停战和议,约定宋辽为兄弟之邦,规定宋每年赠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为“澶渊之盟”。庆历二年(1042),又增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并改“赠”为“纳”。

北宋时期,因推广占城稻,人口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3710万迅速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万。

庙号	在位时间		
宋太祖	960一976	16	
宋太宗	976一997	21	
宋真宗	997一1022	25	
宋仁宗	1022一1063	41	
宋英宗	1063一1067	4	
宋神宗	1067一1085	18	
宋哲宗	1085一1100	15	
宋徽宗	1100一1125	25	
宋钦宗	1125一1127	2	

女真(靺鞨(mò hé)部落中的一支)原为辽朝臣属,1114年,金太祖完颜旻统一女真诸部后起兵反辽。1115年在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建都立国(→中都 北京→南京(汴京) 河南开封),国号大。并于1125年灭辽朝,两年后再灭北宋。1234年,金朝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夹击下覆亡。

1127年,靖康之变后,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幸免于难,定都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继承大宋皇位,史称南宋。1138年,皇室南迁定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1279年崖山(今广东江门市新会)海战宋军战败,左丞相陆秀夫遂背时年8岁的赵昺在崖山跳海而死,南宋至此彻底灭亡。

庙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高宗	宋高宗	1127-1129	2	宋徽宗第九子,宋钦宗弟。内禅皇位	
简宗	赵旉	1130		        高宗子,被拥立,后被逼退位,高宗复位	
高宗	宋高宗	1130-1162	32		
孝宗	宋孝宗	1162-1189	27	赵匡胤次子赵德芳的六世孙,高宗养子	
光宗	宋光宗	1189-1194	5	孝宗第三子,有精神疾病。被逼退位	
宁宗	宋宁宗	1194-1224	30	光宗次子	
理宗	宋理宗	1224-1264	40	太祖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九世孙。	
度宗	宋度宗	1264-1274	10	赵匡胤11世孙,宋理宗弟嗣荣王赵与芮之子	
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漠北建立蒙古帝国后开始对外扩张,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剌子模、东夏、金等国。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统”。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次年迁都燕京,称大都。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战消灭南宋,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局面。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随后北伐驱逐元廷攻占北京。此后元廷退居漠北,史称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夺政权建立鞑靼,北元灭亡。
元朝(1271-1368)五世11帝
庙号  名      在位时间   代
烈祖  也速该  
太祖  铁木真  1206-1227
睿宗  拖雷    1227-1229
太宗  窝阔台  1229-1241
-     脱列哥那1242-1246
定宗  贵由    1246-1248
-     海迷失  1248-1251
宪宗  蒙哥    1251-1259
世祖  忽必烈  1260-1294 铁木真之孙
-     阿里不哥1260-1264
裕宗  真金               2
成宗  铁穆耳  1295-1207 忽必烈之孙
顺宗  答剌麻八剌  
武宗  海山    1308-1311  4
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1312-1320武宗弟
英宗  硕德八剌1321-1323  5
显宗  甘麻剌             3 真金子
-  也孙铁木儿 1324-1328  4 真金孙
-  阿速吉八   1328       5
文宗  图帖睦尔1328-1332  5 武宗子
明宗  和世琜  1329       5 武宗子       
宁宗  懿璘质班1332       6 明宗子
惠宗妥欢帖睦尔1333-1368  6 明宗子
北元          1368-1402
惠宗妥欢帖睦尔1368-1370
昭宗猷识理达腊1371-1379
脱古思帖木儿 1379-1388
-  也速迭儿  1388-1391
孛儿只斤·恩克1391-1394
-  额勒伯克  1393-1399
-  坤帖木儿  1400-1402
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 ,定都于应天府;1420年朱棣迁都至顺天府。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覆灭。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随后清朝击败大顺、大西、南明弘光、隆武、绍武等诸政权。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覆灭。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奉明正朔的明郑覆灭。

为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朱棣派郑和出使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航海,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sn 庙号 名讳   生卒时间 年号 在位时间 在位年数 remark
1  德祖 朱百六 - - -  
2  懿祖 朱四九 - - -  
3  熙祖 朱初一 - - -  
4  仁祖 朱世珍 1283-1344 - -  
5  太祖 朱元璋 1328-1398 洪武 1368-1398 31 
6  兴宗 朱标   1355-1392 - -           
7  惠宗 朱允炆 1377-1402 建文 1398-1402 5 
8  太宗 朱棣   1360-1424 永乐 1402-1424 23 
9  仁宗 朱高炽 1378-1425 洪熙 1424-1425 2 
10 宣宗 朱瞻基 1398-1435 宣德 1425-1435 11 




11 英宗 朱祁镇 1427-1464 正统 1435-1449 15 
12 代宗 朱祁钰 1428-1457 景泰 1449-1457 9 
13 英宗 朱祁镇 1427-1464 天顺 1457-1464 8 复辟
14 宪宗 朱见深 1447-1487 成化 1464-1487 24 
15 孝宗 朱祐樘 1470-1505 弘治 1487-1505 19 
16 武宗 朱厚照 1491-1521 正德 1505-1521 17 
17 睿宗 朱祐杬 1476-1519 - - 
18 世宗 朱厚熜 1507-1566 嘉靖 1521-1566 46 
19 穆宗 朱载垕 1537-1572 隆庆 1566-1572 7 
20 神宗 朱翊钧 1563-1620 万历 1572-1620 49 
21 光宗 朱常洛 1582-1620 泰昌 1620  
22 熹宗 朱由校 1605-1627 天启 1620-1627 8 
23 怀宗 朱由检 1609-1644 崇祯 1627-1644 18 
24 -    朱慈烺 1629-1644 义兴 1644  
25 恭宗 朱常洵 1586-1641 - - 
26 安宗 朱由崧 1607-1646 弘光 1644-1645 2 
27 绍宗 朱聿键 1602-1646 隆武 1645-1646 2 
28 文宗 朱聿鐭 1605-1647 绍武 1646  
29 礼宗 朱常瀛 1597-1645 - - 
30 昭宗 朱由榔 1623-1662 永历 1646-1662 17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1644年大顺攻占北京,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降清,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军事上在随后的二十余年间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后又平定三藩之乱、统一郑氏台湾,逐步掌控全国。q

   庙号 名       年号 在世时间  在位时间 登基 在位 年龄 备注
1  太祖 努尔哈赤 天命 1559-1626 1616-1626 57 10 67  
2  太宗 皇太极   崇德 1592-1643 1626-1643 44 17 51  
   成宗 多尔衮     -  1612-1650 -      
3  世祖 福临     顺治 1638-1661 1643-1661 5  18 23  
4  圣祖 玄烨     康熙 1654-1722 1661-1722 7  61 68  
5  世宗 胤禛     雍正 1678-1735 1722-1735 44 13 57  
6  高宗 弘历     乾隆 1711-1799 1735-1795 24 60 88 退位四年后过世
7  仁宗 顒琰     嘉庆 1760-1820 1796-1820 36 24 60 (原名永琰)
8  宣宗 旻宁     道光 1782-1850 1820-1850 38 30 68 (原名绵宁)
9  文宗 奕詝     咸丰 1831-1861 1850-1861 19 11 30  
10 穆宗 载淳     同治 1856-1875 1861-1875 5  14 19 慈禧儿子 
11 德宗 载湉     光绪 1871-1908 1875-1908 4  33 37 同治堂弟
12 逊宗 溥仪     宣统 1906-1967 1908-1912 2  4  61 光绪侄子
独立战争1775-1783
南北战争1861
巴黎公社
太平天国运动
1851-1864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党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月民国正式建立。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势力主政中国,北洋政府分崩离析后政局动荡不安,孙中山南下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建立黄埔军校随而建立国民政府,促成国共合作后的孙中山1925年3月病逝。1926年蒋介石继承孙中山遗志领导国民北伐,意欲统一中国,到1928年东北易帜,国民政府从形式上统一中国,蒋介石成为继孙中山之后的国民党领袖。统一之后,民国进进入所谓的“黄金十年”建设时期,此间社会稳定,教育稳步发展、趋于定型。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国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一举成为美英中苏四大国。1949年后因国共内战失利而迁台。(1916年,袁世凯复辟。此后军阀混战,共党崛起,共产国际保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蒋对此表示怀疑。日本入侵,国共内战。)
一战
二战
苏联解体1991
人类登月
<<
>>
<
>